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云
論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及其應用策略
□杜立云
知識管理是發端于企業界的一種新型的管理方式。就高職院校圖書館而言,應用知識管理的方式既是服務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也是滿足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需要,并且是高職院校圖書館創新管理實踐的一個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用知識管理的策略需要做到三個方面,首先,要建立知識資源庫,序化館內的顯性知識。其次,要開發館內的人才資源,發掘館內的隱性知識。第三,要使館內形成良好的知識共享文化氛圍。
高職院校圖書館;知識管理;顯性知識;隱性知識
圖書館是高職院校內部一個具有重要地位的職能部門,它是高職院校的文獻信息中心,在促進學??蒲兴降奶岣?、教學任務的完成以及人才培養工作的完善等各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指向的是“高技能人才”[1],而高技能人才的知識技能結構則不同于一般性的技能人才,由于現代技術不斷向高精尖方向發展與細化,高技能人才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備扎實的技術理論知識,如此才能夠滿足現代技術的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知識技能結構所提出的客觀要求。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今天,學校圖書館的知識數據庫是學生獲取知識資源的重要來源,所以,高職院校圖書館需要為高技能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知識獲取條件。另一方面,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信息、知識資源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對個體、企業、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都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一種新型的管理思想——“知識管理”理論應運而生并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需要適時創新與變革管理理念,應用“知識管理”的思想,以促進學校科研與人才培養工作的發展。
要把握知識管理的概念,首先需要對何謂“知識”有著清晰的認識。知識是一個處于不斷變動的狀態中的概念,它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外延。許多學者和研究者都曾試圖歸納知識的概念,例如,Woolf認為,“知識是用于解決問題的結構化信息”;Turban認為,“知識是用于解決問題或者決策的經過整理的易于理解和結構化的信息”;Van der Spek與Spijkervet認為,“知識是被認為能夠指導思考、行為和交流的正確和真實的洞察、經驗和過程的總集合”[2]。綜合國內外的各種相關論述,比較來說,以1996年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一書中對知識作出的分類最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該書將知識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二是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顯性知識可以通過文字符號、圖像等形式來表達與儲存,并可以與他人進行共享與交流,而隱性知識則是一種個性化的、“可以意會,難以言傳”的知識,它是個體在長期的生活與學習實踐中所形成的一種主觀的感覺、理解及預測,隱性知識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捉摸的特點使得它難以通過語言文字來交流、共享。
知識管理的思想最初發端于企業界。西方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F·德魯克最早提出了知識管理理論。德魯克認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是由知識含義的改變以及知識的應用所推動的,他提出了“知識生產力”的概念,指出在知識社會,現代企業管理者的新職責是通過持續不斷的管理創新與變革來提高企業的“知識生產力”。在德魯克提出知識社會、知識管理以及知識生產力的理念之后,國內外的眾多研究者紛紛試圖對知識管理的定義進行界定。Elias Safdie和Ray Edward認為,“知識管理是使人、過程以及技術完美地結合起來,以使組織機構的與信息相關的成份,變成能為企業帶來價值、優勢和利益的直觀動態的知識財富集合。知識管理是一種文化、生活的方式,或者說是一種做事的方式。”[3]國內的研究者邱均平教授從狹義和廣義兩種角度來對知識管理做出了界定,認為“狹義的知識管理主要是針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包括對知識的創造、獲取、加工、存儲、傳播和應用的管理;而廣義的知識管理不僅包括對知識本身的管理,還包括對于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涉及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活動、知識人員等全方位和全過程管理”[4]。
綜上可見,知識管理思想與企業管理學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然而,知識管理思想也涉及到多個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尤其是圖書情報理論,因此,將知識管理思想應用于圖書館管理的實踐中是具有較強的適切意義的。盡管目前國內外的研究者對知識管理的定義眾說紛紜,但仍存在一些基本共識,即知識管理是尋求運用知識資源來提高組織的管理效率,以實現組織目標的一種管理方式。
如上所述,盡管知識管理思想在興起之初主要是針對企業管理而言的,由于其對圖書館管理所具有的較強的借鑒意義,已經引起了諸多圖書情報研究者的關注。國內研究者柯平認為,“圖書館知識管理是確定、收集和傳播共享圖書館中的知識,包括知識的管理和運用知識的管理,來創造、獲取和使用知識以增強圖書館的應變與創新能力的活動”[5]。盛小平認為,“圖書館知識管理是指應用知識管理理論與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圖書館各種資源,充分地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信息和知識需求,并提升現代圖書館的各項職能和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的過程。 ”[6]
