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盤錦市委黨校 董延涌
創新是一個國家提升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實力的重要路徑。在曠日持久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困擾下,一些國家為了擺脫困境,贏得競爭發展中的主動,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走創新強國之路。在這場關系各國未來發展排名的角逐之中,山地小國瑞士這幾年來的發展格外引人注目,其通過創新引領發展成功的實踐探索,對于解決當下中國發展的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借鑒其經驗的基礎上,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勢必會對我國未來經濟的快速轉型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單純從人口和國土面積來講,瑞士確確實實是一個的“小國”,但從經濟和政治上來講,瑞士卻是一個“大國”,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更是居于世界前列,達到81,160美元。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 《2012-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瑞士已連續4年位居榜首,創新指數位居全球首位,是名副其實的創新型國家,其在紡織、機械制造、儀器儀表、醫藥、金融等十多個行業中占據著世界領先地位。作為一個人口和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能夠創造今天的奇跡,探尋個中原因,堅持全方位的創新就是其領先全球的制勝法寶。
瑞士沒有更多可令其暴富的礦產資源,但其強國富民的最大動力源泉就是來自全民持續不斷的創新。從國家、學校、企業到個人,瑞士創新思維與行動的觸角可以說延伸到了每一個可能抵達的地方。這種立足國情、超前的創新意識,正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生存和前進的不竭動力。
瑞士擁有獨特的雙重教育體制,學生既可以享受到職業訓練,同時,也可以享受到學術的職業培養。瑞士沒有單純以教學為目的的大學,其12所公立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絕大多數科研機構都依托于這些大學,其在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競爭中表現得非常活躍。正是這種均衡的教育體制,為國家的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瑞士產業發展的卓越成效得益于重視發揮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而企業也能夠通過與各方力量的協同創新獲得超值的收益。單從瑞士企業在創新上的投入來看,各類企業投入的科技創新經費一般會占到其銷售收入的10%以上,企業的總體投入則要占到全國總投入的70%以上。
創新的核心還在于對創新人才的擁有。瑞士創新能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從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其力量雄厚的創新人才隊伍。資料顯示,瑞士每千人中從事科研的人數就達到了12人,而每百萬國民擁有專利更是高達460項之多,更值得一提的是瑞士擁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多達20幾位。這種高比重的人才力量,可以說是許多國家都望塵莫及的。
瑞士很注重創新軟、硬環境的打造。硬環境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陸續設立了多個執行有力的科研促進機構,并對創新基礎設施、創新平臺的建設不斷優化。軟環境上,瑞士建立了完善的創新、創造、創業的服務體系;創新人才培養的科教體系和有利于繁榮創新文化的傳播體系。與此同時,瑞士的創新環境也是開放包容的,其憑借“中立政策”和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吸引了各國大量的創新人才、創新企業與各類科研組織的加盟。
瑞士對創新的保障是全方位的,從組織管理、制度支持、人才供給、智力引入到資金保障、風險規避、市場開發等,各方面的保障有效地解決了創新中所能遇到的各種障礙,確保了創新工作的高效運轉。
瑞士創新的效率很高,這主要得益于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其所建立的區域協同創新戰略聯盟,通過成立競爭力研究中心、建設協同合作的重大研究平臺、共同培養優秀人才、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等方式,統籌了區域內的創新資源,形成了穩固的合作網絡,培養了大量高層次創新人才并產生了許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從而大幅提升了區域創新水平,這種多元化、開放式、跨組織、跨學科模式是很值得我國參考和借鑒的。
湯森路透評選出的2012年全球創新力企業(機構)百強中,雖然中國專利申請數量領先全球,但由于專利質量及影響力不足,中國公司無一上榜。這個殘酷的現實說明了我國的企業雖然架勢拉得很大,但決定發展后勁的創新能力卻很弱,與國際知名企業比較還有不小的距離,亟待全面轉型升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后發展國家,我國應該好好學習借鑒瑞士在創新實踐中積累的一些共性經驗,并立足國情,從國家層面、地方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進行全方位的創新改革,通過創新發展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從而實現強國富民的中國夢。
(1)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創新道路。瑞士的創新就是在堅持傳統和開放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創新之路。當前,我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轉型發展中即有彎道超車的機遇,也有面對發達國家對我國的蓄勢壓制和新興經濟體追趕比拼的挑戰。所以,必須努力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性機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學習和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緊緊結合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創新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2)加快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構建適應國家未來發展走向的國家創新體系,是解決中國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的關鍵。