范漢東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鎮潮橋初級中學 江蘇如東 226401)
當前初中體育教學由于種種原因還一直沿用著普通的班級授課制,男女混合體育教學使部分男生在運動過程中運動量不夠,而女生因為運動量大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導致課上出現男生“吃不飽”,女生“吃不了”的現象,因而男女學生都對體育課不感興趣,課堂效率不高從而導致目前學生體質日趨下降。在當前初中體育教學還無法實現男女生分班進行體育課的前提下,在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就成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一項內容,是初中體育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
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使全體學生共同發展和提高。其理論依據是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和差異性理論,以及教學大綱要求的“學校體育與健康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不是強求一律,而是包含區別對待,對不同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的學生,都要關心他們,使全體學生健康地成長。”
“全面”要求教師分析全體學生,包括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學生在學習基礎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只有了解這種差異,正視這種差異,才能面對這種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學生在體育中學習的特點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身體條件好且好動,愛表現自己,有的學生身體素質不是很好,但練習時刻苦認真,這些不同的表現,教師要看到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于學生學習的一面,以便于教師更好地因材施教,對于身體條件好,愛表現自己的學生,教師應鼓勵他在班級里起到示范帶頭的作用。對于身體素質不是很好,但練習時刻苦認真的學生,教師應耐心的多給他們一些指導和關注。以此為依據可以分為A層:體質健康指標突出,有一定的體育特長,能較為熟練地掌握練習的技能,有較好的身體鍛煉習慣,有較強的意志品質。B層:體質健康指標合格,能較為熟練地掌握練習技能,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師引導下,能積極參與體育活動。C層:體質健康指標達不到合格標準,柔韌性、協調性相對較弱,平時沒有較好的身體鍛煉習慣,基本不參與體育活動。
學生差異性比較大,還可制定差異性課堂教學目標,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不管對哪一層次的學生,為他們設立的目標都應該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內。如進行魚躍前滾翻教學時,對A層學生要求其在掌握了遠撐前滾翻的基礎上,嘗試進行魚躍前滾翻的學習。對B層學生由于其遠撐前滾翻的動作還沒完全掌握,對他的要求可能只是繼續學習、實踐遠撐前滾翻的動作。對于C層學生可能只要求他基本掌握前滾翻動作就可以了。這樣,每個學生都能為實現適合自身發展的目標去努力,都能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體現自身的價值,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種具有差異性的教學,看似使一部分學生學的淺、學的少了,其實是為了以后學得深,學的多創造條件,因為教師所教的知識只有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才能使他們更有信心去學習更多更難的知識和技能。
體育課教學中的組織方法是很重要的,關系著整堂課的成敗。在分層練習中,可以采用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相結合。
2.3.1 同質分層
組內成員水平相當,共同拼搏,超越自我向新目標發起挑戰,符合學生的競爭心理,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上面提到的遠撐前滾翻和前擲實心球的練習都可以運用此方法,如前擲實心球把學生分為4組,6m以上的為將軍組,他們成績優異,只要在小組長帶領下保持這樣狀態練習,5~6m為副將組,他們成績良好,但還需要把滿分——將軍組作為他們的目標去爭取,5~4m為副手組,他們成績中等,需要在老師指導下,認真練習,而4m以下是士兵組,他們成績一般,需要增加力量的鍛煉,練習要自覺,堅信努力定有收獲。
2.3.2 異質分層
即按不同的屬性標準劃分為不同的層次。(1)按身高、性別等屬性進行劃分,可用于集合、隊列練習。(2)按身體素質差異,如以某一素質的測試得分進行劃分:80分以上為甲組,60~79分為乙組,60分以下為丙組。可用于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質練習課。(3)按體育基礎、興趣愛好進行劃分:基礎較好、特別喜歡的學生為甲組,喜歡的為乙組,不太喜歡、無基礎的為丙組。可用于球類練習課(課外體育活動球類課另論)。上述固定類分層,分層后確定小組長,課中由小組長帶領進行技術練習或組織比賽,以發揮小組長的作用。在實施學生分層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學生心理疏導,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使之明確分層的意圖,消除心理障礙。其次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主動分層,樹立信心,確保全體學生積極愉快地配合教學活動的開展。最后實行“動態管理”。即依據學生學習情況對各層次學生作適當的調整,引入競爭激勵機制,使學生之間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氣氛。
