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雪萍
(南京市園林實業總公司,江蘇 南京210037)
城市公園一般是位于城市范圍之內經專門規劃建設的綠地,供居民觀賞、休息、保健和娛樂等,并起到美化城市景觀面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等作用。根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公園綠地的定義為:向公眾開放、以休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美化、防災等作用的綠地,并由政府或公共團體建設經營,供公眾休憩、觀賞和娛樂等的園林。
城市公園作為城市開敞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具有改善城市生態、美化城市環境、滿足市民日常休憩需求、防災減災等多種功能。而城市公園綠地的園林植物則在這些功能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城市公園綠地的植物對凈化空氣有獨特的作用,能吸滯煙塵和粉塵、吸收有害氣體、吸收CO2并釋放O2。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蒸騰水分,提高空氣相對濕度,使綠化區內濕度比非綠化區大10%~20%,為人們創造涼爽舒適的氣候環境。
茂密的樹木能吸收和隔擋噪聲,樹葉表面的氣孔和粗糙的毛就像電影院里的多空纖維吸音板一樣,能把噪聲吸收掉。
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對凈化空氣污水有明顯作用。樹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質,減少水中細菌含量,草地可以大量滯留許多有害金屬,吸收地表污物。
城市公園綠地內各種植物柔和的線條、多樣的色彩、變化的形態和不斷發育的生機與城市中人工建筑物能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美的感受,從而美化市容、襯托建筑,提升城市形象。
(1)適應栽植地段立地條件的當地適應種類。當地適應種類是指包括公園所屬地的鄉土樹種,以及經人工引進已在本地長期“安家落戶”、能適應本地區的氣候條件、生長發育良好,并已得到廣泛應用的樹種。
(2)林下植物應具有耐陰性。林下植物根系生長不得影響喬木根系的生長,為了避免林下地被的植物的根系與喬木的根系在同一土層內爭奪養分,林下植物一般要選擇耐陰性強的淺根草種及灌木。
(3)垂直綠化的攀緣植物依照墻體附著情況確定。由于垂直綠化用的植物,其附著墻體的形狀各不相同,因此用以垂直綠化的攀緣植物,適應既定墻體或構筑物飾面的種類。
(4)選擇相適應的抗拒性種類。公園游憩地周圍如果有污染源,建立防護林時,應選擇相適應的抗拒性種類。
(5)適應栽植地養護管理條件。根據公園地段的實際情況,選擇相對應的易于管理的植物。如水源不充足的地段應選擇比較耐干旱的種類。
3.2.1 對比和襯托
在進行植物造景時,植物的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在形態上形成對比,表現出美的景色。在形成對比的同時又要使植物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以加強其統一感,形成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的場景。
3.2.2 動勢與均衡
各種植物除了具有不同的姿態外,還具有生長速度、季相、體量、質地的變化。在配置時,既要注意植物之間的和諧統一,又要考慮植物的生長及季相問題,以免產生不平衡的狀況。
3.2.3 起伏和韻律
植物的配置除了自身的形態外,還要注意植物整體的立體輪廓和空間變換,要高低搭配得當,有起有伏,形成一定的節奏韻律。
3.2.4 層次與背景
為了保持花木景觀的豐富多彩,宜采用喬木、灌木、花草、地被植物進行層次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配置。
3.2.5 色相與季相
植物的枝葉花果有著豐富的色彩,在植物的配置上,既可單色表現,亦可多色配合、對比處理。此外,還要注意植物在初夏秋冬四季的季相變化,使不同花期的植物按季相變化分層栽植,或用草本植物彌補木本植物花期較短的缺陷,以延長植物景觀的觀賞期。
