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明白,靠一本教材,一本參考書和一疊卷子打天下的課堂是平庸的教書匠的課堂;用智慧去經營、走進學生的內心,活在學生精神發育的世界里,才是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的精彩課堂。
這樣的課堂是靈動的想象、飛揚的激情、創意的碰撞,無論是沉思的靜默還是紛爭的激昂,每一個生命的個體都能在這樣的課堂里綻放出美麗的光彩,從而匯成漫天的璀璨。
我認為,首先,語文教師不應把語文教材看成是一種死的文本,而應將其看作是師生共同探討、開發的學習資源。語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活動過程。學生與課程文本應是一種互動關系,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關系,這是對視教科書為圣經的課程制度的挑戰。
其次,語文教師應切實樹立學生主體觀念,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位置,心中有學生的課堂,才是有溫度的課堂、有思想的課堂、有分量的課堂、有個性的課堂,才是活的課堂。
第三,教學內容應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愛好,求知欲,探究欲,支離破碎的分析不講,學生已懂的不講,學生自己能講的不講,重點挖掘語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比如要確定魯迅的《拿來主義》這篇課文的核心教學價值,首先就應考察為什么要學《拿來主義》。是因為“拿來”的思想深刻嗎?是“理性對待外來文化”的觀點具有獨創性嗎?是今天我們還缺乏開放的心態嗎?不是。其實魯迅的《拿來主義》寫于20世紀30年代,其“拿來”的思想,并沒有超越其前輩魏源、林則徐等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張和“洋務運動”的實踐;甚至論述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早在李斯的《諫逐客書》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政策里,已經基本上說清楚、論明白了。再退一步說,如果我們的確要學習這樣的思想,到政治課、歷史課上去學習也許更好,為什么非要通過語文課來學習呢?許多人喜歡魯迅的這篇文章,更主要的不是因其思想深刻,而是因為他的“表達方式”與眾不同,在這篇文章中,大家看到的是作為文學家的魯迅——更精確一點說,是雜文味的魯迅。因此“形象說理”“個性表達”才是《拿來主義》主要的語文價值。
再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文,如果把教學價值確定為“我”與命運的抗爭,對母愛的懺悔等結論的理解,這當然也無大錯,但是用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道理,為什么需要花許多時間來完成呢?如果把文章價值定位于“精神家園”與“我”的關系,則失之空泛,缺乏具體的依據。因此,如果細讀文章,會發現我對“地壇”的描寫明顯選擇了三個時間段,這三個時間段中,“我”的處境不同、心態不同,對生命理解的境界也不同,“我”眼中的地壇的景色也不同——“我”觀察到的對象、色彩、意義,很多都是隨著我的心情而變化著,前面多是衰敗的、頹唐的、無意義的,后面多是鮮活的、積極的、有意義的。也就是說“作者的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于是,本文的教學思路是否可以這樣來設計:讓學生對比三個階段中作者的心境與其眼中景物色彩的關系,明白我國古代文論中重要的“境由心生”的美學主張。而這樣的一篇文章的學習,就可以歸納為閱讀同類文章——借景抒情散文的基本圖式,并遷移到對其它同類文章的閱讀理解當中。教《過秦論》,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讓學生弄懂秦亡的原因,而是文章的邏輯關系和表達氣勢。由此看來,備課時確定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教學中凸顯其語文價值,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
思考并實踐如何構建一種回歸生活教育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有身心發展的更大空間,是我對高效課堂的又一理解。我始終把學生有進步或有發展當作高效教學的唯一指標,積極引領著他們去接觸外部那異彩紛呈的世界,了解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社會,引導他們主動地思考探究,從而經營一種開放而有活力的生活課堂。
在課堂誦讀與聽說能力的培養方面,我非常重視引導學生誦讀、美讀與泛讀,回歸語文教學規律,努力開創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新局面,我有意識地以課堂為主戰場展開多角度的訓練,對優美的詩歌散文大聲朗誦之,對引人入勝的小說戲劇形象描述之,對思維邏輯性強的議論文條分縷析之,對層次條理清楚的說明文列點歸納之,日日訓練,天天講壇,創設良好的語場,使學生克服思想、心理的障礙,每課一人,輪流登臺,內容自由廣泛,形式靈活多樣,極受學生歡迎,長期鍛煉,很多學生都可以出口成章,學生能在一種濃厚的語文氣氛中快樂有趣地訓練口語表達的技能技巧。
學生是課堂上的主人。我發動全班同學,開設班級“百家講壇”,人人輪流上講臺,講身邊人,評國家事,抒內心情。我先后以 “向你推薦一本書”“我的最美一篇文”“我最崇拜的一個人”“小某說事”為序列,組織學生進行演講,學生應該有的口頭能力與個性素質,在生動的語文課上得到提高,同時在思想的碰撞中更懂得該以什么樣的心態和姿態去面對人生。
語文教學應重視文學欣賞,把目光投向美的文字之中,讓文學欣賞成為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中的一道鮮亮的風景。中學課本中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展現的是一個充盈著美的世界:魯迅筆下的童年天堂百草園,老舍勾勒的古樸典雅的濟南冬景園,朱自清如癡如醉的春風春雨和淡雅綿長的荷塘月色等;優秀作品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更是栩栩如生浮雕般的矗立在面前,如竇娥、林沖、王熙鳳、孔乙己、祥林嫂、周樸園、別里科夫、桑地亞哥;那一首首字字珠璣的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朗朗上口的古典名篇散文,都是對學生進行文學欣賞指導的絕好的審美對象。語文教學對美的文學作品進行審美體味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去探究,主動去心領神會。教師或深情并茂地朗讀,或繪聲繪色地描繪,或充滿激情地剖析,或循循善誘地啟發,或創設情境地品味,目的是使學生進入角色,進入情境,進入一個心旌搖蕩的世界,從而得到妙不可言的審美享受和“潤物細無聲”的情思熏陶。
高效課堂的關鍵詞是思考:思考文本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精華,思考學生的讀寫現狀和心理需求,思考詩意的課堂教學立意和方法,思考與學生、文本對話的途徑,思考如何把文字孕育為激揚生命活力的音符……思考使我思想拒絕平庸,使教學中那些可遇不可求的靈感頻頻造訪,思考使我的課堂生機勃勃。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如果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讓偉大的語言文字在我智慧的課堂中轉化為一股股富有詩情畫意的永不枯竭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