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瑞 石中葉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213164)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傳統高等職業教育中那種以“知識本位”為代表的辦學理念以及重學術、輕技術,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日益顯露出它在現代經濟活動中的茫然和無所適從。特別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市場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趨多元化,社會不僅需要傳統意義上的學術型、工程型人才,同樣需要技術型、技能型人才。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開始了事關自身生存發展的求變、探索和改革。一方面,開始積極研究和引進國外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模式,如世界勞工組織提倡的MES,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BTEC,加拿大的CBE等,并將之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然而經過實踐,這些所謂世界先進的職教模式和理念在我國大都“水土不服”,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我國自己的教育教學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績。特別是項目化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把理論和實踐加以整合,通過一個個具體項目實現了職業教育滿足社會需求的目標。
項目化課程強調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能力為目標,素質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理論實踐一體化,很好的解決了知識、能力、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項目化課程中的素質目標問題實質就是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如何在技術專業性很強的第一課堂中貫穿實施素質教育,這是一個很多方面需要研究的課題。
然而在這如火如荼的課程改革熱潮中,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的改革卻步入了比較尷尬的境界。對高職公共基礎課程認識不足,理解不清,是當前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相對落后的首要原因。在部分高職院校存在一種比較普遍的“共識”,即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技能型專門人才,職業素質培養是重點,而公共基礎課程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關系不大,在專業建設任務重、教育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其課程建設不具有重要性與緊迫性。在此思想影響下,公共基礎課程建設被擺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邊緣化。多數學校在機構設置、課程安排、教師隊伍建設、科研教改、經費設備投入等方面,公共基礎課遠遠落后于專業課程,甚至部分專業隨意削減公共基礎課學時。此種狀況已經嚴重影響了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導致社會對高、中職界定的模糊以及對高職畢業生職業升遷、可持續性發展的嚴重不足。
從當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必須要融入工學結合的理念,一方面發揮好公共基礎課的基礎性功能,另一方面要立足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客觀實際需要,重新審視高職公共基礎課程體系的整體設計與配套建設,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能夠滿足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性技術人才培養要求的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體系與教學模式。
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不能僅僅依靠公共基礎課程的培養來實現,還必須深入、細化到每一門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當中。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培養模式大都是根據某一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為目標而設計的培養模式,它以某一社會職業崗位的需求為目標,在職業分析的基礎上,將職業能力分解為若干部分,組成多個模塊,進行課程開發和培訓,從而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本職業的能力。
這種培養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職業能力,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以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的同時更要以完善勞動者個體人格、提高勞動者個體素質為目標。職業教育所培養的學生不僅應具有必備的知識與技能,而且還必須具有健康的職業心理和職業倫理道德,面對新知識、新技術含量的急劇增加與變化,用終身化的教育思想、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創業的意識,去對待和迎接現實的和未來的職業生涯。
大部分的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還僅僅停留在利用第二課堂,課外時間的階段,更多的是學生的“自習”。如通過假期社會實踐,加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加速大學生社會化,使大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通過公選課和社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疏導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去,用表揚式教育代替批評式教育,增強學生自信,使學生以樂觀心態面對各種困難和失敗。但這種教育方式只能是素質教育的輔助方式和第二陣地,貫穿學生教育的第一課堂才應該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離不開專業課程的支撐,可以將學生社會生活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精神文化的生活秩序邏輯的培養與專業課程、特別是項目化的課程培養目標相融合。
然而在項目化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誤區,即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訓練,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大都停留在口號階段,課程素質目標的制定具有主觀隨意性,缺乏科學性,素質目標的實現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因此,項目化課程開發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①項目化教學中素質目標確定的科學性、嚴謹性;
②項目化課程中確定的素質目標如何體現學生心理特點和心理成長規律;
③項目化課程實施過程中素質目標實現的方法、手段;
④項目化課程素質目標實施效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標準;
⑤不同項目化課程之間素質目標的相互關聯,以及素質培養的系統性和延續性。
當前,各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深入,高職教育除了要滿足學生眼前的就業需求,更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尤為關鍵。對于公共基礎課程,開發和重構體系,構建以培養能力、提升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學新體系。對于專業課程,繼續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項目化課程開發,將課程目標分解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通過分項目標的訓練和實現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1]陳向平.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10(26).
[2]徐國慶.當前高職課程改革關鍵概念辨析[J].江蘇高教,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