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廣良
隨著經濟不斷向前發展,我國物流業正逐漸走向成熟和現代。與之俱來的是“供應鏈金融”漸成時尚的熱詞。雖然我們的物流業在實踐中迅猛前進,但是相應的理論研究稍顯滯后。在學理層面對供應鏈金融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分歧,目前尚沒有關于供應鏈金融的較為一致的定義,“供應鏈金融”“金融物流”“物流金融”“物資銀行”“融通倉”等名詞廣泛使用在物流或金融領域,不同稱謂的書籍亦是林立櫥窗,似有爭鳴之意。哲學地看,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和規律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所以,對認識物流與金融關系有不同名詞、不同稱謂也在情在理。
然而,探究各種定義、名詞背后的實質,如果我們以法律關系為標準,就會發現盡管叫法不同,但是法律關系卻是同一的。這或許就是法律規范之所以成為行為準則而存在的意義。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必然發生各種類型的社會關系。社會欲有序,則須社會關系有序;社會關系欲有序,則需法律規范給予調整和規范。法律關系分為民事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本文用以探究物流與金融關系的法律關系屬于民事法律關系范疇。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事法律規范調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核心的社會關系,是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民事法律關系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有財產法律關系和人身法律關系,物權關系和債權關系等之分。
與物流密切相關的民事法律關系主要有:運輸合同法律關系、倉儲合同法律關系、買賣合同法律關系、委托合同法律關系、租賃合同法律關系、委托合同法律關系、承攬合同法律關系等。與金融密切相關的民事法律關系主要有:借款合同法律關系、融資租賃合同法律關系、抵押合同法律關系、質押合同法律關系、留置法律關系等。
在實際操作中,與物流、金融相關的民事法律關系并非如此清晰和淺顯,而是相當錯綜復雜的:
基于融資的需要,物流民事法律關系會與金融民事法律關系共存;為保障債權的實現,物權合同會為債權合同提供擔保而共存;當有名合同的法律規范不足以實現當事人的合意時,意思自治則充分發揮,無名合同便與有名合同共存;即便是在單一合同法律關系當中,若要將當事人的意思嚴謹且系統地表述,也會需要將本應由其他合同約定的條款作為本合同的條款而相互支撐,以使將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與合同文本的文義盡可能地一致。
此外,由于供應鏈的屬性,鏈上的當事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在與上下游關系當中,本合同的相對人往往會是彼合同的第三人,從而本合同與彼合同的法律關系形成交織,再加之對合同條款的歧義理解,便愈加劇了法律關系的復雜性。
游弋的法律概念和術語,就好像是微積分方程式,有些煩冗乏味。在此通過一個案例來說明供應鏈金融的法律關系。
2008年4月18日 ,甲公司、乙公司簽訂《貨物代理進口協議》,約定甲公司為乙公司代理進口大豆,甲公司代理進口的1號輪項下大豆到港后,乙公司持1號輪正本提單換取了提貨單。2008年7月24日,乙公司為進口系爭2號輪貨物向銀行申請開立遠期信用證,并于同日向銀行出具《信托收據》。銀行于2008年7月25日簽署《貿易融資融度支用通知書》,同意乙公司開立信用證。
2008年9月9日 前,乙公司從銀行處取得了系爭2號輪貨物全套正本提單,并委托丙公司報關。同年9月10日,甲公司、乙公司簽訂《質押合同》,約定:乙公司以2號輪全套海運提單及其項下的貨物向甲公司出質,甲公司確認已經收到乙公司交來的全套海運提單,乙公司保證在兩個月內與甲公司以現貨置換或向甲公司付清貨款。同年9月15日,甲公司、乙公司簽訂《確認書》,確認以“新貨”換“舊貨”的方式,由乙公司向甲公司償還已提貨未付款的大豆;乙公司確認將2號輪項下大豆的所有權轉讓給甲公司,甲公司確認將其所有的大豆的所有權轉讓給乙公司;2號輪項下大豆所有權轉移給甲公司后,前述《質押合同》自動失效。同年9月16日,2號輪抵達湛江港。同年9月18日,乙公司持正本海運提單向2號輪船方換取得2號輪項下大豆的提貨單。同年10月8日,甲公司、乙公司簽訂《貨物置換協議》一份,載明:由于乙公司未能如約提取1號輪項下貨物,貨物質量將會發生變化,甲公司、乙公司就1號輪、X輪和2號輪項下貨物予以置換。同日,乙公司向丙公司出具委托書,告知其已按《貨物置換協議》的約定,將2號輪項下大豆所有權轉讓給甲公司,現全權委托丙公司代為辦理上述貨物交接和提取貨物的手續。
