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代文學感物論的歷史變遷

2013-08-15 00:44:32張德建
中州學刊 2013年6期
關鍵詞:思維

張德建

從文學發生論的角度看,明代文學的歷史變遷經歷了三個階段:明初至成化間是第一個階段,是理學感物論盛行的時期;弘正之間是第二個階段,復古文學建立了以社會現實為中心的感物論,我們稱之為文學感物論;嘉靖及以后是第三個階段,這個時期最突出的變化是心學感物論的提出。在明代文學的歷史進程中,感物論的內涵有很大變化。探討這個過程中的種種變化,可以為我們深入了解明代文學及文學思想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一、理學思想背景下的感物論

理學養氣論的哲學基礎源于宋代理學家的理氣論。程頤認為:“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①朱熹稱:“‘性即理也’四字顛撲不破。”②張載則認為:“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③于是形成了兩派觀點,程朱以理釋性,張載以氣釋性。由此,形成了理學的“性二元論”,即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④。如程頤即認為“天地之性”即“理”,“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則為仁義禮智信以名之”⑤。而“氣質之性”則是“才稟于氣,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⑥。理學的感物論就是基于理氣論,由天地之性、氣質之性生發出道心、人心之論。朱熹明言:“此心之靈,其覺于理也,道心也;其覺于欲者,人心也……人心是此身有知覺、有嗜欲者……感于物而動……道心則是義理之心,可以為人心之主宰……然此又非有兩心也,只是義理、人欲之辨爾。”⑦這樣,朱熹便在理學思想體系之下完成了對感物說的改造,形成了以心、物、理為核心要素、以理為歸依的感物論。

明代初期的理學修養論以誠敬為核心。朱子曾經引程頤“涵養需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之言以為己見。他論“敬”包含兩個層面。他認為:“敬非是塊然兀坐,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而后謂之敬。只是有所畏謹,不敢放縱。如此則身心收斂,如有所畏。”⑧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必須專一,排除各種外在事物的干擾,精神專一于對天理的體認。他甚至說:“敬,莫把做一件事看,只是收拾自家精神,專一在此。今看來諸公所以不進,緣是但知說道格物,卻于自家根骨上煞欠缺,精神意思都恁地不專一,所以工夫都恁地不精銳。未說道有甚底事分自家志慮,只是觀山玩水,也煞引出了心,那得似教他常在里面好!如世上一等閑物事,一切都絕意,雖似不近人情,要之,如此方好。”⑨只有舍棄一切世間玩好,一切閑物事,才能達至“敬”境。

理學講格物致知;物只是達到天理的媒介,沒有獨立存在價值,而且由格物產生的認知結果是固定的。由此,傳統感物論便有了濃重的理學色彩。謝肅《水竹居記》由景物之清美,游適觀美之樂入手,提出君子之于學惟道是適,故能“所守彌堅,推以澤物,則沛乎莫能御,此格物之學,深得水竹之妙于形跡之外,不亦樂乎”⑩!格物之學要超乎事物的形跡,即去除其感性特征,方能達到沛然充滿的人生境界。故他們明確表述了對文人詞客的鄙視,因為詞人不能通過觀物獲得涵養超然的生命境界。吳與弼《觀湖說》:“觀湖之瑩然瀞綠,物無遁形,則知不可以一私累乎吾心之高明;觀湖之不息則知委之有源,而吾心不可不加涵養之力;觀湖之流之必溢而行,則知進修之有其漸,而助長之病不可有。是皆湖之勗吾志者如此。其月到天心處,及風來水面時之樂,則在乎其人焉。若夫藉湖之風月以流連光景,則詞客所為,非吾儒所尚,亦非翁之請也。”(11)通過觀湖,可超越一私之累,達到萬物之源,以長期的修持保有心體之誠瑩,而不是一味地流連光景,這是典型的理學格物論和審美論。張寧《物外心詩文卷序》:“存乎天地之間皆物也,圣人以身為萬物之則,故凡高下大小幽遐顯隱必本于吾心虛靈知覺之運行,然后舉得其平。”(12)但人卻無法保持“吾心之虛靈知覺”,而是“內搖其精,外勞其形”,無法達到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的精神狀態;詩人最多也只能“善道人情而旁達物理”(13),而不能本悟天理,超然于物表。

