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招霞
(龍巖華僑職業中專學校,福建 龍巖 364000)
中職課堂上,我們會發現有些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得很認真詳細,下面的學生卻一臉茫然,老師一問問題,就如石沉大海,濺不起一絲浪花。有些公開課看上去很熱鬧,活動層出不窮,表演不亦樂乎,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課堂上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學生心不在焉,沒能真正融人到課堂活動之中,所有的精彩與他們無關。如何把這些學生拉回到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讓課堂成為所有學生的樂園,這是很多中職英語教師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我們常說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有些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根本沒有考慮班上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學目標定得過高或者過低。目標定得過高,在實施教學時教師會發現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學生寥寥無幾,大部分學生如聽天書,根本不能達成既定目標。例如課本中有一篇關于星座和人的性格的課文,有的教師設計時把12個星座的名稱以及如何劃分當作重點,一堂課下來,學生不僅沒有掌握那些生僻難讀的星座名稱,而且對這個本該很有興趣的話題感到索然無味。目標定得過低,課堂活動內容過于簡單,形式單一,同樣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課本中有一篇主題是“My friends”的,全篇生詞不多,句式也簡單。教師在設計時如果僅僅要求學生看懂這篇文章,而不拓展話題,學生自然也提不起絲毫的興趣,水平仍舊在原地踏步。
如同教師在課前要進行教學設計一樣,學生在課前也必須進行一定的預習準備。這種準備不同于以往所說的預習生詞和課文,而是針對教師教學設計的內容,學生在課前所需要做的工作。例如課本中關于萬圣節風俗的課文。這篇文章對學生來說,生詞繁多,句式難懂,同時由于他們缺乏國外節日的背景知識,更加大了學習這篇文章的難度。如果教師在課前沒有布置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墜霧里,不知所云。即使他們想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pair work和team work流于形式,活動的設計缺乏目的性、科學性和必要性。比如在pair work中,對話完全按照固定的模式,只是替換了一些短語而已。由于對話內容缺乏新意,千篇一律,在一組對話的過程中,其他學生感到無所事事。小組討論是當前課堂常用的活動形式,有時我們不難發現,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并非人人參與,活動的主角往往只是一兩個人。有些學生因為基礎比較薄弱,在小組討論中根本插不上嘴或者完全沒有參與的意識,他們似乎是小組活動中可有可無的角色。有些學生由于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在活動中缺乏主動性。
首先,教師要分析教學對象,即分析學生目前的英語學習水平處于什么樣的層次。有些班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他們的情感需要,體現層次性。教師設計的活動過于簡單或者繁瑣,過分強調知識點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性和趣味性,都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率與課堂效率。
其次,教師要制定好當堂課的教學目標,即通過這堂課希望學生達到怎樣的水平。教師要針對班級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比如在上主題是“My friends”的一堂課時,教師就要精心設計一些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完成初定的學習目標。例如可以通過"Guess who my best friend is.”的游戲,由學生口述朋友的外貌和性格特點來讓其他學生猜猜誰是他的好朋友。也可以提供一些名人的照片,提出問題:“Who would you like to make friends with?Why?”。 在問與答的互動過程中,就完成了鞏固課文中描述外貌和性格的生詞的學習目標。
新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目標,感受成功,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前向學生布置預習任務,為下一堂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保障,這點至關重要。學生圓滿地完成課前任務,有時會給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積極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例如,在教“Celebrate the Halloween”時,我布置學生課前上網查閱關于萬圣節以及其它西方節日的資料,學生們對此非常感興趣。他們通過課前的充分準備,掌握了大量有關各類節日的信息,這既為課堂上的文章學習掃清了閱讀障礙,又為拓展閱讀展開話題討論提供了素材。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與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當前課堂常見的方式。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話題,激活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欲望。在pair work環節中,教師可以布置一個大的話題,其他不作任何的限制,讓學生自由地發揮。在每組對話之后,教師可以針對他們對話的內容,引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提問。通過這些方式,既引發了其他學生對每組對話內容的興趣,也促使他們積極聆聽,主動提問,自然而然地實現生生互動。在team discussion環節中,教師應走下講臺,在各組之間穿梭,解惑釋疑。與此同時,還應該注意觀察小組中的那些弱勢群體,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懷和指導。在展示成果時,根據話題的難易度,讓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都能有表現的機會。
提高英語課堂學生的互動參與,提高英語課堂效率,不僅保證了教學效果,而且遵循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總體目標。
[1]曾玉琴.探索“主體”與“主導”作用的最佳結合途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0).
[2]楊靜.如何提高中職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主體參與性[J].2012(26).
[3]徐艷.教師與學生互動和聽說教學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4]宋慷春.職業中專英語教學中學習動機的激勵[D].遼寧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