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尤家棋
從增值稅的定義上來看,它所指的是對銷售的貨物以及進出口貨物的單位以及個人,針對其銷售的貨物或者是針對其所提供的應稅勞務銷售額來進行計稅,在此基礎上實行稅款抵扣制的流轉稅。
從增值稅納稅人身份的選擇上來看,最重要之處是要把不同身份納稅人稅負的平衡點確定好。在實際的運行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先把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在同樣的規模的含稅銷售額之下,相等的增值稅稅負求出來,這一計算結果也就是增值稅納稅人稅負的平衡點。之后按照一般的納稅人經營銷售的情況,來把實際的增值稅稅負計算出來,這樣我們就能夠將其和稅負平衡點做出比較,從而確定納稅人身份。如果實際稅負和稅負平衡點相同的話,那么,任何一種身份的納稅人都可以;如果實際稅負要比稅負平衡點來的小的話,那么,我們可以選擇一般納稅人來進行納稅;如果實際稅負要比稅負平衡點來的高的話,那么,我們就應該選擇小規模納稅人的身份。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稅負平衡點的主要計算公式:
一般納稅人所應該繳納的增值稅÷含稅銷售額×100%=含稅銷售額÷(1+征收率)×征收率÷含稅銷售額×100%。
對稅負平衡點的值的確定,實際上是通過上述等式的右邊值來進行左邊值的確定的。在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是6%的時候,一般納稅人所應該繳納的增值稅稅負平衡點的值也就是1÷(1+6%)×6%×100%=5.66%。那么,我們就能夠把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稅率在4%的時候平衡點的值計算出來,也就是3.846%。從中所體現出來的是,我們在根據一般納稅人的方法,來把實際增值稅稅負計算出來,其值是要比這一平衡點來的低的,其稅負就會比小規模納稅人來的小。反之其稅負就會比小規模的納稅人來的大。
毫無疑問,所謂的納稅期的遞延也就是說要延期繳納稅賦,在稅法中納稅時間規定是:如果采用的是直接收款的方式進行貨物的銷售的話,不管貨物有沒有發出,都應該作為收到銷售額的憑據,同時,應該在同一天把提貨單交由買方。如果采用的是托收承付的方式進行貨物的銷售的話,這一納稅義務發生的時間就應該是辦妥托收手續的那一天。如果采用的是分期收款的方式進行貨物的銷售的話,這一納稅義務發生的時間就應該是合同約定好的收款日期。如果采用的是預收貨款的方式來進行貨物的銷售的話,這一納稅義務發生的時間就應該是發出貨物的這一天。如果采用的是委托別人代為銷售貨物的方法的話,這一納稅義務發生的時間就應該是收到代為銷售單位清單的那一天。
從中很容易就能看出,要想使得納稅義務的發生得到延遲,最重要之處就是采用什么樣的結算方式。所以,在民營企業具體的進行產品銷售的時候,如果應收貨款很難能一時間收回來,或者根本不能夠收回,這一企業可以采用賒銷的方式,當然也可以采用分期收款的方式。
企業在具體的經營過程當中,必然會產生運輸費,如在進行材料的采購時,在進行產品的運銷時都會發生運費。但是,對于企業來講,其所發生的運費的收支,其實是和稅收有著緊密關聯的,進行運費的收取的時候,需要繳納一定的增值稅。對于一般的納稅人自營車輛來講,企業在有運費發生的時候,在運輸工具所消耗的油料、配件以及車輛壞掉正常修理時所發生的費用支出等項目,都能夠將17%的增值稅抵扣掉。也就是說,如果在所有運費價格當中,所能夠抵扣的比率是Q的話,那么,與之相對應的增值稅率的值就是17%×Q。從另一個角度上面看,企業如果沒有自營車輛的話,就需要外購,此時,在對所發生的運費扣稅的時候,就應該根據目前所施行的新政策規定來把17%的進項稅抵扣掉。不僅如此,還需要在這一筆運費當中,對于收取方來講,還需要繳納3%的營業稅。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收支雙方在一方抵消和一方繳納的情況之下,僅僅只減少了4%的稅收收入。如果上述所說的這兩種情況在抵扣上面是相等的話,我們就能過把Q這一值計算出來,計算公式也就是17%×Q=4% ,從而可以把Q計算出來,為23.53%。這時候,23.53%也就是運費扣稅當中的平衡點所在。所以說,對于有自己車輛的民營企業來講,在采購的貨物自營運費當中的Q的值要比23.56%來的小的話,這一企業可以采用把自營車輛獨立出來的方式來進行。