從體系和結構上來看,國家創新體系應該從創新資源、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和創新環境四個方面著手,通過破除各種體制和機制障礙,不斷優化激勵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整合和集聚各種創新要素資源,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起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知識創新體系;建立起優勢互補的區域創新體系和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3)積極推動協同創新。目前,我國創新效率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各領域的創新要素過于分散,不夠集聚,缺乏多學科的聯合攻關,以及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過于艱難。我國應該針對制約創新的這些癥結,借鑒瑞士區域協同創新的經驗,打破領域、區域和國別的界限,推動地區性及全球性的協同創新,構建起龐大的創新網絡,實現創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在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與協同的同時,推動技術創新主體的協同,從而不斷提升創新的效率和質量。
(4)培養和集聚創新人才。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的核心動力。瑞士締造創新奇跡的最根本原因是培養和集聚了一批全球最頂尖的創新人才。人才的培養和集聚主要有三個途徑,一要通過科教體制的改革,培養與開發高端創新人才;二是以開放包容的環境從各個國家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三要通過人才創新平臺的打造和有效激勵機制的建立,激發人才的創新潛能。
(1)著眼未來,制定符合區域發展的中長期創新發展戰略。從我國區域發展的現狀來看,各區域之間的產業同質化明顯,產業之間競爭大于合作,各級政府將精力過多地用于了招商大戰、產業的爭奪之上,而在創新投入、創新要素集聚、創新環境打造、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下的氣力明顯不足,對影響本地區長遠發展的創新發展戰略缺少謀劃。對此,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及時地冷靜下來,理性地思考一下本地區創新發展道路的選擇,讓發展真正轉向依靠創新驅動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要在國家創新戰略主框架內,立足產業根基及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設計好本地創新發展戰略的目標規劃、時間表和路線圖,要通過發揮區域產業創新資源的特點和優勢,構建各具特色、優勢明顯、高水平、多層次、開放性的區域創新體系。
(2)立足根基,全方位支持企業通過創新轉型升級。作為地方政府,絕不能為暫時的政績再去盲目鼓動企業進行非理性的擴張,一定要通過創新政策扶持、引導企業加大創新資本和人力的投入,并通過財稅、金融、保險等經濟體制改革為企業提供必要的保障,激勵企業大膽進行創新實踐,同時,還要通過區域創新聯盟組織的建設推動企業科研技改的攻關,從而不斷提升其核心競爭實力,搶占世界范圍的創新高地。
(3)重點突破,領跑全球相關領域的創新實踐。國家在創新上必須做到均衡全面,但各區域的創新千萬不要面面俱到,能夠共享國家的資源就去共享和利用。要騰出更多的人才、財力和精力來推動創新型園區、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并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先行帶動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牽引整個區域創新實踐的開展。通過對產業鏈高端領域的科研攻關,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發展,形成良性的創新生態循環體系。
(4)常抓不懈,加強創新的評估與跟蹤。日益完善創新政策體系,然而政策實施后因為缺少專業部門對其進程及成效的評估與跟蹤,所以創新績效比較低下,這就會產生高投入、低產出現象。因而,建立一個配套的創新政策績效評估與跟蹤信息體系十分必要。
企業才是創新的主體,企業自身的發展理念、創新投入水平、管理體制機制和企業家素養等才是決定企業命運的決定性因素。
(1)企業家自覺是創新突破的關鍵。企業創新的關鍵是企業家,企業家既是創新戰略的主要設計者,又是創新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創新環境的營造者。中國的企業家若想站立行業之巔,挺起中國經濟的脊梁,首先,一定要具備自主自強的民族創新精神,有打造自主品牌的決心與毅力;其二,一定要善于發現與創新,具備卓越的戰略眼光,能夠為企業不斷注入新夢想、新知識、新方法,只有敏銳洞察產業和科技發展趨勢,根據市場及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才能使企業始終處在創新的最前沿。
(2) “五個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途徑。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的來襲,為我國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面對企業轉型升級的現實困境,除了寄托一些希望于外部助力之外,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必須早日實施全方位的創新突圍戰略。一要通過科技創新,培育和形成企業新的技術優勢,以科技創新帶動企業產品結構的升級,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二要通過制度創新,激發企業的內在創造力;三要通過管理創新,改變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提高企業的運作執行力;四要通過品牌創新,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提升企業和產品的品牌效應;五要通過文化創新,把創新的內核植入企業價值觀,從而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3)舍得投入是企業創新堅持的保障。與瑞士的企業相比,我國很大部分企業過于看重眼前的“蠅頭小利”,不能從企業長遠發展的更大利益上著眼加大創新投入。企業在保障收入的同時,一定要舍得投入才行。這個投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要通過持續加大的財力投入,保障創新的研發,推動創新成果的轉化;二要通過持續增強的人力投入,保障創新的支撐。
[1]苗成斌.學習認知世界 創新改變未來——赴瑞士學習考察報告[J].唯實,2011(07).
[2]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來自瑞士的創新與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04).
[3]陳敬全.世界研發格局中的中國科技發展——國際視野下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展與思考[J].中國科學基金,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