3.3.1 孤植
孤植是將植物進行獨立的栽植。主要用來體現植物的個體美,成為空間的一道景觀。所選植物要具備形態優美、色彩鮮明、體型高大、壽命長的特點,如松、柏等。
3.3.2 對植
對植是將相同或相似的植物品種,以軸線對稱方式進行栽植。對植強調植物品種、數量和規格的一致性,多應用于入口、廣場或橋頭兩旁。
3.3.3 列植
列植是將植物按一定的株距成行或成列種植,列植應選擇樹冠形狀整齊,枝葉繁茂的植物種類。作為背景的列植植物應密植,形成樹屏。
3.3.4 叢植
叢植是由3株或3株以上同品種或不同品種的植物組合而成,是公園植物組合的普通方式。叢植首先要盡量選擇適宜搭配的植物,如陽性植物與陰性植物、快長植物與慢生植物、喬木與灌木的有機結合,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植被環境。一般情況下,叢植的植株品種不宜超過5種,以免影響叢植的群體效果和造成管理上的不利。
3.3.5 群植
群植是將植物以群體的形式栽植。主要用來表現植物的群體美,以欣賞植物群落的層次、外緣、樹冠等為主。一般情況下,喬木層處于最上端,以樹形高大、樹冠形態良好的喬木為佳;亞喬木層處于中層,以樹形較好的開花樹木為宜;灌木層則以花木為主;草本植物易以多年生的花卉為主。
(1)出入口區的植物種植配置。出入口的植物配置,要突出入口區的標志性,植物種植不能阻擋視線,使公園在入口區引人入勝,能向游人展示其特色或造園風格。可以用具有豐富色彩的花壇、花鏡等營造大門的高大或華麗氛圍,突出入口景觀標志性,也可利用綠籬的邊界創造出分隔、圍合的空間效果,形成一定的區域感。
(2)觀賞游覽區的植物種植配置。觀賞游覽區是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重要景點和景物都規劃在該區內。植物景觀在該區中既是烘托主景的景觀,同時,植物本身也是主景。主景區的植物配置要相對弱化植物的存在感,以植物服務為主景,要與主體景觀相協調。若是以植物作為觀賞主景,則可把觀花植物、形體別致的植物、觀果植物等配置在一起,形成花卉觀賞區或專類園;或利用植物組成不同外貌的群落,以體現植物群體美。
(3)文化娛樂區的植物種植配置。這個區域是公園中以人文為主體的區域,該區域植物種植重在突出植物景觀的人文內涵。不同的植物材料運用它不同的特征,通過不同的組合和布局產生不同的景觀效果和環境氛圍。可用喬木分隔區域,但不宜多種灌木以免妨礙游人視線,影響交通;也可用花色、葉色或果色鮮艷的植物烘托熱烈的氣氛,以營造一種文化氛圍。
(4)安靜休息區的植物種植配置。在安靜休息區內,利用植物景觀形成單獨空間,給人們提供自然的休息場所。該區域植物種類要簡單,可用密林植物與其他區域分隔,為豐富景觀,還應有基礎以植物配置取勝的重點景觀,可結合水面、休息亭榭或土丘等地布置。
(5)體育活動區的植物種植配置。體育活動區是供人們外出追求健康活動的特定場所,在此區域中不必設計過多的人工景觀,但需配置一定的植物景觀作襯托和劃分空間。
(6)老人活動區和兒童活動區的植物種植配置。老人活動區應結合老人的特點,可利用一兩株蒼勁的古樹點明主題種植各種觀花樹木烘托老人豐富多彩的人生,如選擇側柏、肉桂、檸檬、拉美、米蘭、茉莉、梔子等樹種。兒童活動區應用密林帶或綠籬、樹墻與其他區分開。游樂設施附近應有高大的、生長健壯的、樹冠大的庭蔭樹提供良好的遮陰,或修建植物造型營造景觀,不宜用有毒或散發難聞氣味的植物或有刺的植物等。
城市公園的主要功能是為市民提供美好清新的休憩娛樂場所,創造一個良好怡人的生態環境,因此在公園植物配置中,要遵循科學、生態、藝術以及延續性等原則,構筑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群落,為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和城市綠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1]譚 暉.城市公園景觀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劉 揚,李 文,徐 堅,等.城市公園規劃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3]趙艷玲.城市公園植物類型及在園林中的作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4]藏德奎.園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