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黃岡師范學院商學院 王豐閣
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 劉敏
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構建創新體系尤為重要,其中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是激活本地創新活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對區域創新體系概念的界定,有助于科學合理政策的制定。
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最早是由Cooke(1992)提出,他認為區域創新體系是由在一定的地理內,由分工協作的與相互關聯的企業、研究機構以及高校等構建的區域性組織系統,這一概念強調區域創新體系是有地理邊界的。但是Nelson(1993)認為區域創新體系是為了引導創新而產生的區域性的制度、法規、實踐等構成的系統,該系統的地理邊界并不限于一國范圍之內,它也有可能是由地理上鄰近的跨國區域構成,例如歐盟。Asheim and Isaksen(2002)則認為, 區域創新體系是由產業集群和支持他們的相關組織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區域集群。
Doloreux(2003)認為盡管對區域創新體系沒有形成一致的定義,但是可以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模式,是私人和公共利益相互作用、正式組織和其他組織依據組織和機構的安排以及關系聯合推進知識的產生、使用和傳播的模式。Gertler(2003)認為這種模式的主體產生了廣泛和系統的作用來鼓勵企業在區域內發展特定的資本形式,而區域內的社會關系、規范、價值觀和共同體的交流驅動了這種資本形式,從而增強區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由此可以得到區域創新體系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圍或鄰近范圍內,由企業、研究機構、高校和其他組織機構,通過市場和非市場的溝通聯系方式,促進知識和技術的產生、使用和傳播,而形成的創新系統。
區域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可以是超國家的,例如歐盟、太平洋區域等,也可以是隸屬于國家層面的,例如中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甚至可以小到一個省、城市或者工業園區。所以,任何區域創新體系的界定都應該從定義區域開始。
區域創新體系采用了很多的尺度和分析單位。在有的文章中區域是指國家,或者省,城市以及工業園區。所以,任何區域創新體系的界定都應該從區域的定義開始。Cooke(2001)對區域有兩種不同的定義。其一,地理意義上的區域,強調行政管轄權對創新活動的支持。區域在這里是指,區域內企業基于創新網絡,并在創新活動中相互作用以獲得行政上支持的地理范圍,例如依托于城市被劃定了一定范圍建設面積的工業園區。其二,強調區域的“地理”和文化作用。在這個定義中,區域并不需要是一個確定的規模,依據行政管轄權作為劃分的界線。這類區域因為共同的規范、制度和文化,有著較強的內部凝聚力,例如在中國的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這個定義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特定方面對區域競爭力的影響。作為一個文化的整體,區域創新體系意味著更好地抓住了根植性的含義,根植性強調區域中行為主體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關系來源于特定的文化。
區域被看作是知識經濟條件下,支持創新的最合適規模。理由主要有以下三點:
(1)創新發生在特定的制度、政治和社會環境中,而區域是經濟活動相互作用和創新的場所。這是理解區域是創新的載體的前提,創新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地理過程,而區域創新能力的持續獲取得益于區域共同體對相同知識的分享。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創新區域是最佳的地理規模,這一點強調了特定的區域資源對激發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重要性。例如,Poter(1998)主張在全球經濟中持久的競爭優勢經常突出的表現在它的地方性,這種競爭優勢源于特定區域高度的專業化技術和知識的集中,在特定區域中所形成的商業以及與消費者關聯的正式制度。早期關于區域創新體系的研究支持了上述主張,并證明了企業的創新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土化的資源,例如專業化的勞動力市場、分銷商、供應體系、本地學習過程和外溢效應、合作的地方傳統以及企業家精神,還有支持的機構和組織以及現有的消費者和使用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源。
