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職業技術學院 潘峰
商務誠信建設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環節,不僅影響著經濟的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更加與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已就包括商務誠信在內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作出重要部署,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
從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健康快速發展的角度考慮,商務誠信建設的推動開展,有利于地方政府規范經濟發展,增強市場經營者和公眾誠實守信意識,提高商貿流通企業、市場經營主體誠信經營意識,改善交易環境,規范市場秩序,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創造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誠信,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商務,廣義指一切與買賣商品、服務相關的商業事務,狹義指商業或貿易。商務活動是指企業為實現生產經營目的而從事的各類有關資源、知識、信息交易等活動的總稱。誠實信用原則,原意是指社會民事經濟活動的參加者或當事人,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從善意出發,正當地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杜絕欺詐、說謊、弄虛作假等,以維持當事人之間以及與國家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關系的原則。
通過對上述基本概念的理解與總結,本文對商務誠信歸納理解為:企業在為實現生產經營目的而從事的各類有關資源、知識、信息交易等活動時,應當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從善意出發,正當地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杜絕欺詐、說謊、弄虛作假等不良現象和企圖,以維持當事人之間以及與國家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關系。
(1)市場經濟中商務誠信缺失。近年來,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商務誠信缺失現象也日益凸顯,如商業欺詐、假證、假幣、假票、假賬、假廣告、假驗資等行為時有發生,商務誠信危機在社會漸呈蔓延趨勢。這些在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商務誠信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對地方經濟的良好發展造成較大影響和制約,甚至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如若地方非誠信行為蔚然成風,勢必導致企業在從事商貿活動時產生防范心理,增加企業商貿活動的成本,減少企業商貿業務交易機會,降低地方商貿業務活力,長此以往,必將對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2)商務誠信是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誠信是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信用環境不健全或是惡化,已成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素,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單純的“打”和“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加強地方商務誠信體系建設與管理工作,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健康發展,弘揚“誠信興商”精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營造良好的商務投資氛圍和消費服務環境,促進地方產業與經濟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加快商務誠信建設刻不容緩,這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的當務之急。
由地方城區商務局牽頭成立商務誠信研究課題組,對城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轄區內企業、行業協會、商會、農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等進行細致深入的調研訪談和分析研討工作,了解城區商務誠信的現狀。主要體現為:其一,多數企業和市場管理方對商務誠信的認識存在于意識層面,亟待加強對企業、個人誠信行為的引導和規范;其二,缺乏商務誠信管理體系和管控措施,申訴、制裁渠道單一,一旦發生失信行為,只有通過法律訴訟途徑;其三,各農貿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中的個體經營行為,較多依賴政府職能部門和市場管理方的監管,尚未形成自發自律的誠信經營氛圍。
在調研走訪過程中,企業、商會等各方人士對城區政府開展商務誠信創建工作,均表示出極大熱情和關注。結合城區商務誠信現狀,將“商務誠信”創建工作目標設定為:通過商務誠信創建工作的推動開展,建立地方企業商務誠信評價體系并形成誠信經營的有效評價機制,培育、樹立一批消費者滿意、工商關系和諧,嚴格守法、誠實守信、管理科學、服務周到、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不斷開拓創新的誠信企業和誠信市場,使之成為同行業或同領域誠信經營的排頭兵,進而帶動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營造出地方城區良好的誠信商務氛圍和投資環境。
