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璐 王浩
(1.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2.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1231)
“人眾人教育”是國內第一家專業從事體驗式培訓的機構,是體驗式培訓的創導者和領航者。人眾人教育在1995年將公司的戶外體驗式培訓命名為拓展訓練。對于其相關概念的表述各種各樣,這當中存在誤區和分歧,下面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概念。
戶外體驗式培訓:通過精心設計,利用崇山峻嶺的自然環境,目的是“磨練意志、熔煉團隊”的培訓活動。戶外體驗式培訓的課程組成有三類,分別是野外、水上、場地。[1]
戶外體驗式培訓是利用大自然的險峻而設計的一些項目,在應對挑戰時讓參訓者磨練意志、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熔煉團隊。[2]
戶外體驗式培訓這一活動具有一些體育活動性質,主要是使團隊獲得體驗和個人在體能心理暗示方面的突破體驗,并得到相關引申的觀念。[3]
2000年前后,高校體育課引入拓展訓練內容,本人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本文研究的主旋律,結合研究,認為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是體驗式培訓的一個分支,傳統的教學模式被其打破,通過戶外活動的形式,吸收借鑒了MBA案例教學的經驗,根據學習目標有針對性的設置了典型場景和活動方式,以體驗項目為導入、經驗分享討論為提升過程,形成新的教學形式。
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都存在一定問題。(1)浙江省教育廳在2012年11月對外公布的2011年我省高校新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通報中顯示,2011年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仍然堪憂,高校新生體質健康測試總成績平均值為72.31,優秀率為1.05%。其中,男女生坐位體前屈、男生擲實心球和女生50m成績均為近5年最低值,柔韌、力量和速度素質下降明顯。超重和肥胖學生比例正逐年上升,2011年我省高校新生正常體重學生比例僅為34.4%,超重學生比例為3.7%,肥胖學生比例為5.8%,較低體重學生比例為45.4%。(2)獨特的“4+2+1”家庭環境中多出生“90后”,即4個老人+2個大人+一個孩子,而這個孩子集各方寵愛在一身,故對于他們的性格特質描述多為創新力強、特長多、高優越感,在情感上,他們很大一部分被認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吃苦和抗壓能力,受挫能力也較弱。而“90后”入大學校園后,要獨立面對很多問題,如學業、人際交往、就業壓力等,往往會由優越變成自卑,在其心理上也逐漸出現如獨立性差、依戀家庭、過度自我、不適應人際關系等種種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遭受嚴重危機。(3)“90后”生于網絡時代,網絡上的交流成了他們的主要交流方式,但過度的沉溺,現實中的自我容易迷失,網絡上出現了無話不說,現實中出現了無話可說的現象。導致在現實生活中減少了參加團隊活動的機會,人際關系變淡漠,現實交往中有障礙,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
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終結的高校體育教育,對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針對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所存在的問題,高校體育教學模式要改革,迫切構建新型有利于大學生體質提高的體育課程體系。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正的順應了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較好補充。
根據新頒布的高校體育課程標準,高等院校體育教材采用任選教材的方式,讓教材與實際更符合,讓學生去選取教材,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體育文化,并陶冶與娛樂身心[4]。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對傳統的教學項目進行改進,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教學重點是將體育活動與社會、自然、環境融合在一起,以體能活動為引導、以心理挑戰為重點、以完善人格為目的。它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好的鍛煉價值。
把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引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改變了“傳授型、一刀切、單一型、枯燥型”的舊式教學法,建立“引導型、個性化、全面型、快樂型”的新式教學法,使體育課走向生活、走進生態、深入社會。
2002年8 月教育部頒布實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綱要》中明確規定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體育課程目標[5]。因此,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新理念是注重學生自身的心理結構和學習結構,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變成學生的幫助者和合作者,學生和老師相互協作形成學習共同體,也是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所需要的場地、器材和設施要求不高,在傳統體育教學的基礎上,借助已有的場地和器材就可以實現,有的甚至不用任何道具,只需要一塊平整的場地就可以完成。至于具體項目的設施建設和維護費用也是相當低的。比如:背摔、電網、雷陣等項目只要利用固有的設備就可以完成。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普遍較高,教學經驗豐富,具備高學歷和對專業知識的儲備,完全可以勝任拓展訓練培訓師的角色。選出各方面條件合適的教師,對其進行拓展訓練的專業培訓,再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經驗,體育教師能很容易掌握拓展項目的布置和規則,順利地組織學生學習。
在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中,安全保障是作為拓展訓練的第一重要責任,各個項目均經過拓展師精心的設計和實驗,保護裝置也均使用專業器材,只要組織合理,按要求操作,并時刻保持警覺,及時控制不安全因素消除隱患,一定能使項目順利開展。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高質量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的,以職業能力為支撐,培育一線崗位上具有實用型、技術型和技能型的專門人才。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應當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做為核心目標。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課程設計的總思路是以體能活動為引導,以心理挑戰為重點,以人格完善為目的。真正契合了現今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求。
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對于體能的要求不高,它的焦點和重點更多是放在心理挑戰方面,很好的彌補了傳統體育教育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問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解決心理問題,實現體育教育目標的全面性和多元化。另外,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所采用的是目標管理,項目設計多是針對人的心理和團隊建設,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培訓目標和教學目標。所以,高職教育中的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教學目標應根據專業特點的不同,教學目標發生改變,從而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及對其就業有所幫助。
對于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課程進行課程設置時不能照搬傳統體育課程的模式,要根據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的特點,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設置。
4.2.1 高職院校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課程設置基本模式
在貫徹現代體育新課標的教育思想上,根據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融入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課程可以包括三種模式:公共基礎課、選修課和學生社團等。
4.2.2 對于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課程的學習評價
傳統的體育教學強調以確定性、規范性目標進行教學或評價,這并不適用于拓展訓練課程,應改變傳統教學評價模式,應運用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理論和評價學為指導,合理開展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和課程考核體系。
在高職體育教學中引入拓展訓練,不是簡單形式的模仿和內容的移植,而是將拓展訓練的思想貫徹到教學當中。拓展訓練項目對于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有顯著的效果,將體育課與拓展訓練有機結合是未來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趨勢,具有理論與實際運用價值。所以把戶外體驗式拓展訓練課引入高職院校體育課堂是切實可行的。
拓展訓練是一門需要不斷創新的課程,處于不斷的開發和探索中,建議教師能夠積極參加拓展訓練的理論學習,積累自身實操經驗,開發創新新型項目。各高職院校根據實際情況,融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條件和專業特點開發拓展訓練的校本教材,豐富教學內容,使高職體育課堂的拓展訓練教學充滿活力。
[1]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陳旭遠.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
[3]柳海民.教育原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7.
[4]張劍峰,高緒秀.高校開設拓展訓練課程的必要性、可行性[J].體育科研,2010(2):91-9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全國普通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