就高職院校圖書館知識管理而言,其主要涉及到兩個層面:一是對高職院校圖書館顯性知識的管理、開發及利用。高職院校圖書館應采取編碼化的策略,將館內的圖書文獻、影像資料及數據庫等加以序化組織,形成豐富、規范、有序的館藏資源,以方便師生對知識資源的查閱及獲?。黄浯危呗氃盒D書館需要加強對圖書館員隱性知識的發掘。長久以來,由于人們對圖書館館員的認識存在誤區,以為圖書館員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圖書管理工作。然而,實際上,知識管理型的圖書館需要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化的圖書館員隊伍做支撐,圖書館員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了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水平。因此,開發館內的人力資源,提升圖書館員的專業素質,對提高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水平也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1.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用知識管理是服務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如本文開篇所述,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指向的是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大量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從此,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定位于高技能人才。那么“高技能人才”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人才類型?它具有哪些特征?目前,學界公認有4種人才類型,即技能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學術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顯然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型人才,否則就不成其為“高”的特點,所以,在人才分類的梯度中,高技能人才應該對應的是技術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是伴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而出現的。隨著技術不斷往高精尖方向發展,工程型人才越來越專注于技術的理論研究與開發,與生產一線的工作逐步脫離。技術型人才適時出現,填補了工程型人才高移后在“職業帶”上所留下的空白,由此成為溝通工程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的中介。與專注于訓練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不同,技術型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如此才能把工程型人才的設計意圖、規劃決策付諸實施,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
高職院校如要培養高技能人才,例如工廠技術員、農業技術員、施工員、測繪員、統計員等等,就必須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因為技術永遠是不斷發展的,今天掌握的某種技術,明天可能就會過時。一個真正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備自主檢索資料、搜集知識、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一個不斷發展的知識社會。因此,應用知識管理既是高職院校圖書館提升自身知識服務水平的需要,也是服務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2.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用知識管理是構建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客觀需要?,F今,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由之路,也是高職院校解決自身生存發展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無論是在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界,還是在高職院校的管理實踐中,對于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人們已取得廣泛共識。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類型,與產業力量的合作可以有效解決學校教育的封閉性問題。在通常情況下,通過產學研合作,高職院校獲得學校發展所必需的場地、資金等,而作為對于合作方的回饋,高職院校也會憑借自身的科研力量優勢為企業提供科技研發服務。所以,“研”就成為了高職院校與產業力量進行合作的一個重要紐帶。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的科研實力是學校與產業力量進行合作的一個重要籌碼,它決定了學校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能否處于有利地位。決定一個學??蒲袑嵙Φ囊蛩爻似鋷熧Y力量、實驗設備條件、研究資金等因素外,學校圖書館對于科研活動的知識服務能力也不容忽視。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高職院校圖書館不僅要滿足教師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的需要,還要為學校的科技研發活動提供信息與數據服務支撐,而這也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與相對較為淺層的學生學習活動相比,學校的科研活動是更為個性化的,也是更為復雜的??蒲谢顒油蟾訉I化的信息檢索服務,它不僅需要圖書館能夠提供豐富的數據庫資源,還需要專業化的圖書館員與其對話。這意味著,高職院校圖書館一方面需要做好圖書館顯性知識的管理,也即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建設,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圖書館隱性知識的發掘,也即圖書館員的人力資源開發。因此,應用知識管理是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于學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客觀需要。