對于納稅人的營業額來講,它所指的實際上就是納稅人所提供的應稅勞務,是在進行無形資產的轉讓,在實行不動產銷售的過程中,向對方收取的全部的費用,這里的費用包括了價款和價外費用。可以說,把營業額確定好,實際上就是通過對應稅項目定價的充分利用,來進行營業稅避稅的籌劃。對于企業來講,要想避稅的話,可以把技術轉讓費隱藏在設備軟件中,通過多收設備價款,通過少收技術轉讓費來使得營業稅得到節省。
舉個例子,如果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售一套H型生產線,與此同時,將技術轉讓與乙公司,在合同當中規定的總金額是180萬,在所有金額中,有120萬是設備款,有50萬是專有技術費用,另外的10萬是專用技術輔導費用。那么,很容易能夠計算出來,甲公司所應該繳納的營業稅是:(50+10)×5%=3萬元。但是,應該注意到,如果通過銷售部來進行合同的簽訂的話,就可以把專有的技術費用以及專用技術輔導的費用全部歸入到設備價款當中,服務同樣向乙公司提供,但是,通過這樣的籌劃,這一企業所能夠規避的營業稅額是3萬元。
對于消費稅的兼營行為來講,其所指的是消費稅的納稅人經營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稅率的應稅消費品這樣的行為。對于這樣的行為來講,在稅法中是有這樣的規定的:如果納稅人是同時對多種不同稅率的應稅消費稅產品進行經營的民營企業的話,我們應該針對各種不同稅率應稅消費品,在其具體的銷售額上面,還有在其具體的銷售數量上面,進行分開來計算,在這一過程當中,應該從高適用的稅率入手。對于這樣的規定,對企業來講,就必須要能夠在會計核算的過程當中,始終保持著清晰的賬目,其根本目的是要使得不必要的損失得到避免。
舉個例子來講,某酒廠所生產的產品不僅有稅率是25%的糧食白酒,同時,它還生產稅率是10%的藥酒,在這兩者的基礎上,還生產這兩種類型酒的小禮品套裝等。而在去年的7月份的時候,這一酒廠所銷售的糧食白酒數量高達12000瓶,并且銷售價格是每瓶28元;同時所銷售的藥酒的數量為8000瓶,并且銷售價格是每瓶58元;所銷售的套裝酒數量為700,銷售的價格是每套120元。在所有的套裝中,每一個套裝都裝有白酒和藥酒的數量都是3瓶,并且每一瓶的量是0.25千克。那么,針對這一酒廠,我們應該怎樣對其消費稅做出納稅籌劃。
現在假設這三種酒都單獨實行核算,這時候,所需要繳納的消費稅稅額就是:白酒:28×12000×25%,也就是84000元;藥酒:58×8000×10%,也就是46400元;套裝酒:120×700×25%,也就是21000元。從中很容易計算出在單獨核算的時候,所應該繳納的消費稅稅額就是151400元。
但是,如果我們并沒有將這三類酒單獨核算,而是合起來計算,那么,所需要繳納的消費稅就是:(28×12000+58×8000+120×700)×25%,也就是221000元。很容易看出,將這三種酒單獨核算額話,能節省的消費稅額為69600元。
在我國,消費稅基本上都是產生于產制環節,在產制這一環節,相對來講,納稅人的戶數比較少,正因為這樣,使得征管對象比較明確,從而很容易對稅源做出控制,換句話來講,也就是很容易促使征管成本得到減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產制環節,說到底并不是在商品實現消費之前,流轉的最后一個環節,在這樣的一個環節當中還包括了批發以及零售等環節,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實際上可以說,這是在客觀上為那些納稅人提供了節稅的方式。只要納稅人通過分設獨立核算經銷部、分設銷售公司,就能夠通過正常的價格實施對外銷售,這樣一來,我們知道,消費稅的征收是在產制環節實行的,所以,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納稅人的負擔大大減輕。
