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陽
紅十字會如何擺脫罵名
文/潘陽
中國紅十字會的形象和公信力降至冰點,其實正是“觸底反彈”的最佳時機。
自“郭美美事件”以來,中國紅十字會幾乎已經成為一個“負面新聞大本營”——以前的丑聞不斷被重提,各種真真假假的新爆料又不斷涌現。深陷公信力危機的中國紅十字會,似乎不管做什么,都會收到網友們給出的如潮“差評”。前不久的四川蘆山地震中,中國紅十字會在抗震救災、籌集善款方面,盡管有值得稱道的表現,依然未能扭轉公眾的負面評價。
中國紅十字會頻遭輿論唾棄,成為背負罵名的“黑十字會”,當然不是郭美美一個人造成的,而是慢性中毒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病變。中國紅十字會中了什么毒?說起來種類可不少,慈善賬目不公開是一種毒,善款使用不透明是一種毒,強制逼捐索捐是一種毒,管理體制官僚化也是一種毒。這些慢性毒單說起來可能都不致命,但如果不及時排毒,累積的后果必然很嚴重。
中毒頗深的中國紅十字會如何擺脫“黑十字會”的罵名?有人給出的建議是——取締中國紅十字會,另起爐灶,從零開始建設中國慈善事業。這種觀點在網上的響應者有很多,但這顯然是比較情緒化和不理智的。就算取締了中國紅十字會,也不見得能夠挽救中國慈善。更何況,就中國目前的現實來說,紅十字會算是為數不多的非常接近現代慈善組織的機構,紅十字會在組織性、號召力方面也有明顯優勢。
中國紅十字會的改革怎么改?在以往的討論中,很多人已經為中國紅十字會重建公信力開出了藥方。概括起來無非是三個方面:一是要公開透明廉潔高效,所有賬目和善款的使用情況要充分公開,以公開和透明打消公眾的腐敗猜想;二是要著力優化人才隊伍,通過隊伍建設來提升專業性;三是要不斷加強社會監督,創造條件鼓勵媒體監督和社會監督,以監督提升公信力。
中國紅十字會迫切要做的,是擺脫目前這種“頭疼醫頭”的危機公關心態——不能總等到出事之后才出來倉促回應,而是要拿出整頓隊伍的誠意和改革體制的決心。
在當前的體制和格局下,缺乏官方背景的社會慈善組織的生存空間比較狹窄,時常遭遇“玻璃門”。
這種管理模式,不利于民間慈善組織的發展和壯大。有關部門應該貫徹中央關于行政審批改革的精神,簡化社會慈善組織的登記和審批流程,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
中國紅十字會的形象和公信力降至冰點,其實正是“觸底反彈”的最佳時機。如果中國紅十字會改革和大力發展民間慈善能夠雙管齊下,不僅有助于中國紅十字會走出信任危機,也有助于整個中國慈善擺脫發展困境。當然,正如中國紅十字會的負面形象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要重建中國紅十字會和中國慈善的公信力,也絕非朝夕之功。
就目前來看,無論是推出捐贈查詢系統,還是接受社會監督委員會的監督,抑或在蘆山地震中用“埋頭苦干”回應質疑,都讓公眾感受到了中國紅十字會的一些積極變化,期待這些變化能讓中國慈善更加成熟。
(作者系本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