3.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用知識管理是創新圖書館管理實踐的重要途徑。應用知識管理理論的目的就是服務于圖書館管理的實踐。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不斷發展,社會的信息檢索服務需求也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之下,傳統的圖書館管理方式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在技術上都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而應用知識管理,則可使圖書館能夠緊跟前沿知識的動態,把握信息的流向。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的傳遞呈現出網絡化的特征,互聯網用戶可以利用網絡檢索,方便的獲取各種信息資源。圖書館可以憑借自身的知識資源與技術優勢,做好數字資源庫的建設,以滿足知識社會用戶的需求。與本科院校圖書館相比,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發展不必追求大而全,其可以緊扣學校的專業特色和技術應用特征打造專業數據資源庫,以服務于學校的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及科研活動的需要。
建設圖書館知識資源庫是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的主要內容。圖書館的顯性知識主要包括圖書文獻、影像資料、電子數據等資源。對于此類知識資源的管理需要采用編碼化的策略,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創造一個可以檢索、傳播知識的信息管理系統。在建設圖書館知識資源庫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圖書館還需要加強知識組織管理,要按照知識本身的架構方式來變革傳統的組織管理結構。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知識組織應改變傳統的那種整理信息資源,然后被動回應用戶要求的管理方式,而是主動分析用戶信息檢索需求,通過與用戶的互動來確定需求的類型,并通過對知識資源的整理、加工及重組來向用戶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知識產品。
就圖書館而言,隱性知識主要存在于圖書館員之中。圖書館員所具備的專業技能與知識是高度個性化的,在通常情況下難于與人共享,是一種只能為本人所理解和運用的默會知識。然而,圖書館員的這種隱性知識對卻影響著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水平。因此,開發館內的人力資源,提升圖書館員的專業素質,提煉和共享內化在圖書館員心理結構中的隱性知識是提升高職院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水平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圖書館應針對館員的繼續教育需求,建立常態化的職業培訓制度,以不斷提高館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圖書館還應注意引進專業化的圖書情報研究人才,以為學校的科技研發活動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檢索服務支持。此外,高職院校圖書館應遵循“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創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環境,并建立有利于館員之間交流互動的平臺,以實現館員內部隱性知識的發掘與共享。
一個館員樂于共享知識的文化氛圍是高職院校圖書館知識管理順利實施的保障。實際上,知識管理也有其文化內涵,它倡導開放知識、共享知識、互動學習。簡而言之,知識管理就是要研究如何面向個體與集體進行知識開發與創造,并關注如何促進人們的共同學習與知識交流。對高職院校圖書館來說,要建立良好的知識共享文化環境,就要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適度鼓勵競爭,激勵館員不斷學習和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其次,要搭建館員內部交流互動的平臺,例如定期召開圖書館職工交流座談會,以共同探討解決工作當中遇到的問題,并交流彼此的專業知識學習體會;第三,在評價館員的業務表現時,可以嘗試將館員對知識共享的貢獻程度作為考核內容,這樣有效帶動館員共享知識的積極性。
知識管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而誕生的一種嶄新的管理理論,它雖然最初針對的是企業管理領域,卻以其對圖書館管理所具有的較強的適切性而在圖書館管理的實踐中得到了普遍應用。目前,針對本科院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研究已極為廣泛,但將知識管理應用于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研究卻仍為數稀少,然而,無論是著眼于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還是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需要,在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用知識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高職院校圖書館應在知識管理實踐中不斷加以探索,以形成符合高職特色的知識管理方式。
[1]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2]朱華琴.關于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研究[J].現代情報,2008(2).
[3]白波,蔣永福.知識管理研究綜述[J].情報資料工作,2011(4).
[4]邱均平.論知識管理與圖書館情報學的變革[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2).
[5]柯平,等.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12:71,208.
[6]盛小平.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基本問題[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4(3).
杜立云(1964-),女,山東莒南人,江蘇理工學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情報,職業技術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3)36-0022-04
責任編輯 蔡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