體育課教學方法的應用首先取決于教學內容,更重要取決于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學生的教學內容的深淺不一樣,教學方法也應是不一樣的。對于完全陌生的都沒有接觸的教學內容老師可能對于學生怎么分組分層還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完全有必要在課的開始,讓學生模仿教師的示范動作,并進行摸底測試,接著,把學生分成能力不同的4組,能力好的學生去幫助能力差得學生逐漸掌握技術動作。課中不斷把學生分級定級,步驟遞進清晰。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各水平層次的學生明確目標任務,逐個突破。教師借助小助手巡回指導其他學生,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促進了每個學生的提高和發展。比如在教授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時,因為學生籃球技能差異較大,尤其是女生,把“會熟練掌握行進間投籃”、“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基本不會”的三個層次的學生混合編入各個小組,形成異質分組,這樣可以讓會做的學生充單小老師,使小組內互幫、互學、互評,氣氛融洽,完成教學任務。更有必要采取采用主科的講學案的形式,提前把講學案分發給學生提前預習,明白下次要學什么內容,早做準備,對教學的開展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體育教學離不開教學評價。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學業水平的提高。然而,傳統的體育教學只重視結果評價,忽視學習過程評價;只重視共性評價,忽視個性差異評價。這種絕對的評價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積極心態、改進動作技術、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養成鍛煉習慣。因此,必須結合采用個體內差異評價法和相對評價法,分層評價。個體內差異評價法將評價對象的現在和過去進行比較或將評價對象的若干側面進行比較,既能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又會激發內在潛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形成積極的心態。對于甲組學生,除使用個體內差異評價法外,還可以使用相對評價法,將評價對象與某一評價基準(較高的基準,如:校運會、縣運會該項成績)進行比較,從而讓其明確差距,形成競爭氛圍。這樣,使每個學生既了解了自己在集體中的相對位置,同時也知道自己學習上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由于分層評價的評價標準不同,從整體上看,甲、乙、丙三組難度由難到易,難度差距較大,但分層對學生而言,各層學生在完成各自學習目標時,面臨的難度則大致相當,基本上處于同一起跑線。因此,分層的教學評價標準更趨于科學合理。
課余體育鍛煉是體育課堂教學的繼續和補充,是培養鍛煉習慣、增強體能、提高素質的有力形式。因此,布置課下作業,督促課余鍛煉是分層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布置、督促要遵循下列原則:內容的針對性。應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布置提高素質、增強體能的練習內容,各層次學生的內容可以不一樣。如引體向上、仰臥起坐、跳繩、單足跳、加速跑等。要求的層次性。甲、乙、丙三組學生在運動量與強度上應區別對待,體現層次性。鼓勵乙丙組學生力爭向上一層次學生的標準靠攏。督促的經常性。教師要經常檢查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特別是發揮各層次小組長的帶領、督促作用,以保證學生按時按量地完成任務,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和體能,為課堂教學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1)分層教學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又能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全體學生都能在體育課上歡樂愉快地學習、鍛煉。(2)分層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練習的積極性高漲,還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有明顯提高。(3)分層教學使體育課堂的質量與效果得到了提高,給予學生同等的重視,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要求,使全體學生都在既有基礎上得到最大的進步。(4)分層教學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空間加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加強了,要特別注意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學生加強自我活動能力的同時,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張敬恒.分層教學在體育課中的自覺運用[J].考試周刊,2008.
[2]王殿凱.提高中學體育“分層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1.
[3]姬偉民.淺談分層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