舉個例子來講,某酒廠所生產的是糧食白酒,在正常的銷售環節當中,每一箱白酒的銷售價格是150元,而其所適用的消費稅稅率是25%,從而可以計算出其所應該繳納的消費稅是37.5元。現在,如果這一酒廠分設獨立核算的經營部門的話,并且向經銷部供貨的時候把每一箱白酒的訂貨價格設定為80元,這時候,實際需要繳納的消費稅就只需要20元,從中很容易看出,一箱白酒就能夠節省17.5元。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生產廠家來講,他們在向經銷部進行應稅消費品的出售的時候,在把價格壓低的時候,必須要掌握好度,如果說把價格壓的太低的話,就會出現價格明顯偏低的情況,這樣一來,稅務機關就可以進行價格調整權的使用了。從根本上來講,通過對納稅環節的充分利用來進行節稅,必須要盡量把推遲納稅環節這樣的現象避開,來獲取利益。
對納稅人來說,在進行應稅消費品銷售的時候,或是在自產自用應稅消費品的時候,如果采用外線銷售,或者是采用委托代銷資產應稅消費品的話,這一納稅人所需要繳納的稅款在納稅人核算地以及所在地稅務機關繳納相關的消費稅稅收。如果總機構以及分支機構,是在不同的城市,并且是在生產應稅消費品的分支機構所在地進行消費稅的繳納的話,但是受到了國家稅務局的批準的,對于這一分支機構來講,其所應該繳納的消費稅就能通過總機構匯總,來向總機構所在地的主管稅務機關進行消費稅的繳納。如果納稅人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的應納稅款的話,那么消費稅款就應該由受托方向其所在地的主管稅務機關繳納。
對于企業所得稅來講,它所指的是,通過企業銷售收入額,把成本費用以及繳納流轉稅金扣除之后,所獲得的其他所得作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收,這一稅收是直接和企業的經濟利益相關的。
對于存貨計價的方法來講,主要包括五種,但是,在具體的進行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的時候,是會對企業當期銷貨成本的高低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的。舉個例子來講,如果出現了通貨膨脹,那么,企業可以采用的方法就是后進先出的方式。如果在這一時候企業不是采用這一方式,而是采用先進先出的方式的話,那么,就會促使企業當期的利潤得到增加,這樣一來,就會促使企業稅負增加。
從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上面來看,主要就是有兩種,分別是平均折舊法以及加速折舊法,對于這兩種方法來講,這兩者在固定資產的使用期限內進行計提的話,其折舊的總額應該是完全等同的。但是,對于后者來講,它在固定資產當中進行使用的最開始幾年,由于需要多提折舊,所以,與之相應的計入成本的費用也會隨之增加,這樣一來,就能夠使得固定資產的使用前期經營利潤大大減少,從而就能夠促使企業所應繳納的所得稅也減少,從而,這一費用就等同于是政府給予其的一筆不需要利息的貸款。
[1] 劉培俊.稅收籌劃稅法規制的適度性[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2] 劉培俊,郭小鳳.論企業稅收籌劃的異化及其理性復歸[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
[3] 金之波.淺議報業單位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籌劃[J].管理科學文摘,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