與理學主敬、慎獨、格物理論相關,“比德”說就成為主流審美理論。二者在思維方式上是一致的,即都要通過對外物的體認,達到天理澄澈的境界,其感于物的指向性是明確的,并規定好了的。謝肅的《梅花莊記》形貌神態皆仿周敦頤的《愛蓮說》,對梅花的贊美皆貫之以比德之說。如:“夫隆冬之月,草木不蕃,而獨存生意,粲然以香者,非若有恒性乎?靜而山溪,喧而城郭,玉堂館舍,無適不宜者,非素其位而行乎蠻煙瘴霧雨暗風霾,而純白之姿,迥出塵表者,非涅而不緇乎?得履之幽貞也,故能獨守以正而不亂于物焉,得賁之白賁也,故能不假文飾而自然光瑩焉。蓋所謂昭明有融者也,蓋所謂皜皜乎不可尚已者也。合眾美為全德,其花之圣者乎?”(14)這類文章在明初文集中可謂比比皆是。

明代“比德”說總體上沿襲了前代論述,鮮有創見。其理論表述有四個方面可以注意:其一,如前文所引,程敏政提出“比德”說的特點是“引類連喻”,即由竹子的特點引喻君子之德。其二,比德是一個感物過程,心與物亦存在著一個互動過程,包括對物的選擇;《東溪佳趣記》云:“景物之在人,接于目則成象,會于心則成趣,象者跡之所形,趣者象之所感,之二者雖有內外之殊,然其吻合孚契,其理一也。”(15)這個過程也具有審美特征,目與象、心與趣正是在審美過程中進行的。其三,比德式感物論具有指向性,即由所感之物指向某種道德倫理境界。其四,接目成象、會心成趣與特定的指向性是在理學思想影響下形成的,理學思想中誠敬、慎獨等范疇便成為感物論的核心。明前期大量作品都彰顯出這種特色,進一步把感物活動引向理學。“比德”說構成明代前期感物論的核心內容,融合了教化、忠貞等儒家思想,但并不等同于理學境界,只能說是部分內容的實現,這是理學作為政治哲學本身造成的。在明初理學成為官方學術的思想背景下,感物理論中也融入了其他儒學思想。理學要將以“天理”為中心的個體修養推向社會實踐,因而必然重視其社會意義。

二、復古文學的感物論

《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樂的產生是由于感物,這是一個雙向感應,只有心或只有物就不可能產生交感。同時,音樂中所表現出的哀樂、喜怒、敬愛之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即是在感物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情感。人心與外物相遇而生之情表現在音樂中,就有了“噍以殺”、“啴以緩”、“發以散”、“粗以厲”、“直以廉”、“和以柔”的差別和倫理意義。《樂記》對感物說的論述奠定了古代感物理論的兩個意義向度:一方面承認人心與外物的感應關系,“感應”、“交感”是一個雙向過程,情感是在二者交互過程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又對情感的產生加以限制,附屬于倫理和社會意義。

對《論語·雍也》中“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所包含的山水之樂源于仁智情懷的觀念,荀子作了具體闡釋和發揮: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禮,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也。”(16)

李夢陽等人所倡導的復古文學,仍以傳統的感物論作為文學發生論。《結腸操譜序》云:

天下有殊理之事,無非情之音,何也?理之言,常也;或激之乖,則幻化弗測,《易》曰游魂為變是也。乃其為音也,則發之情而生之心者也。《記》曰: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是也感于腸而起音,罔變是恤,固情之真者也。(17)

在這里,李夢陽把感物論歸結為“應感起物而動”。《梅月詩序》則表述為遇物而動:“情者,動乎遇者也。……故遇者,物也;動者,情也。情動則會心,會則契神,契則音,所謂隨遇而發者也。……契者會乎心者也,會由乎動,動由乎遇,然未有不情者也。”(18)文學情感產生于遇物而動,應物起感,這就決定了主觀情感源于作家主體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和認識,即社會境遇決定了情感體認。正如李夢陽所說“情”是“隨所遇而發”,所遇不同,即生不同情感。《鳴春集序》:“《鳴春集》者,集霜涯子之作也。鳴春者何鳥?春則鳴也,不春不鳴乎?鳴殊乎春也。天下有竅則聲,有情則吟。竅而情,人與物同也。然必春焉者,時使之然也。……圣以時動,物以情征,竅遇則聲,情遇則吟,吟以和宣,宣以亂暢,暢而永之,而詩生焉。”(19)“鳴”具有普遍性,人與物同,這就使感物論具有更深廣層面的存在基礎,打破了臺閣文學將復雜的性情統一于雍容大雅的局面。同時,他還將所遇歸結為“時”,將情感的產生與作為外在因素的時代變化納入其中。如《物理篇第三》:

松柏蒼然,梧竹疎秀,茶梅冷淡,荊棘針刺,樗櫟臃腫,芝菌靈異,荼蘼秾弱,鹿蔥海棠繁艷,并育而同生,氣之變化然也。文固難以拘論也。故文必曰如此者,皆拘之類。(20)

以感物論為核心的復古派文學理論,必然否定程朱理學中的先驗之理。李夢陽的觀點最有新意。他認為,“道”即純粹自然,一任本真,甚至說“道者,吾之自事也”,任何務名謀利的好異行為都是對道的背離。《遵道錄序》中提出:“道者,吾之自事”,故“君子貴真”,而“真”是“無所為而為者”(21),即任何攙雜了個人名利的作為都是對道的背離。理學家所說的“理”是先驗存在著的,“理在物先”、“理在氣先”,故一切萬事萬物皆要服從這個先天的“理”。而李夢陽卻認為宋儒所言之理雖耀人耳目,結果卻是“考實則無人,抽華則無文”。另外,這種童稚能談的“理”,卻是“性行有不必合”的,揭到了理學的要害;他還批判“宋儒理外之事,故其失拘而泥”(22)。崔銑也說:“夫學至宋而枝,是故易舍文而浚畫,治外道而衍數,學略敬而飭文心,離事而求體道,析于理氣,煩訓散經,約哉夫子之學也。”(23)“離事而求體道”也同樣擊中了理學的要害,但只是就理學弊端的批評。

何景明在《與李空同論詩書》中提出“辭斷而意屬,聯類而比物”(24)的文學思維方式。“聯類而比物”即是對感物思維的描述和概括,而這正是針對理學思維方式而發。《述歸賦》:“宋之大儒知乎道而嗇乎文,故長于循轍守訓,而不能比事聯類,開其未發。”(25)這是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理學思維是超乎現象層面的理性思維,而文學思維則在現象層面展開。從文學創作的層面看,理學以絕對的理干涉文學思維和表達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完全違背了文學的特征,使文學陷于抽象、空虛,離棄了感物思維。文學感性思維方式日益受到理學的侵蝕,這造成兩個方面的缺失:一是理性思維的上升以絕對的天理為核心。雖然理學的基本精神是格物致知,但其指向性是明確的,“格物”的最終目標是守“天理”,所有的物都是對天理的證明,物便失去了自我存在價值。二是理學離棄了現實生活中具體可感的人、事、物,理被抽象化,同時抽離了現實,在復古文學家看來,理由此失卻了存在的基礎。于是,文學復古派起而反之,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反對理學的性理思維,提倡感物聯類的感性思維;二是反對天理的絕對性,主張源于現實萬物的理,強調理的“真”、“質”屬性,同時也開始倡導理的日常性特征。由此,復古文學的感物論形成了以心、物、情為核心的感物論體系。在此基礎上,復古文學以情感取代理學的天理,從而建構起了以感物論為文學發生論,以情感論為文學本質論的理論框架。但復古派對道的真、質屬性的認識存在著一個理論悖論,即道的普泛性得到承認,但這是道之用,卻不能等同于道之質。于是,道有陷于日常萬物之具體的可能,失去了對道的本質屬性的體認。因此,在對事物的認識上,他們拘泥于具體事象,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杜柟《王氏家藏集序》在論及復古之弊時,一方面指出模擬之弊,另一方面認為復古派體認事物的方式是感性的,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如果我們對“前七子”的思想進行考察的話,就會發現他們對理學的反抗在很大程度上是態度上的,他們還不具備更深厚的思想資源對理學進行全面反思。因而,他們一方面反抗理學,一方面又有對理、道的強調。盡管存在著概念和內涵上的差異,但他們并不否定文章的“理”,盡管更強調“理”與“事”的關系。如康海在《何仲默集序》中言:“夫敘述以明事,要之在實;論辨以稽理,要之在明;文辭以達是二者,要之在近厥指意。”(26)從理論上講,“前七子”的文學復古由于缺乏深厚思想資源的支撐,無法深入下去,其末流便漸染于模擬,流于表面,更不能持久,很快便被取代。同時,也埋下了轉化的種子,在適當的時機便會萌芽。如果從歷史語境出發,就會發現,“前七子”的感物論有涵括一切現實與歷史的宏大氣魄,舉凡現實中的種種現象無不被納入到文學表現之中。它是開放式的,外向型的,從心學的角度看,自然不免是把握不住。王慎中在《黃曉江文集序》中指出:“以其不樂之心,發憤于意氣,陳古諷今,傷事感物,殫擬議之工而備形容之變,如近世騷人才士所為言,亦其聰明才智之所至也。”(27)復古文學當然達不到心學所提倡的“樂”境,不免血氣充溢,意氣用事。但亦不可否認,優秀的復古文學作品熔古今于一爐,以極大的激情投身現實,充滿抗爭精神。就此而言,后人表示了充分的敬意,王慎中也不例外。

