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文嘉
“狀元”塑像其實有情可原
文/劉文嘉
“狀元”的熠熠光環固然照出了應試教育的暗影,但更令人憂心的,是反襯出了農村和小城鎮青年前途的黯淡。
湖北來鳳縣高中的“狀元”塑像立了又拆,引來了一陣對應試教育造神的唏噓。
“他開創了來鳳教育新篇章,書寫了平民教育的神話。”日前,微博網友爆料,湖北來鳳縣一所高中為該校一名學生塑像,這名學生在去年的高考中以668分成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在接下來的輿論中,“不是平民教育神話,而是應試教育神話”的批評成為了主流觀點,當地官方隨即拆除了“狀元”雕像。
一位校長勉勵學生的“苦心”成為大眾討伐應試教育的情緒出口,而一位年輕學子則以這種尷尬的方式曝光了個人履歷。這二者固然以點帶面地展現了應試思維意識形態化的可怕趨勢,但換一個角度講,主人公確實又相當無辜。
往大一點說,來鳳是中國小城鎮的一個縮影。在一篇湖北地方媒體報道中,它被描述為“身居大山的偏遠縣”、“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而在另外一些明顯有官方背景的稿件中,來鳳如何發展產業、如何奮起直追的內容則從反向印證了它的發展現狀。和萬千奔小康的小城鎮一樣,來鳳其實處于廣義上的農村地帶,在這里土生土長的青年的上升渠道非常有限,而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上名校,則成為他們為數不多的、改變命運的途徑之一。
中國城鄉之間的差距、階層之間的分野正在加劇和固化。三十多年來,國家的轉型在繼續,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卻在逐漸陷入停頓。在生活環境、先賦因素和代際積累無法選擇的情況下,教育成了相對公平的上升路徑,有時甚至成為僅有的渠道。從這個背景考慮,來鳳高中的“狀元”塑像就是在為當地青年“指出一條明路”,雖然在道理上可笑,在現實上卻是有效的。
更何況,農村學子上名校確實越來越難,越來越小概率。2011年“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九十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學生在清華2010級學生中做的抽樣調查也顯示,農村生源僅占總人數的17%。而那年的高考考場里,全國農村考生的比例是62%。在“名校改變命運”和“名校越來越難考”的雙重前置條件下,當地“狀元”肯定是一股“正能量”,而膜拜“狀元”也只不過是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發展渠道的唯一性。
為一個高考成功者塑像,這確實有些“過”。但其實“狀元”崇拜普遍存在于來鳳以外的更多地方。那些為“狀元”送匾、請“狀元”代言的情況多半發生在小城鎮,從一個小切口展示了城鄉發展的現狀。“狀元”的熠熠光環固然照出了應試教育的暗影,但更令人憂心的,是反襯出了農村和小城鎮青年前途的黯淡。
并無意為“狀元”塑像開脫,只是這件事確實粗看可笑、細品辛酸。為“狀元”塑像激勵年輕人的新聞,本質上就和研究生為編制當清潔工、夫妻為買房假離婚一樣,很多在道理上、邏輯上明顯扭曲的事情,納入國情下考慮就會變得有情可原。何必揪住當事人呢?真正出問題的,恐怕是這個讓它“有情可原”的語境。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