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霞
(大連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大連 116622)
20世紀90年代,國內體育學者、專家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提出了“體育文化素養”這一概念。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體育課學習共用近1000余學時,在眾多學科中名列前茅,學生應該具備相應的體育文化素養。劉紹曾教授在《體育教材“學完丟光”之憂思》中闡述,學校體育的目標應從“身體素質”的增強,上升到提高“體育素養”的認識高度。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已呈現逐步下降趨勢,綜合看就是沒有形成良好的,較高層次的體育文化素養。體育課程的最終目標是要完成對學生素養的打造,以促進更高標準下的公民素養的整體提升。本文通過對體育文化素養的內涵解讀,深刻剖析大連高校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路徑。
素養,《現代漢語辭典》中的解釋為:平日的修養。簡而言之,素養即平時修養而成的人的知識、能力、品德等。鑒于此,體育文化素養就是指個體所具備的體育知識、技能并由此而形成的正確的體育認識、價值觀以及良好體育道德和體育行為等要素的綜合體育素質與修養。
體育文化素養既包括內在的品質也包括外顯的行為,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廣域概念。內在的品質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個性;外顯的行為包括:體育技能、體育行為。
體育文化素養作為人潛在的品質,是人參與體育運動的正能量源泉。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其參與體育鍛煉的價值取向以及終身體育鍛煉的可能性,對高校體育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校體育教育在過去幾十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一些成果,但面臨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高校體育教育過于注重結果而忽視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形成過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體育教育知識用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而健康教育則是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使學生正確掌握健身的方法,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學生知道如何了解和愛護自己的身體,絕對不去作對身體有潛在傷害風險的事情。在美國,健康知識被公認為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教授體育運動的重要性與如何進行體育運動。而在我國,學校體育在教育教學中仍停留在過多地關注體育教育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對學生的健康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健康教育知識的缺失。學生對自己的體育實踐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懂得所學各種技能對自己會產生什么影響,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這些練習,故而難以在課后進行自我鍛煉。只有掌握了這方面知識,學生才會知道運動的好處,才能激發學生的鍛煉動機。同時健康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而結合自己的身體特點去鍛煉。近些年來,大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時猝死的事件時有發生,不少悲劇最后都發展到死者家屬與學校劍拔弩張的地步。從表面上看,帶有極大的偶然性,但深層次的原因是健康教育知識的缺失。
眾所周知,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意識是支配人行為的動力根源。效力取決于能動性的大小。照此推理,體育意識是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動力系統,主導著大學生的體育行為,其體育意識越強,就越有行動的驅動力,從而經常性地參加體育活動并養成鍛煉習慣。目前,高校學校體育對體育意識的認識還缺乏高度,而是過多地重視學生的體育行為。《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結果顯示,19~22歲年齡組學生的爆發力、力量、耐力全面下降。體育意識特別是運動鍛煉觀念的淡薄,是導致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滑的重要因素。
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轉化的邏輯偏離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應試教育觀念仍然無法替代的現實面前,學校體育也無法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學生只有在被動的環境中才會參加體育運動,這是眼下一個尷尬的現實——沒有考試就不重視體育課,沒有體育課就不參加體育運動,這在中國各級學校是普遍現象。國家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大多是強化和督促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參與,而忽略了讓學生如何參與和以什么心態參與,從而導致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體育課程改革伴隨著我國體育課程的發展在不斷延續。建國以來課程改革中最深刻的變化來自于課程內容由過去的重視競技項目而變成現在重視休閑類項目。對競技類項目的輕視是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又一重要原因(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表明,與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學女生800m跑、男生1000m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3%和10.9%)。20世紀90年代以前,體育課程設置集中在:田徑、體操、三大球等競技類項目。隨著素質教育改革,《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中提倡的“三自主原則”,即大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自主選擇任課教師。現在很多大學體育教育都采取俱樂部制,很多項目是選修,原有的競技類體育項目由于枯燥、對體力要求較高等因素,被學生冷落,取而代之則是一些休閑類體育項目,比如:乒乓球、網球、散打、輪滑、健美操、形體等。很多高校在運動會中將長跑項目取消也印證了這一點。但是,一些競技類項目可以使學生身體素質得到全面的、均衡的鍛煉和提高。比如:長跑項目是很好的耐力鍛煉科目,引體向上是很好的力量鍛煉科目,體操是很好的柔韌鍛煉項目。
在體育課程改革中,我們的傳統觀念是“非此即彼”,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去思考改革。這是片面和極端的。在現實社會中,必然包含著一定的過去和一定的未來,“今天”連接著昨天的夜色,也連接著明日的晨曦。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也是如此,不能提到改革就把以前的一切都丟棄;不能因為要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就把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拋掉。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增強大學生體質是高校體育未來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爭取做到4年體育課不斷線;在體育課中增加一定比例的身體訓練要求,督促學生加強身體練習,必要時進行統一的身體素質測試。
“課內外一體化、全覆蓋”是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路。即要把體育課程、課外體育鍛煉、體育比賽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一體化,同時又要力爭覆蓋全體學生。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延伸體育課堂,固化和提升體育課的效果是關鍵。加大運動會、課外體育鍛煉、社團體育活動的改革力度,改變課外體育活動只是少數同學的行為,通過推行班級、宿舍競賽等活動引導大多數同學都來參與體育鍛煉。打破課堂空間的約束和限制,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浙江大學提出了“以賽促練,以測促練,運動干預,課外輔導”的十六字方案;北京大學提出了“強迫與引導”相結合的方法以及通過多種豐富的社團活動等手段,為各個高校進一步加強體育工作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校園多元文化氛圍是大學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載體,是大學多元文化的具體體系,校園體育文化既要具有豐富、全面的體育知識,又要有針對性的支持學生體育個性發展,來傳播體育運動與文化,把積極營造一種良好的體育文化的氛圍形成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中的重要元素。“弘揚體育精神,倡導人文關懷”、“體育與文化并舉,體格與人格并重”等等,是營造良好校園體育文化環境,進行體育文化宣傳的典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體育教育全過程。通過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體育氛圍來加深學生對于體育的認識與理解,把學生置身于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當中,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了體育文化素養的塑造。
[1]羅少功.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素養的理論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1.
[2]余智.體育素養概念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5,27(1):69-72.
[3]張波.體育——生命活力的自由表達[J].社會學家茶座,2008,27(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