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聯合大學遷安學院 袁立梅 鄭志高 魯麗梅
礦區生態環境治理一直備受關注,關系到礦區居民生活質量、礦區生態恢復等諸多實際問題。而因各地開采資源不同形成各具特征的礦區,因資源開采所造成的實際生態環境破壞和當地局面帶來的各種生活影響也不相同,所采取的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策略和措施也各不相同,因此,結合以往治理經驗,生態環境恢復采用的合適的、有效的、高效的措施需因地制宜、因礦制宜、因民制宜。
走訪遷安礦山開采區后發現,礦山開采區周邊20里路程內居民受影響較大,且負面影響多于正面影響;而超出20里路程范圍外居民受影響小于范圍內居民,且正面影響多余負面影響,礦區周邊居民生活受到影響的嚴重程度呈現與距離增長成反比增加的特征。
礦山開采為居民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即是帶動了周邊居民經濟收入的增加。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外來人員數量的增加。由于資源開采需要大量的人力作業,客觀上為周邊居民帶來了相應商機,居民因此增加了經濟來源。第二,非農化就業機會增加。礦區農民耕地被征用客觀造成了農民丟失耕地的現實,農民脫離了靠耕種為生的生活方式,大部分農民開始外出打工或者經營小本生意,客觀上增加了農民的實際經濟收入。
資源開采在當地實施后,雖然為當地居民增加了經濟收入的來源,但卻改變了當地農民靠耕種為生的固有生存模式,居民原有的簡單、樸實、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隨之改變,從而引起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若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極有可能會帶來很多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1.2.1 土地喪失,居民生活失去長期的固定保障
祖輩生活靠地吃飯的固有方式被打破,客觀造成了農民失去了生活的固定保障。失去土地后,雖然能夠獲得一部分補償款,但補償有限,只能滿足失地農民短期的生活保障,補償款用盡后生活就是去了長期固定的保障。
1.2.2 農民身份轉化為“特殊農民”身份的尷尬
農民失地后,形成了由擁有土地的“農民”身份向“無地農民”即“特殊農民”身份的轉變。這部分人群生活在農村,但失去了農民身份的標志——土地,若歸類為“非農”,但卻是農業戶口,不能稱
以上存在的諸多問題若想得到解決,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出具相應的具有實效性的方案和措施,加大力度恢復礦區周邊生態環境,解決周邊居民生活中環境污染問題;制定惠民、保民政策,解決之為“市民”。這種身份上的客觀改變,造成了這部分人群的現實尷尬,對其子女后代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講,極有可能會帶來一些潛在問題。
1.2.3 居民生活質量貧富差距拉大
礦區周邊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創收方式的改變,引發了不同家庭在生活質量方面的貧富差距的拉大。普通家庭中,擁有健壯勞力、文化水平較高人力的家庭經濟收入好,生活質量高;家庭人口單一,健壯勞力少、中老年人居多的家庭和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經濟收入均明顯少于前兩類家庭,生活質量相對低。且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人們心理的落差也會越來越明顯。
1.2.4 環境污染嚴重
礦產開采對周邊環境造成的污染有目共睹。由于植被的破壞引發了空氣、水體污染,采區廢土、廢料、廢渣的排放造成了對大氣、水體、土地的污染,更有甚者還會引發小型泥石流,這些對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安全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由于地下開采放炮,造成了居民的精神恐慌,對自己的人身安全產生了較大的懷疑和不確定,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心理。
1.3.1 非農身份的驟然改變與素質不能同步提升的矛盾
非農身份的驟然改變,對人們來說潛在的存在著心理上不適應,也就造成了身份轉變之后的生活和相應素質同步提升的矛盾。最為明顯的表現為生活方式習慣和習性的延續,尤其是居住到市區、或者脫離農村到社區居住的人群,仍保留著在農村居住時的隨意性、遵守規范和規定的自覺性等。其次,閑暇時間的精神文化追求缺乏較高標準,對于提升個人文化素質和精神素質的事物關注少,客觀導致了素質不能同步提升的現實。
1.3.2 失地農民生活缺少保障
農民失掉賴以生存的土地后,失地農民只能依靠外出打工和小本經營為生,他們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險,沒有創業培訓、就業扶持、失業保險等,一旦失業或者生意虧本就會失去生活保障,連基本的溫飽也可能成為問題。同時,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子女未來的生活、教育、就業等等諸多問題。
礦區周邊居民實際生活困難,因地制宜地對礦區周邊居民心理和精神的恢復建設。
失地又喪失勞動能力的家庭是礦區的最低收入人群,這部分人群的生活是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對象。針對失去土地又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和殘疾人,政府應加大惠民力度,建立專項資金,提高他們的最低生活補償金額和數量,確保他們解決基本的生活,同時應多關注這部分人群的精神世界,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保護。