(2)創新可以看做根植于特定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與文化演進保持相同的趨勢,在增強區域創新能力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區域環境超越了規則、慣例和規范對行為規范的作用和預期的塑造。經濟的和社會文化的因素驅動這些規則的產生,例如慣例、規范和信任,這有助于本區域信息的交流、理解以及知識的傳輸。區域內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會關系在一個有限的地理區域內通過復雜的網絡,構建了一個特定的形象和特定的聲譽以及歸屬感,這增強了一個地區通過協同和集體學習過程的創新能力。這種區域學習體系的強度非常依賴于無形資產的凝聚力。這些無形資產包括了區域內部動態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資產。這對于區域構建和保持特有的能力而言是重要的機會。所以,這些無形資產的發展變成了建設區域創新能力和增強學習能力的關鍵。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資產可以看做是一種由所有成員的社會關系、規范、價值觀和交流驅動的特定資本形式。社會資本的存在和作為社會資本組成部分的信任,通過支持企業之間穩定的和互惠的交換關系,有利于克服市場失靈或者降低企業在密集的關系網絡的市場成本。
(3)地理集中和鄰近更有利于創新的產生。區域集群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產物。區域集群被定義為在相同產業的企業群,或者有密切關聯的產業在地理上相互鄰近,這意味著包括地理上集中的產業,包括所謂的“工業區”。Poter(1998)認為集群也包括事業單位,包含政府教育單位和支持服務的單位,集群邊界由制度和產業之間的聯系和補償來界定。集群在專業化、鄰近性和合作上具有共同點,這導致區域創新體系內部的外溢和協同。創新活動受益于在一個集群內相同和有關聯的企業經濟活動的集中,集群有利于知識外溢、學習和創新。這樣的區域創新的環境,對于個體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與已經發展或者新技術的早期適應者取得聯系。因為所有企業都參與到區域的創新活動中,產業相關的信息和知識的流入也會變得更加豐富。根據這些學者的看法,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因為有很多企業在相同的產業或者在相關產業的合作,將促進學習和創新的創造過程,從而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所以,區域作為創新的載體的理解源于“學習區域”、“創新環境”、“集群”、“工業區”或者“區域創新體系”。盡管這些研究為理解區域發展提供了線索和考查創新活動的社會環境條件,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這些研究并非定論,因為很多都是基于一些“成功”的區域。迄今,相關的研究主要關注區域的學習過程和知識的積累,它們是區域競爭力的來源。因此,很多問題依然值得關注,例如創新活動如何在空間發生以及技術變遷的過程等等。
外部區域網絡和制度在區域創新體系的知識的產生和擴散機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區域創新體系利用內生和外在可利用的知識來加強創新能力和保持競爭力。但是,區域創新體系在全球經濟中依靠自身來保持競爭優勢顯然是不夠的。盡管從區域層面來看,生產體系是更重要的創新體系。所以,本地企業既要有來自本地企業所形成的企業創新體系,也要形成通往國家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通道。區域創新體系為企業提供了這樣的通道。
區域創新體系邊界的擴張往往是通過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來實現的,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與此同時,伴隨著技術的變遷。技術變遷是識別經濟、社會、政治和地理背景下創新產生和擴散的關鍵。這個空間載體可能是本區域的、國家的或者全球的?;蛘?,更可能,它所涉及的是一個在不同的本地化、國家和全球力量的相互作用的復雜和不斷發展的一體化過程。區域的這種“聯系能力”是一個企業建立與其他企業、R&D機構、大學、政府部門、咨詢部門等協作和合作的能力,這是競爭與技術表現的關鍵。
所以,為了更全面地理解區域創新體系,有必要比較成功的以及失敗的,非本地的以及本地化的學習過程,以及不同的一體化模式,包括本地化和全球化的。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選取案例集中對本土的和非本土的學習以及與之相關的支持企業全球化和區域競爭力的知識積累的形式加以比較,在此基礎上,可能更易于識別那些讓區域創新獲得成功的條件以及失敗的原因。
[1]Philip Cooke.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23(3).
[2]Richard R.Nelson.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A Comparative Analys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Meric S.Gertler.Tacit knowledge and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context, or The undefinable tacitness of being[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3(1).
[4]Bjorn Asheim,Coenen Lars,Jerker Moodysson.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Policy: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Z].Working Paper,2005.
[5]Michael E.Po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M].Simon&Schuster Ltd,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