2008年12月16日 ,甲公司、乙公司簽訂《補充協議》,約定由《確認書》以及《貨物置換協議》引發的有關爭議,如雙方協商不成,任何一方有權在合同簽訂地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
另,因乙公司于議付日屆滿未向境外議付行承兌付款,銀行在扣除保證金后,于2008年12月3日代乙公司向境外議付行墊款支付了信用證款項,乙公司償還了該筆墊款的利息,余款未付。銀行催討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訴訟。2008年11月28日,法院依銀行提起的訴前財產保全申請做出民事裁定,并于同年11月30日查封了2號輪卸下存放在港口公司倉庫的貨物。2008年12月4日,甲公司持提貨單至港口公司要求提貨,港口公司以法院查封為由不予辦理。2008年11月28日,甲公司以被查封的2號輪大豆屬其所有為由提出保全異議,請求法院解除查封。2009年3月17日,法院書面通知甲公司,其對于2號輪大豆的權屬異議需經實體審理確定,故不予解封。法院通知甲公司作為該案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訴訟結果是銀行通過訴前財產保全(2號輪的貨物)實現了債權。
2009年4月7日 ,甲公司以乙公司為被告、銀行為第三人提起2號輪貨物的所有權確認之訴,最終敗訴,未能取得2號輪大豆的所有權。”
這個案例看起來頭緒較多,但是如果把握住基本法律關系,就會抽絲剝繭、一窺端倪。
首先,這個案例的基本事實經過了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兩級法院審理認定。基于本文論證的需要,一些無關法律關系定性的情節未予詳述。
其次,雖然案例的基本事實可能不足以說明某個供應鏈的整體情況,但是足可以反映出供應鏈的部分環節的法律關系之復雜性的真實存在。
再次,復雜的法律關系。
在這個案例中,既有債權法律關系,又有物權法律關系;既有有名合同,又有無名合同。
1.甲公司、乙公司簽訂的《貨物代理進口協議》屬于委托代理的債權法律關系;
2.乙公司向銀行申請開信用證屬于信用證融資的債權法律關系;
3.乙公司從銀行處取得的2號輪貨物正本提單,因海運提單是一種物權憑證,故當屬物權法律關系;
4.甲公司、乙公司簽訂《質押合同》屬于擔保物權法律關系;
5.訴爭的2號輪的貨物的所有權法律關系;
6.港口公司存放貨物屬于倉儲法律關系;
7.《信托收據》、《貨物置換協議》則應屬于無名合同;
8.其他與當事人訴爭不甚密切的法律關系。
此外,法律關系雖然復雜,但是能夠支持甲公司所有權主張的、最基本的法律關系就是質押擔保物權法律關系。其他法律關系不在本案審理范圍之內。
在甲公司與乙公司的質押擔保物權法律關系中,甲公司沒有履行質押法律規范規定的質物交付行為,導致質押設立的物權不能成立,因而甲公司的所有權主張未獲支持。
法院認為:“本案系爭貨物存放于湛江港,屬于第三人占有情形,在本案不存在直接交付的情況下,只能采用指示交付的方式”,“出質人以間接占有的財產出質的,以質押合同書面通知占有人時視為移交。根據該條規定精神,本案提貨單的交付,僅意味著……提貨請求權轉移”,“未將提貨請求轉移事實通知實際占有人時,提貨單的交付并不構成我國物權法第二十六條所規定的指示交付。因此,……涉案大豆的所有權未發生變動”。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關系是本,理順了法律關系,各自的權利義務自然就會清晰明了,是非自清、長短自明。不同的法律關系適用不同的法律規范,不同的法律規范則有不同的權利義務,不同的權利義務則有不同的分配、調整和法律評價。
供應鏈的某個環節的法律關系既復雜如此,由多個環節組成的鏈條的復雜性亦可推知。惟有抓住法律關系之本,才能厘清、界定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明確的權利、義務會明朗當事人彼此的行為。明朗的行為則增進彼此的利益的信賴與期待。信賴與期待則促進供應鏈高效、健康且充滿生機地良性循環。供應鏈金融中法律關系交加累積,我們必須正視其基本法律關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