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當前,各種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在化解社會矛盾過程中有許多看似“法治”的做法,甚至以“法治”之名行破壞法治之實的行為,迷失了法治的方向,嚴重違背了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是把追求法律效果與追求社會效果割裂開來,以追求社會效果為名,不依法辦事。在實踐中,一些部門和個人把追求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與依法辦事對立起來,以一時一地的政治效應和社會效應作為化解矛盾的主要目標,而把法律“晾”在一邊。信訪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一部分信訪人員利用敏感時期進京上訪、群訪向基層政府施壓,以滿足自身不合理的利益訴求。一些基層政府“談訪色變”,因擔心 “一票否決”,千方百計“擺平”,或采取“法外開恩”,或“花錢買平安”,使一些已經經過法院終審的判決得不到執行。特別是在重大節日或重大活動期間,對可能制造所謂“麻煩”的人,采用跟人戰術,實時監控。通過提高維穩成本,換取短期內的社會穩定,沒有從法律上和利益關系上徹底化解矛盾和糾紛,使大量基層矛盾“了猶未了”,甚至產生新的矛盾,更大程度上破壞了穩定,法律的權威沒有了,造成了矛盾進一步復雜化和擴大化。還有些地方把維護法律權威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割裂開來,在法律之外講公平正義,使得憲法法律與公平正義二元化,公平正義在一些場合成為無視法律權威、不依法辦事的借口。脫離法律講公平正義,這樣的“公平正義”講得越多,法律權威就越低;法律權威越低,就越難找到化解矛盾雙方分歧的共同點。
二是把追求人民群眾是否滿意與個別當事人是否滿意等同起來,把社會矛盾化解工作的評價標準簡單化。如簡單地認為案件以調解方式結案比以判決方式結案更能體現司法為民的原則;簡單地以案件的調解率、息訴率、信訪投訴率作為衡量社會矛盾化解工作優劣的主要標準,甚至實行 “一票否決”。這無形中使“案結事了”成為司法機關追求的目標。如某地法院曾上演過這樣一出鬧劇,一名十六歲職業中專學生與其 “情敵”斗毆過程中將其“情敵”砍死,法院審判委員會在合議該案時,同意合議庭提出的對該學生判十年有期徒刑。該學生之父帶著一瓶汽油來到法院,揚言法院只能判其兒子五年有期徒刑,否則將在法院門口自焚,該法院屈從于他的威脅,最終對其兒子改判為五年。未想到,該父親捶胸頓足,口口聲聲稱:“早知道這一招管用,就應該讓法院判我孩子兩年!”從此以后,該法院門口多次出現揚言自焚的上訪人。更離譜的還有,前段時間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的某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死刑換取被害者家屬不再上訪承諾的“死亡保證書”。司法的權威只有在對事實的發現、程序的堅持和正義的守護當中才能建立起來。當法官們因為個別當事人的壓力而無視法律的時候,法律的帝國就開始坍塌,而社會也失去了公平正義的最后的守護者。在任何社會中,越軌行為、違法犯罪、各類糾紛都是存在的,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建立在對法治尊重的基礎上。法治的同義詞不是“讓當事人滿意”。
三是把追求效率的價值觀和追求公平的價值觀等同起來,片面講求短平快和所謂的高效率。比如,在一些事故處理中,很多地方政府的行為缺乏程序性和規范性,忽視、扭曲甚至排斥法律的作用,這種短平快解決問題的結果造成人們心中的公正沒有了,制度性思維、規則意識缺失了。有的公安部門搞所謂“清網行動”,為清理網上逃犯,規定如果達到一定比例,就給予相應獎勵,否則就要挨罰,導致一些地方為了完成清除率,拿著取保候審書去找犯罪嫌疑人家屬,承諾只要犯罪嫌疑人歸案就給他取保候審,甚至連取保候審都不需要,只要限制出國就好。本來“清網行動”的目的是增強執法的嚴肅性,但這樣一個指標性措施的結果卻大大降低了法律的權威。
四是把多元解決社會矛盾糾紛與法治對立起來,否定法律的權威。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把所有的社會問題都交給法律處理。各國都有多元化解決矛盾糾紛的空間,都主張通過多元的方式解決矛盾和糾紛。但是法治社會的一個很重要標志,就是當我們窮盡一些手段都無法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的時候,應該有一個制度化的方法,讓法律解決矛盾糾紛,并且使之結果能夠受到應有的尊重,維護其應有的權威。誠然,法治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匆忙就丟掉法治尋求別的方式來解決,這種選擇則是極端危險和錯誤的。就像改革當中的問題只能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來解決,而不能走不改革的回頭路一樣,法治發展當中面臨的問題不能通過拋棄法治用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相反,只能通過不斷完善法治加以解決。應該把最優質的資源配置在能夠激活現行體制的功能和作用的環節上,而首先就是讓現有的法律和制度從“沉睡中醒來”,發揮其應有的功效,這比匆匆忙忙去嘗試一個“新制度”和“方法”來得安全、穩妥,也經濟得多。任何的多元化解決矛盾糾紛的方法都不應當沖破法治的底線,不應當以犧牲法治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