礦區周邊居民的再就業問題是個大問題,尤其是失地農民,他們的再就業問題更為迫切。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應認清當前形勢,制定并采取有效措施,與企業合作,建立農民再就業的培訓機構,培訓農民正確再就業的觀念,培訓具有針對性的工作技能。另外,對于有創業需求的農民給與資金幫助,制定有針對性的惠民政策,幫扶創業農民成功創業。其次,政府應為農民提供再就業的機會,開拓農民再就業的渠道,為農民盡可能多地提供再就業機會。
在走訪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居民對采區所帶來的安全隱患極為憂心,由于他們居住地區離采區較近,地下礦產的大面積開采導致了地表以下的中空,表現最為明顯的是礦區周邊較近地區的居民在夜深人靜之時經常能夠聽到開采放炮的聲音,有的甚至能夠感受到地表的微微震動,這些造成了當地居民的深深困擾和恐慌。其次,由于礦區占地面積大,地表外形被改變,而礦物開采產生的廢水、廢渣、廢土等廢棄物,對居民的飲水、呼吸的空氣構成污染。雖然企業對這些污染有所治理和防范,但這些污染仍然威脅居民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大量廢土的排放,若排土安放地區不當、排土方式不正確,極易造成小型泥石流。
以上種種不安全隱患應該引起政府和企業的重點關注,實現政府主導—企業實施—政府監督的有效模式治理模式,加大整治資金投入,建立監督制度,實現專款專用,確保對治理工作的真槍實干。政府應為企業治理開辟綠色通道,幫助企業排除治理過程中的各種困難,確保企業環境治理舉措的真實性和時效性,切實解決百姓生活中的環境威脅和安全隱患。
由于生活方式和結構的轉變,礦區居民的生活信念需要加以正確引導。居住在采礦區周圍,人口繁雜,外來多元文化對當地人產生很大影響,走訪當地農戶時,老鄉表示礦區建立前和礦區建立后人們愛貪小便宜的思想有所增加,以前樸實的農村人思想有所改變;其次,由于外來元素的增加,致使當地人思想也變得多樣化,人們的思想變得紛繁復雜,對生活變得更加不確認,缺失了精神引領;再者,由于采礦區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沒有知識和文化也很容易就業的觀點改變了周邊居民的教育觀和價值觀,他們認為擁有一般的本專科學歷,最終還得回到家里的鋼廠和礦場就業,因此,導致他們對子女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主導逐步建立他人引導—自主提升模式的思想文化教育和教導,實現以社會發展為導向,各級政府帶領,專業人員培訓,素養滲透,文化熏染的村民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成教育,建立一村一文化的村民文化培養,切實讓礦區建立帶來的正面影響實現應有的價值。
各項舉措的有效和按規實施是確保問題得到解決的關鍵。在村民福利發放、礦區環境治理、惠民政策實施、村民土地征用補償等各項措施的實施現實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阻礙,直接影響了措施實施應有的效果。因此,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建立切實有效的獎懲機制,制定懲罰嚴明的制度,對確保各項舉措的實施和運行十分必要。
政府部門督導建立干部政務監察部門,根據實際建立自省與監察機制,實現上下級干部互相督查、自我教育,促使干部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1];建立民眾監察組織,賦予民眾發言權和參與權,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促使民眾監督的正向導向功能發揮實際作用;建立村干部相關政務公開機制,不僅要實現村民參與,而且應賦予村民或代表一定決定權,讓村民切實參與到村里相關政務的處理過程中,為避免暗箱操作提供一定的監督和否定權利,切實發揮村干部為村民謀福利的機能。
鑒于礦區村民生活實際,提升村民生活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建設宜居社區。社區選址既要考慮村民原來工作、生活環境,又要考慮村民子女教育、就業,同時又要考慮礦區周邊喪失勞動能力和低收入人群的實際購買能力等等,以解決這些村民生活實際為出發點,對民居選址、住宅檔次分層、礦區居民和村民的購買能力、社區教育環境、家居環境、文化氛圍、交通條件、治安問題等予以重點考慮,保障宜居社區的切實宜居。
首先,宜居社區的建設應有利、有理。宜居社區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對購買社區村民對象進行地域和片區的劃分,綜合考慮各礦區村落行政、各村落所在鎮行政和社區治理的統一性和矛盾性,切實滿足宜居社區治理順利實施的行政保障。其次,結合搬入居民的原有生活環境和居民現實素質,加強對社區居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文明程度的引導和再次教育,從方式、方法、內容、人群、效果和目的等入手促進宜居生活環境的建成。再者,社區對居民子女的教育建設不容忽視。滿足居民對子女良好教育的需求是一個宜居社區最基本的建設內容之一,學生的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以及課外輔導教育不可或缺,社區應結合政府,建立相應齊全合理的教育機構和體制。
[1] 習近平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EB/OL].2013-07-12.http://news.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