根據調研結果的分析,制定地方城區開展商務誠信建設的總體思路為:政府牽頭成立相關部門和機構,推動商務誠信建設工作,加強商務誠信監管與服務,建設商務誠信體系,將地方企業納入商務誠信監管范圍,通過持續的誠信企業、誠信市場建設評比活動,來引導并建設商務誠信文化。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行業協會和第三方商務誠信服務機構為主體的商務誠信監管和服務體系。其一,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誠信監督與管理機構,商務、工商、稅務等政府職能部門作為商務誠信建設的主要監管部門充分發揮其作用,按照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的方向,規劃商務誠信服務行業的建立和發展;其二,在已成立的各類行業協會的基礎上,牽頭促進成立地方企業商務誠信管理協會;其三,扶持社會化、專業化的第三方企業誠信查詢中介機構,為中小企業商務活動提供企業誠信查詢與認證服務。
商務信用制度建設是商務誠信體系建設的核心,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商務誠信信用制度。加大商務誠信體系相關制度的建立,圍繞企業信用信息平臺的建設與共享,明確規范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使用。規范信用服務機構的市場準入和運行規則,以及政府部門的公共信息服務和監管,建立健全失信懲戒和守信收益機制。有針對性地制定配套的地方政策法規,為商務誠信體系的確立和完善創造良好環境。
在傳統信用的基礎上引導企業開展誠信文化的宣傳與建設,引導企業樹立現代誠信觀念,形成“誠信經營、誠信興商”的商務誠信文化,大力普及信用知識,積極開展社會商務誠信的創建與宣傳活動,為地方經濟發展營造誠信和諧的良好投資氛圍和社會環境。
地方政府牽頭成立包括工商管理、稅務、公安、銀行等部門協同的地方企業商務誠信評價與監管機構,負責信息提供、市場準入、監督市場運行、維護市場秩序等職責,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企業誠信信息互聯互通,保障企業誠信信息的及時性和真實性,為地方企業提供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由政府促進成立地方商務誠信工商企業聯合會組織,按組織章程和要求對入會企業進行審核并實施年度考評,從資金扶持、稅收減免等方面對符合要求的會員企業給予優惠政策,為地方企業提供信息交流共享平臺,實現多方共贏。
扶持第三方企業誠信查詢中介機構,在不侵犯企業隱私權和商業秘密前提下,建立企業信用信息數據查詢平臺,完善商務信用信息傳遞機制,依法實行企業信用信息的傳遞和披露,向社會提供企業信用查詢服務,為中小企業商務活動提供企業誠信查詢與認證服務。
商務誠信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和特點來建立切實可行的商務信用管理制度,并以此作為建立商務誠信體系建設的基礎。包括企業誠信信息的采集、評估、公開和查詢制度,以及企業誠信檔案、信用擔保、信用服務監管、信用權保護制度等。
分階段、分步驟研究確定地方企業誠信商務監管評價系統建設的整體思路和框架結構,搭建企業誠信商務信息網絡平臺,開展對企業誠信商務信息數據的采集工作,完成地方企業誠信信息的歸集整合,建立企業商務誠信檔案數據庫。
(1)建立企業法人代表的誠信檔案數據庫。將擔任該企業負責人時的企業信用基本情況,記錄到企業負責人個人名下,企業信用有明確的責任人,客觀上有助于形成優勝劣汰的企業家制度。(2)建立從事企業誠信信息服務人員數據庫。政府對從事企業信息服務的中介機構加強監管,建立從事企業信息服務人員數據庫,一旦發現中介機構從業人員出具虛假信息,即宣布對其不信任,對其以后出具的報告不予認可,從而形成有力約束。(3)建立被懲罰企業申訴機制。企業誠信管理系統中的企業不良行為記錄對企業的影響巨大,因此在記錄企業不良行為前,應以書面形式通知被記錄企業,其所有不良信息記錄應完全對被記錄企業開放,允許其查詢、申訴,以便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差錯。(4)建立企業商務誠信教育機制。加強對地方企業正面宣傳教育和培訓,強化企業的誠信觀念和信用意識;推進跨部門、跨行業的企業誠信信息的聯通和應用。
在傳統誠信經營的基礎上建設地方商務誠信文化,通過持續的誠信企業、誠信市場建設評比,以及形式靈活、內容豐富的宣傳活動,引導建設商務誠信文化。(1)開展誠信企業評選。結合地方城區實際情況與特點,合理設置評比指標,評選出誠信經營的企業對其進行表彰和宣傳,以起到誠信經營的“示范”作用。(2)開展誠信市場建設與評選。開展誠信專業市場建設與評選,探索專業市場建立誠信經營的管理制度、開發市場客戶評價及營造市場誠信經營氛圍的有效方式。(3)舉行誠信經營農貿市場評比。確定符合地方城區農貿市場特點與要求的誠信經營評價指標與評價辦法,通過對農貿市場的誠信經營綜合評比,引導各農貿市場誠信經營、健康發展。(4)通過媒體廣泛報道誠實守信的典型,加強輿論引導。及時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發布商務誠信創建工作的政策措施、評價指標、示范經驗等信息,加強輿論引導,擴大在商貿流通企業和市場經營主體中的影響力。廣泛報道誠實守信的優秀企業和個人典型,提高企業、個人誠信意識,發動社會各界積極關心、支持、參與商務誠信建設,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營造商務誠信建設的濃厚氛圍。
[1] 王村理.商務誠信是社會誠信之基[N].光明日報,2012-10-13.
[2] 王富玉.誠信引來金鳳凰——貴州省開展誠信農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求是,2012(4).
[3] 景鳳啟.以誠信文化自覺助推誠信社會建設[J].學習與研究,2012(11).
[4] 游炎燦.福建省社會誠信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福建理論學習,2012(11).
[5] 王偉國.誠信體系建設法治保障的探索與構想[J].中國法學,2012(5).
[6] 楊少英.我國企業誠信缺失的原因與對策[J].品牌理論月刊,2011(12).
[7] 吳曉健.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問題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3).
[8] 王戰平.基于產業價值鏈的移動商務誠信體系初探[J].圖書情報工作,2010(8).
[9] 李哲.論企業誠信服務的發展趨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5).
[10] 趙大利.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與社會誠信體系建設[J].物流科技,2006(12).
[11] 孫曉琳.企業誠信缺失經濟學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