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工學院 郭華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農民工是一支絕對不能忽視的勞動大軍。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2年時全國農民工總數達到了26261萬人,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針對農民工的各種政策、制度和機制都不夠完善,導致農民工勞資矛盾越來越突出。
對于農民工來說,勞資關系是進城后首先要處理的關系。所謂勞資關系,就是勞動方與資方之間的權利及其義務的關系,通常以勞資雙方訂立的勞動契約或是團體協約為依據。而農民工勞資關系相比一般的勞資關系來說,有著一定的特殊性。農民工勞資關系從法律條文上來看,勞資雙方的地位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勞資雙方卻存在著行政隸屬關系以及經濟關系。也就是說,農民工提供了一定的勞動服務后,用人單位在支付一定的勞動報酬的同時,還要管理農民工。在企業的運行過程中,要想始終保持勞資雙方利益和期望的一致是根本不可能的,勞動者想要追求最大化的工資報酬,而資本方卻想方設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勞資矛盾出現了。農民工勞資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農民工進城工作時,用人單位往往為了降低經營的成本,同時也為了逃避法律的責任,以各種理由拒絕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只是在口頭上對勞動工資、工作期限以及勞動保障條件等進行許諾;即使是與農民工簽訂了勞動合同,也往往不把加班待遇、社會保險以及勞動保護等條款寫入勞動合同,有的甚至強迫農民工簽訂“生死合同”,讓農民工“責任自負、傷亡自理”,或是讓農民工交納一定的保證金,以此來制約農民工;一些用人單位在與農民工簽訂了勞動合同后,經常并不真正執行。這些都導致一旦出現矛盾,勞資雙方就無法依據勞動合同進行解決,農民工勞資矛盾也就會越來越突出。
隨著新的《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對勞動權益的保護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因為農民工自身的特殊性,導致我國的勞動法律在保護農民工勞資關系權益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一部分農民工受侵權的案件并沒有進入《勞動法》的調整范圍;第二,工傷農民工要想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十分艱難;第三,對農民工的法律救濟程序復雜、成本高,且農民工的工傷傷殘津貼領取方式是不夠合理的;第四,針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無法真正得到落實;第五,有關農民工的勞動案件官司在執行時相當困難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民工勞資矛盾越來越突出。
近年來,農民工的維權意識有所增強,農民工維權事件逐漸增多。但農民工在維權時大多數是以非制度化的方式進行的,群體性的沖突與流血事件時有發生。而且,在農民工勞資關系中,農民工總是處于劣勢。一些農民工由于自身的法治觀念薄弱,往往在用人單位拒絕與其簽訂勞動合同時,為保住工作而委曲求全;一些農民工甚至認為勞動合同的簽訂會限制其自由流動,因而自己也不愿簽訂勞工合同;農民工的維權意識不夠,在出現用人單位危害自己權益的行為時,經常采取忍氣吞聲、逃避以及辭職走人的方式。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民工勞資矛盾越來越突出。
在我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這為農民工的數量提供了重大的保證,造成農民工市場供大于求。同時,這使得用人單位招用工選擇的余地很大,因而用人單位經常會毫無顧忌地侵害農民工的權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民工勞資矛盾越來越突出。
當前,我國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十分欠缺,當城市的職工享受著醫療、生育養老、失業和工傷五大基本保險以及社會救助系統時,農民工卻什么都享受不到。他們沒有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也沒有工傷保險,就連子女上學都困難重重。這是因為,農民工的收入普遍較低,養家的壓力很大,沒有能力將錢投到社會保險方面;而且,由于國家沒有強制要求用人單位必須為農民工辦理社會保險,因而用人單位很少為農民工辦理社會保險。但一旦出現事故,受到傷害的農民往往無力承擔,只能向用人單位尋求更多幫助,而用人單位往往以自身沒有責任為由拒絕為農民工提供幫助,導致農民工勞資矛盾越來越突出。
針對農民工勞資矛盾越來越突出的現實,必須要采取積極的措施,改進農民工勞資矛盾調解機制,以切實解決農民工勞資矛盾。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政府必須要介入到農民工勞資矛盾的解決之中,是因為:第一,農民工勞資矛盾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十分突出的政治問題,農民工勞資矛盾的解決有利于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第二,農民工勞資矛盾的解決僅僅依靠市場是不夠的,需要國家切實采取有力措施保護在“強資本、弱勞工”的環境中的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第三,在農民工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政府只有采取有利措施,才能幫助在勞資關系中處于弱勢的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的關系逐步走向平等;第四,政府只有從制度層面上恢復農民工的國民待遇,才能真正使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進而促進勞資矛盾的解決;第五,只有政府的切實介入,才能使用人單位和農民工都加強勞動合同意識,共同訂立勞動合同;第六,政府通過對農民工進行一定的培訓,在增強農民工技能的同時,還能使其增強保護意識。
與此同時,政府還要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對于農民工來說,社會保險制度是其享有的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因而政府應逐步把農民工納入到城鎮的醫療、失業、養老、工傷等方面的社會保險范疇中。
在解決農民工的勞資矛盾時,工會組織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也應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當前,農民工工會組織發展迅速,但很多卻是有名無實,根本不能真正代表和保護農民工的利益。因此,農民工工會組織要想真正開展勞資矛盾協調機制建設,需要積極對國內的工會維權機制進行創新,在屬性上要去行政化,在管理功能上要讓位于勞動者利益代表,在組織功能上要由事務性轉為維權性,在發展方向上要積極探索對話協商解決的路徑。
所謂農民工整體性勞資協調機制,就是要充分發揮各種協調機制的綜合性作用,以實現農民工勞資關系的多贏。農民工整體性勞資協調機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內生性的勞資關系協調機制,即從企業的內部尋找解決農民工勞資矛盾的解決機制,增加勞資制衡中的農民工權重、提升農民工在工資議價中的談判地位,同時要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農民工申訴機構和談判制度,防止資方對農民工的以強欺弱;二是外生性的勞資關系協調機制,即從企業的外部環境中尋找解決農民工勞資矛盾的解決機制,通過政府的適當干預和調節以及相關法律的完善為勞資合作的順利進行打造一個公平的環境以實現勞資雙方的雙贏,通過農民工工會組織提高農民工的組織凝聚力,進而改善農民工在勞資關系中的弱勢地位,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對資方關系中出現的不平等現象進行監督;三是內生性的勞資關系協調機制和外生性的勞資關系協調機制的互動機制,即將企業內部作為農民工勞資矛盾調節的主要切入口,并輔以多種外部措施,以真正建立起農民工整體性勞資協調機制,從整體上對農民工勞資矛盾進行解決。
[1] 劉金祥.多元化路徑:我國勞資關系調整模式的反思和重構[J].社會科學研究,2011(1).
[2] 蔡禾.從“底線型”利益到“增長型”利益——農民工利益訴求的轉變與勞資關系秩序[J].開放時代,2010(9).
[3] 楊正喜.轉型時期我國勞資沖突特點——以珠三角農民工為視角[J].管理,2008(3).
[4] 李婧斐.農民工與業主間的勞資沖突及解決對策[J].新長征,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