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平
(山東中醫藥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近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快,醫學學科迅速發展,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加速,涉外醫療活動也隨之增加。全球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對醫學生所應具備的外語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識,在交際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障礙。為了避免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這樣的障礙,在醫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促進學生的醫學英語學習,并且為將來積極有效地參與專業性的國際交流打下結實的基礎。
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醫學英語是醫療環境中應用的英語,可理解為以服務于醫學領域醫療活動為目的,集實用性、專業性和目的性為一體,為從事醫療活動者所共認和接受,并具有較強社會功能的一種語體。醫學英語教學是醫學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強調的是在醫學情景中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擔負著促使醫學專業學生從外語學習階段向使用階段過渡的任務。
近年來,國內各醫學院校紛紛意識到醫學英語對醫學生的重要性,逐步開設了醫學英語必修課或選修課。但是,目前我國醫學英語教學現狀并不樂觀。醫學英語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學目標存在偏差,教學模式單一。醫學英語教學大多注重醫學語言知識的講授,醫學專業英語教材相對匱乏,對開設醫學英語課程則普遍持輕視的態度。在課程設置方面,普遍存在醫學英語課程學時少,與基礎階段的公共英語課程聯系不緊密,出現不連續性和斷檔的情況。大多數醫學院校英語教學中,醫學英語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醫學英語與公共英語課程設置相分離,教學管理部門和英語教師對于醫學英語、公共英語、醫學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缺乏深入了解,在教學設置中,三者完全分離,基礎英語階段的教學中沒有突出醫學特色,只是單純的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這一現狀直接影響了醫學英語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限制了醫學英語教學的發展空間,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環境的不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各自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醫學醫療對象可能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滿足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需求將成為社會醫療保健的主要問題之一。醫學專業的學生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需要提高語言技能,更需要掌握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歷史、宗教信仰、習俗傳統等相關的跨文化知識,才能有效地與病人溝通。
2004年1 月,教育部頒發的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試行)》規定:大學英語教學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可見跨文化交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在醫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階段的學習效果,對于未來的工作更具有重要意義。在醫學英語教學中關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把醫學文化也納入教學內容之中,有助于幫助學生逐步區別語言的文化內涵,了解不同文化尤其是目的語文化所反映出來的思想、習俗及社會行為,以及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文化差異,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醫學英語教學在教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的同時,還要適時、適度地導入與醫學相關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使他們為將來的跨文化交際做好必要的準備。首先,需要了解古希臘羅馬文化。悠久的古希臘拉丁文化為西方醫學術語提供了豐富的詞根、詞綴。如Atlas是古希臘神話中頂天巨神的名字,醫學中用它指代第一頸椎 (寰椎),形象地描述了托住形似蒼天的頭部,令人印象深刻。同時,文學作品、歷史人物或史實也為醫學領域提供了一些術語。有一種疾病叫做pickwickian syndrome(匹克威克綜合征),患者大多身材矮小、肥胖、嗜睡、肺換氣不足伴紅細胞增多癥,因其外貌頗似狄更斯小說《匹克威克外傳》的主人公Pickwick,因此而冠名。其次,涉及言談規約及一些禁忌話題等跨文化語用問題時,更要謹慎用語,以免使病人或家屬感覺不愉快,從而導致交際失敗。例如“死”是人們忌諱的字眼,在中文中我們常常用“逝世”、“走了”、“仙去”等詞來代替;在英語中同樣也有“pass away”、 “go west”、“be with God”等替代詞。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醫學生有必要重視各國的風俗文化與言談禁忌,否則很容易產生誤解和矛盾。此外,不同國家對醫學倫理的側重面也有所不同。如在對待身患絕癥的病人時,大部分西方國家的醫生主張告訴病人實情,而中國和日本的醫生一般不將病情直接告訴病人,而是告知病人家屬。因此,為了避免在將來工作中和外國患者或家屬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誤解,醫學生必須對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所了解。
語境即使用語言時的環境,脫離了語境,話語就不能體現其交際功能。只有置于具體的語境之中,文化內容才能煥發活力,才能顯現文化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才能使學習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的作用。在醫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創造出各種與醫學相關的場景,開展語境化教學,創造真實或模擬的交際情景,讓學生去體驗、感受其過程,刺激學習者的學習機制,如可采用角色扮演、模擬活動等形式。將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同學習者的個人體驗結合起來,以學習者為中心,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在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要實現成功的交際,必須首先意識到文化之間的不同。如果無視文化差異的存在,交際者將無法順應交際過程中出現的與本族文化不同的情況和他人的反應,造成交際的失敗。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就是要實現學習者從否認、逃避或抵制、弱化文化差異,逐漸發展到認可、調整適應、靈活應對文化差異,從而自由地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對文化現象進行分析,比較他族文化與本族文化的不同之處。比如,對待生病的小孩要將寵物小狗帶進病房的要求,中國的醫護人員會考慮到不衛生、不利于康復而拒絕患者請求,而美國醫護人員會首先考慮要尊重病人,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在文化差異的比較中,更要引導學生對本族文化進行反思,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從而消除民族中心主義思想,培養一種開放的心態,從內心深處接納這個豐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隨著醫學日趨全球化,滲透目的語文化,培養醫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既是大學教育的要求,又是個人發展、學科發展的需要。因此,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納入文化內容,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將來能夠與來自其他國家的人士開展友好、豐碩的專業交流,成為思維活躍、眼界開闊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以較好地適應醫學領域的飛速發展。
[1]梁雪松,等.英語專業 ESP 課程建設中的問題和對策[J].外語界,2006(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石紅妮,邱春英.護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護理學報,2007,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