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靜
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強調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學習方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了的主導作用。這為語文教學指出了新的探索方向,為語文教師的施教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據。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開放、平等的環境下思考問題,既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欲望,也使學生的學習參與性與積極性有了極大提高。“滿堂灌”、“滿堂問”的現象也一去不復返了。然而,這樣的課堂在展示出一片光明的時候,也讓人產生了新的思考: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逐漸成為一種潮流,課文內容尚未充分閱讀,便分成一個個小組,展開討論,展示評價,再配合影視觀摩,動作演示等,一節課就熱熱鬧鬧地結束了。當課后冷靜下來反思時,教師們無奈地發現,熱鬧繁華之后,我們的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學習的目標、任務到底完成了多少?這些都值得懷疑。
眾所周知,任何領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在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探索中逐步實現的。以往的教學方式應當改變。然而要怎么改,改到何種程度,需要我們教師進一步慢慢摸索。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可忽視,在放開讓學生討論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掌握住一個尺度,同時知識的傳授以及知識運用也應在恰當的時候進行。新課改的目的是“針對以往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高中新課程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可以看出,高中新課程標準在強調突出學生的積極主動探究的同時,并不否認知識傳授的應有作用。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當處理好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關系,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好評;當學生在探究后仍對問題存在疑惑時,教師則大膽的講解。因為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是我們求知的真諦。
“教師的責任,就是要通過教育和教學,運用知識武裝兒童、青少年的頭腦,同時給予他們以方法,引導他們有的放矢地進行適當的練習,促進他們的思維或智力盡快地提高和發展,不斷地發生質的變化。”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也決定知識傳授應該是重要的舉措。語文學科的知識浩如煙海,無邊無際,而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傳授是學生獲取知識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文學作品的鑒賞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的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較少,課外閱讀的量也遠遠不夠,這就需要教師介紹作家及各流派的不同觀點和主張,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打開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大膽發言。在教師的鼓勵與學生的思考下,思維的火花將會閃現。如在鑒賞小說景物描寫的作用時,教師可以先介紹一些小說景物描寫的常見作用,同時輔以相應的事例。例如小說景物描寫的作用:一、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故鄉》開頭的景物描寫:“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作者活畫出一幅蕭條荒寂的故鄉冬景圖,也是當時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是閏土生活的典型環境。二、渲染氣氛。魯迅的《藥》開頭對時令的描寫:“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華老栓忽然坐起身,擦著火柴,點上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里,便彌滿了青白的光。”作用: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突出特征:陰暗、凄清,還有幾分恐怖,從而渲染了夏喻就義時沉寂而肅殺的氣氛。三、烘托人物形象。《荷花淀》開頭有一段文字,“月亮升起來了,院子里涼爽的很,干凈的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這些描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潔凈又溫馨的自然環境。有力地烘托了水生嫂的形象:美麗、勤快、利落、善良。四、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藥》中華老栓買到人血饅頭后,“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寫出了華老栓認為兒子的有藥可治的興奮,充滿希望的心境。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埋下伏筆。六、深化作品主題。《故鄉》的結尾,作者再次描寫了海邊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這是“我”對故鄉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現出“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決心。如此,學生在認識的基礎上再進行探究:小說景物描寫還有什么作用?讓學生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來思考,是否能事半功倍呢?如果事前不說明,讓學生去漫無邊際的探索、討論,主體地位是突出了,但學習的效果怎樣就可想而知了。
一味強調學生的探究學習方式,忽視教師傳授知識的作用,事實上是未能充分把握新課程標準指導思想的精髓。我們不應將兩者分離開來,而應將兩者辯證地結合起來。該講的時候就講,因為我們要的是實效,而不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