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電商面臨著變革,其實這也是電商物流的一個發展拐點
若說電子商務簡單,那是因為它只是一種商貿行為,借助了電子信息化手段開辟了商貿新渠道。天貓、當當、京東、淘寶都只是一個線上的門店而已,與線下的門店沒有太多的區別。
若說電子商務復雜,那是因為電商的交易需要物流來支撐,跨越本行業,融入了其他行業,多種行業的融合使其復雜起來。
電子商務似乎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行業,更是經濟基礎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一種經濟形態。隨著電子商務向傳統行業的不斷滲透,各行各業都在使用運用電子商務。對于這種新的商貿模式,未來的物流服務營銷模式怎樣才能實現向管理要效益?與電子商務相關的物流服務存在哪些問題?面臨的挑戰有哪些?在首屆中國智慧物流產業園區發展大會暨電子商務倉儲管理峰會上,記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和調查。
談及電子商務發展的方向不得不說到菜鳥的戰略——任意兩地24小時送貨必達!花上8年時間3000億元,打造出一個“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絡”。
為此,菜鳥平臺注資50億元,天貓是最大的股東,出資21.5億元占股43%,銀泰投資16億元占股32%,富春、復星集團各投資5億元各占股10%,順豐、“四通一達”各出資5000萬元占股1%。智能網絡的打造為什么要拉上“四通一達”與順豐?在中國電子商務物流企業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黃剛看來,馬云并不在乎“四通一達”每家的那5000萬元股份,只是為了整合物流,駕馭整個供應鏈。
實現“24小時內送貨必達”,或許很多行外人尚不明白這有多難。當前,順豐的即日到達或是次晨到達,也只能在一二線城市之間利用空運實現。若要在全國任意兩個城市之間實現24小時隨意達,當然不可能只依賴高成本的飛機直運——當前擁有貨機的順豐也做不到,更何況那些依賴公路與鐵路的快遞公司。
黃剛說:“24小時實現配送,對于一線城市來講不用爭議,而對于三、四線城市、農村顧客的訂單來講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因為在這個藍圖里面配送和倉儲是不同的合作伙伴,如何實現協同,配送流量能否支撐運營成本還是個未知數。偏遠地區訂單稀少,如果追求24小時貨必達,物流成本將不可估量。”這些成本是分攤到快遞企業、商家、菜鳥還是買家,尚有待觀察。
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是倉儲與快遞怎樣協同。商品在庫作業時間過長將大大壓縮快遞員的配送時間,在網購者看來,你可能看到的唯一物流服務就是快遞,其實快遞僅僅是最后一公里服務者,整個后臺為這個包裹的服務包含了信息系統、倉儲物流中心、區域調撥、干線運輸、中轉、末端配送等若干個環節。所以實現24小時送達,需要提高系統的協同。
黃剛認為,網購給消費者的感覺只是快遞,但是如果沒有物流園區、沒有干線運輸的支撐、沒有信息化平臺的協同,僅僅是“四通一達”和順豐肯定是玩不轉的。
菜鳥網絡若不出意外,首先是創建更多、更大的倉儲基地。它會在9個核心城市建立中央倉儲,在20多個城市建立中轉倉,此外,還要在全國2000多個城市建立物流倉儲網絡。菜鳥網絡未來可以為快遞企業、天貓商家提供第三方倉儲服務,相關的訂單包裹可以迅速派送到周邊。這樣直接地降低了商家的物流成本,提升了快遞企業的效率。
在黃剛看來,菜鳥編織的更像是一張網,因此需要在諸多城市圈地建物流園區,而首選的就是物流節點城市。未來的菜鳥,將是以這些物流節點城市為基礎,逐漸滲透到二、三級物流節點城市,最終形成一張立體網絡。
“我們希望通過1000億元、2000億元的投資,能夠撬動幾十萬億元的中國已經有的基礎設施,使國家基礎設施發揮出效應,讓我們的高速公路、機場、碼頭得到充分利用,承擔起本來應該有的責任。”馬云的菜鳥藍圖想象空間非常大。
菜鳥藍圖中有四家快遞企業的末端配送、節點城市的物流園區建設,那么藍圖之中空運和鐵路的骨干在哪里?黃剛分析說:“目前中國的空運主體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目前僅僅順豐擁有11架飛機,其他的皆為租用;鐵路更是國有化的局面。因此,空運、鐵路兩個方面菜鳥沒有整合的可能。公路方面,菜鳥還不可能整合德邦、佳吉、華宇、新邦、安能、卡行天下,更不可能整合松散的中小貨運力量來為我所用。”在黃剛看來,這也是菜鳥藍圖中的短板所在。
目前看來,菜鳥網絡只是一個理想主義項目,若要實現,預計需要十年的光景,需要在商業模式、利益格局、產品體系尚不明朗的情況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與突破。在黃剛看來,菜鳥的最大挑戰不僅來自于人才缺乏的挑戰,更來自于整合不同利益集團的挑戰,僅僅聯合幾大快遞公司就已非易事,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統與網絡和分撥中心。
菜鳥網絡的戰略與夢想,正是基于電商無限的增長空間與速度。據霍氏集團首席信息官CIO梁旭介紹說,電商數量僅2012年就比2010年增加了11倍,在他看來,只要有機房、有網絡、有一個好的賣點和產品,就可以在網上進行銷售。但是,能夠追隨電商高速步伐的高效倉庫增長率只有20%。在他看來,一個是11倍的增長,一個僅是二成的增長,差異很大,瓶頸凸顯。
