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芳
(杭州市聞濤小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情感目標與知識能力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何華芳
(杭州市聞濤小學)
1.小學品德、社會課程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淺析
一直以來,眾多的學生家長甚至相當一部分教師,過分看重學生的分數(shù),形成了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結果。更有甚者誤導學生,讓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做好了一切。這樣“重成績,輕育人”的結果是相當可怕的。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缺乏愛心、自私自利、缺少社會責任感等嚴重問題。我國各地方教育部門為了糾正這一錯誤的導向,制定各種措施。小學品德教育和社會教育課程的開展,就是這其中一項舉措。經(jīng)實際調(diào)查研究,有關教育專家提出,將小學社會教育課程與小學品德教育相結合,同抓共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小學社會課程與小學品德教育的目標達成的有效教育方法
(1)榜樣分析法
這是社會課程與品德教育中最為常見的方法之一。通常會以偉大領袖、英雄人物、勞動模范等人物作用榜樣,為學生講解分析這些人物身上所獨具的高尚品德,及其能具有這樣高尚情操的原因。通過對榜樣人物的深入分析,建立起學生的道德觀。使學生對英雄人物感學到尊敬崇拜的同時,也覺得即貼近生活又有可信度。同樣,因為榜樣人物往往帶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因此可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表演法
表演法可以將形形色色的榜樣人物或故事活靈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學生在編導演出的同時,可以身臨其境的體驗故事中榜樣人物心理學活與行為思想。比如,雷鋒幫助盲人過馬路的故事。扮演雷鋒的學生可以貼身的體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而扮演盲人的同學也可以切身的體會到社會弱勢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艱難,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愛心并幫助學生建立社會責任感。
教育方法的選擇是品德教育及社會課程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十分重要教學策略。它直接的影響著其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1.充分利用生活,在思考中拓展認知的有效性調(diào)查
所謂充分利用生活就是指用貼近學生生活或貼近學生可以接觸到的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針對要探討的問題進行討論。比如展開一系統(tǒng)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然后通過結合“你是如何獲得成功的”“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和了解“團結的力量”。
品德教育教學中若沒有情感教育,那么只能說這種教學是蒼白無力的。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不能只靠說教,正確的方法是適時的引導。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比如故事、角色扮演、多媒體手段等)讓學生自己體驗感悟生活,從中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操。比如,在父親節(jié)及母親節(jié)的時候,布置“幫助父母做一件家務”“幫父母洗一件衣服”的任務,讓學生體會父母的關愛與家庭的溫暖,近而激發(fā)學生們的感恩之心。
此外,現(xiàn)在我們所講的體驗,大多時候是一種移情理解。這是一個將他人經(jīng)歷慢慢融入到自己心中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讓學生觸動心靈。在學生們體驗與感悟的同時,教師要看準時機會進行引導和啟發(fā)。比如在開展“學雷鋒,樹新風”的活動中,通過對殘疾人及孤老戶的幫助活動,讓學生們更直觀的體驗到社會弱勢群體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他們所承受的痛苦。近而喚起他們的同情心。
經(jīng)過一系列的教學工作,不少學生從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開始慢慢改變,學會了理解父母、關心他人。
2.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逐漸培養(yǎng)德行的有效性調(diào)查
我們開始社會課程、品德教育,那么最終的目標是什么呢?當然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出高尚的社會道德情操。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就是導行。品德教育一定要與生活相溝通,引導學生逐漸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其實目前小學的品德教育與社會課程的教材內(nèi)容的編選都選擇了十分貼近生活的題材,那么老師們就要做到課內(nèi)重教學,課外重行動。因此課外實踐活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組織學生參加綠色環(huán)保活動
讓學生們組成小分隊,進入到居民小區(qū)、各個公園,對綠化進行調(diào)查,為路人說明綠化環(huán)保的好處、勸導路人愛護花草及樹木。劃分負責區(qū),各小分隊負責其負責區(qū)內(nèi)樹木花草的保護工作,為樹木等掛牌,編寫愛護樹木的宣傳標語。
(2)強化學生的安全知識
聯(lián)系交通、公安等部門指導員來校開展交通安全知識及人身安全知識的講解課。當學生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在第一時間用正確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的人身或財產(chǎn)安全。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讓學生配合交警,在路邊體驗當一回協(xié)勤員,對不遵守交通安全的人進行勸導并告知其行為的危害性。
(3)教授學生簡單的生活能力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百姓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又因為計劃生育法規(guī)的實施,造成了我國多數(shù)家庭獨生子女的情況的出現(xiàn),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再加家中獨子獨女的情況,造成了很多嬌生慣養(yǎng)孩子的問題的出現(xiàn),吃穿等物質(zhì)條件上,父母盡最大的可能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這就造成了孩子普遍對食品或商品的優(yōu)劣缺乏簡單分辨能力的情況。在校很多教師發(fā)現(xiàn),有很多孩子對食物是否過期、什么樣的食物不能再食用等生活常識缺乏基礎了解,那么做為社會課程教育的一項,應該教授學生簡單的識別商品或食真?zhèn)巍⑹欠襁^期、變質(zhì)食物的簡單分辨等基本生活能力,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拿出具體實物讓學生從外觀、顏色、氣味等方面更進一步了解。
(4)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偉人、英雄紀念館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請專業(yè)的講解員為學生講說偉人英雄們的感人事跡。讓學生從參加中將偉人英雄們的形象從想象中通過照片、歷史資料、用品用具等實物將其形象更具體化。參加結束之后,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布置寫作觀后感、開主題班會交流參觀體會,這樣可以將偉人英雄們的高尚品德與良好的行為做為一種導向,讓其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影響。
經(jīng)過筆者走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以上述教學方法進行實踐教學而達成目標的多所學校班主任老師發(fā)現(xiàn),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案的實施,發(fā)現(xiàn)班上很多學生從一開始的對他人表現(xiàn)冷漠、脾氣暴躁、 以自我為中心等等行為,漸漸變得樂于助人、對長輩謙卑有禮并能團結身邊的同學、凡事不再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很多家長也驚訝的發(fā)現(xiàn),孩子的生活能力上也有明顯的提高,變得主動理解父母,會做簡單家務。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教育、社會課程學習的情感目標和知識能力目標的達成對完善學生學習科學知識之外的生活能力及生活知識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因此,校學和家長應引起對其的足夠的重視。
[1]呂霞飛.小學品德課堂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問題及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8,(2).
[2]董小疆.注重生活實踐,實現(xiàn)課程目標——小學品德課教學感悟略談[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1).
[3]王守娥,張政武.德育工作常抓常新[J].黑河教育,2005,(4).
[4]楊今寧.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材的使用[J].河北教育(教學版),2006,(10).
[5]李金寶.德育生態(tài)論——當代德育生態(tài)危機與重構[D].吉林大學,2009.
[6]陳曄,艾爾肯·努拉合曼.中日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比較與分析[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