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羅燕
重化工項目怎樣得人和
主持人 羅燕
事件回顧
近日,年規模千萬噸的中石油煉化項目在云南昆明安寧市上馬,引發了當地民眾的抗議。民眾認為,該項目包括PX(對二甲苯)項目。而PX項目曾在廈門、大連、寧波等地遭到抵制。
在四川彭州,1000萬噸/年的煉油項目和80萬噸/年的乙烯項目,也引發當地民眾熱議,他們擔心項目可能帶來環境污染。
重化工項目的建設總會撥動公眾敏感的神經,甚至引發沖突。如何處理好化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怎樣在發展中保護公眾利益?本期圓桌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探討。
昆明、彭州民眾反對當地上馬化工項目,其實是一種環境鄰避沖突。中國能沒有化工廠嗎?這類設施是不可能不建的。建這些化工項目對社會有好處,但大家都要求:別再我家附近建。在公眾環境意識越來越強的情況下,這類化工設施的建設當然會遭到當地群眾的反對。
但所謂的綠色運動并不會給中國帶來改變。現在有些地方政府害怕老百姓反對,偷著建重化工項目,一旦被公開了,就會引發強烈不滿。這時地方政府只好暫停項目,或者搬遷項目。但換一個地方建,只是換一個地方污染。有的化工項目只能選擇人煙稀少的地方,實際上那樣的地方生態更脆弱。所以這種階段性的民眾運動,對整個中國發展沒有太多效果。
地方政府要建化工項目等環境鄰避設施,首先必須解決補償的問題,要形成一個清晰的補償機制,但現在這個機制是不夠健全的。地方政府在與民眾談補償條件的時候,經常是背靠背談,補貼不能讓大家滿意。
環境鄰避設施開建之前,要做到信息公開。環境評估中有一項,就是公民參與。項目能否建,如何建,公民要充分表達意見,否則無法通過環評。但現在很多政府部門為了順利通過環評,采用邀請公眾的策略,參與環評的人是有選擇性的,主要是支持項目建設的人。讓公眾參與的目的就是信息公開。建設項目前期的決策、中間的認證過程都要公開,在公眾參與商討的過程中,政府與民眾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形成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化工項目建設最好的流程是,立項之前向公眾公開信息,進行科學論證,有多大程度的污染都研究透徹。還可以建一個示范區,做項目試驗。在示范區,政府可以效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做法,在受到公眾質疑的潛在污染源周圍建政府辦公樓、政府職工食堂等。政府只有率先垂范才能取信于民。
重大化工項目的建設,首先要具備合法性。要看項目是否符合政府的政策導向。對于屬于政府禁止類的項目不應獲得建設資格,對于屬于政府限制類項目,應審慎決策。PX項目不屬于禁止類,不是不能上,只是需要嚴格審批。云南昆明安寧市的煉油項目及四川彭州的化工項目,是否經過了該類審批,需要政務公開才能清晰。
另外,項目的建設要注意程序的合法性,若未經過行政審批就建設,一定是程序違法。對于違法行為的處理,一是要行政處罰,二是可以借用民法通則的規定要求恢復原狀。
合法的項目不一定就能建設,還得考慮其合理性,即對人民群眾的影響的問題。要解決合理性的問題,應當多聽取人民群眾的呼聲。最直接的方法是開聽證會。群眾把“散步”等作為表達意愿的方式,正是社會管理與溝通出了問題。
綜合幾個項目來看,無論是各地PX項目,還是彭州化工項目,都得從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性方面進行審查,讓政府審批、環境測評等工作公開透明。只有這樣,這些項目才能開工。
化工項目的選址,必須考慮當地的地理、氣候及居民生活等因素。一方面要從經濟角度,考慮項目可能給當地帶來經濟收益。另一方面要從資源、環境的角度,充分考慮化工項目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煉油項目耗水量大,要建在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根據《中國人民共和國水法》,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據了解,昆明安寧的水資源并不豐富,不知道當地將如何處理這種矛盾。
關于化工項目的環評報告書應該在項目的可行性論證階段完成。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建設單位或者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在將環評報告書報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前應當向公眾公開有關信息,包括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等內容。
即便建設單位委托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編制的環評報告書是客觀、科學的,民眾也不一定認同。因為化工項目使當地環境質量下降的可能性比較大,環評能通過只是說明下降的程度不會超標,可以忍受。
化工項目消耗了當地的環境容量,所以必須給當地百姓一定的補償。相比補償金,更重要的是在當地社區公共服務方面進行補償。項目所得的收益應該盡量用之于民。
對于化工項目,不是簡單的建與不建的問題。地方政府和當地民眾應該進行充分的溝通,讓百姓心里有底。
□ 編輯 羅燕 □ 美編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