據做電商物流12年之久的上品折扣物流總監李元海透露說,做電商物流這么多年,無論到哪家公司,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找庫房,在他看來,庫房不僅越來越難找,而且是越來越遠,租金越來越貴;很多企業的庫房都很簡陋,不適合電商的發展。
對此,家有購物副總裁張延揚深有感觸地說,“家有購物把北京的倉庫搬到濟南,正是因為倉庫成本一直在上升,用工成本也在高漲的原因。而且北京的倉庫五環內除了順義外,建設比較好的倉庫幾乎沒有,很多都是農村建的簡陋倉庫,根本不符合電商的要求。”
家有購物最終將倉庫選在了濟南,在張延揚看來,一是濟南是占地8227平方公里的省會城市,擁有近700萬人口。二是距離首都420公里,高鐵一天有近47個班次往返;況且,濟南本身就擁有強大的物流市場。
“一個好的物流產業園對于電商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彈性的倉庫,以家有購物為例,其倉庫的儲位一直在增長,這對很多電商來講都是同樣的趨勢。家有購物濟南的倉庫從最初的12000平方米增長到現在25000平方米。”張延揚說。
隨著眾多傳統品牌和傳統領域不斷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在霍氏集團首席信息官CIO梁旭看來,“未來五到十年是電商發展非常重要的時候,也是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物流是支撐整個電子商務發展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里面,物流園區所要起到的作用就是整合需求和資源,誰整合得更好,誰將會在這個環節發展得更好。”
梁旭介紹說,在整個東部生產市場成本不斷增高的同時,所有物流布局一定向消費地轉移。在他看來,沈陽、北京、武漢、上海、廣東、成都這些城市是所有電商爭奪的熱點。距離城市中心30到40公里的地區也是電商物流最核心、最關鍵的落腳點,也是建物流園區的地產商們的必爭之地。
今天,物流企業如何追隨電商,在市場當中分得一杯羹?物流企業又該怎樣適應電商的變化,做好自己的功課?
在物流為電商做好服務的問題上,最重要的無疑是城市倉儲物流的布局。但是中國物流園區已經多達幾千個,且有很多是圈地撂荒和建好后沒有企業入駐荒蕪的,再建若干物流園豈不是浪費?所以實現產業整合和區域整合,利用好已有資源的問題值得關注。
決定一個城市倉儲物流發展指數是什么?一個是地區制造業核心指數,包括來料加工,因為地區制造業進、出決定了物流的集散和平臺需求;再有是城市流通業核心指數,關系到人口,人口聚集程度決定這個地方流通業聚集程度;另外看是否為港口城市,一般來講,港口城市物流業發達。
對此,黃剛認為,一個城市物流格局由三大維度決定,不是盲目的圈塊地物流園區就可以做起來。況且,電商倉儲建設的發展趨勢開始是一個大倉的概念,隨著流量和單量的增加,有了總倉和分倉的概念,形成多點平衡模式和立體式模式。黃剛指出,“物流地產商在未來不僅僅是玩兒地產,應該是建立行業生態。多園區運營整合,多個產業鏈整合,線上線下交易、跨區域物流網絡平臺協同。”
眾所周知,包括京東、當當在內的大的電商都有自己的物流體系,但是中小電商和傳統品牌的線下操作需求還需要訂立一些標準。“同樣是酒品的倉庫,在我國的存儲擁有多重標準,一個客戶一個樣。對于整個電商市場的發展,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是缺少行業的標桿,每家都有自己的系統、操作流程和不一樣的要求,導致沒有標準。希望政府和協會推進這些標準、流程以及平臺對接的進程,這將會有力支撐有特色的品牌和產品。”上品折扣物流總監李元海建議說。
對此,中國著名實戰型電子商務專家王汝林表示,“當前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智慧物流園區“去智慧化”問題比較嚴重,他們照搬基建租房的管理模式,照用賓館服務的管理辦法。沒有研究電商需求的動態管理,也沒有實現電商需求的延伸服務;既沒有研究電商需求的智慧多維管理,又沒有適應電商需求的智慧增值服務。”在他看來,這種智慧物流園對于電子商務發展來講太不實用。
眾多的物流園區看到了電子商務發展的商機,但是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看不到服務機會,找不到創收空間。相當多的物流園區在賠錢,重要原因是看不到創收空間,找不到盈利模式。王汝林感慨地說:“通過對21個省市物流園區調查,物流園區可以進行的創新服務很多,可以提供綜合分路、分檢服務,因為物流園區的每一個電子商務企業,不可能自建動態分檢系統,完全可以由園區統建動態分檢系統,然后提供分路分檢服務。”
王汝林建議:“物流園區可以利用電子商務企業積聚優勢,由園區組織發展綠色包裝,轉而提供電子商務企業使用,這樣既有市場,又滿足了電子商務企業的需求和廣大客戶的需求。”在他看來,適應電商的發展就是要在細節上進行打造,比如許多物流園區建有互動通話系統,完全可以實行對物流農超對接進行轉傳,然后實行有償收費。還可以實行動態監管并在物流園區提供電子標簽服務或綠色電子標簽服務。很多食品、牛奶產品的包裝,由于一些物流企業找不到電子標簽,所以采用普通的標簽。園區在這方面完全可以統一組織進貨,統一進行分發,提供綠色可降解的電子標簽,配給綠色電子商務產品。
試想未來,暢通的物流與電商高速發展互相助力,3C產品、大家電、冷鏈、生鮮……300多億元的商品在一天內被分裝起來,在空中、公路、鐵路上奔流,井然有序且朝發夕至。這樣的理想,菜鳥通過戰略布局、利益的整合和與融合來實現;而更多的參與者需要做得更多,第一要成本低,第二要效率高,第三做到共贏。
無論是哪一類型的企業獨占鰲頭,有一點不容置疑,走向未來的企業都要經歷一個創新的探索過程,包括技術手段和模式的共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