三、心學思想影響下的感物論

王陽明在談到心物關系時,屢次說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學”。心物關系不僅是陽明心學的理論基礎,也深刻地影響到晚明對文學感物論的揚棄。陽明論心物關系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以物指事,二是并未拋棄道德倫理屬性。(28)在王陽明哲學中,心是本體,純善無惡;意是接觸外物后產生的意念、意識,是有善惡的。如《傳習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為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29)在這里,物并非指自然山川草木,而是指“事”,而且限定在儒學道德倫理范圍內,有著明確的道德倫理指向。

袁宏道深受泰州學派影響。但他畢竟不是一個思想家,其思維方式、處世方式也都具有強烈的任誕狂放性質。他以超越的靈心為生命之本,卻又執著“此世”,一切都轉化為以追求生命樂趣為本的生命起點。我們看到,一方面,袁宏道具有打破一切束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他又執著地抓住現世的一切,以享樂主義的態度,以韻、趣為中心,建立一個自我適意的文學世界。這二者是如何在文學發生論上結合在一起的呢?筆者認為,關鍵是他提出了“境”的概念。袁宏道說:“要以出自性靈者為真詩爾。夫性靈竅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觸,心能攝之;心所欲吐,腕能運之。心能攝境,即螻蟻蜂蠆皆足寄興,不必《雎鳩》、《騶虞》矣;腕能運心,即諧詞謔語皆是觀感,不必法言莊什矣。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是之謂真詩。”(30)這里主要論述創作論統領下的心、境關系。“性靈”是心之主,但又“寓于境”。這種觀點包含著雙重意味,一是“境”不是純客觀的存在,二是性靈必須依存于“境”中。《文漪堂記》:“今夫山高低秀冶,非不文也;而高者不能卑,頑者不能為媚,是為死物。水則不然。故文心與水機,一種而異形也。”(31)他們并不拋棄物的存在,而是強調“文心與水機”共同形成的“境”是文學發生的出發點。于是“境”便成為一個與文學感物論相關的概念,并開始了從心學心物關系論述向文學感物論的轉變。一般語境下,境與物同義,但為什么要用“境”來取代物呢?袁宏道這段話探討的是文學發生論,與心學家討論的心物問題不在一個層面上。對作家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將心意表達出來。此時的“境”就不只是外物,而是由外物與內在的心意融匯而成,即《敘小修詩》中所云:“曾不知情隨境生,字逐情生。”(32)“境”便成為一個不同于以往感物理論中的“物”的概念。彼“物”是客觀存在,盡管也有交感的問題,但感物產生情志卻基本上是因果關系。而在這里,心、境則是共生,當然是以心為主,是“以心攝境”。

袁中郎云:“善琴者不弦,善飲者不醉,善知山水者不巖棲而谷飲。孔子曰:‘知者樂水’,必溪澗而后知,是魚鱉皆哲士也。又曰:‘仁者樂山’,必巒壑而后仁,是猿猱皆至德也。唯于胸中之浩浩,與其至氣之突兀,足以與山水敵,故相遇則深相得。縱終身不遇,而精神未嘗不往來也,是之謂真嗜也。”(33)孔子“知仁之樂”是明代前期流行的比德的理論基礎,而這些被袁宏道一把推翻,充分顯現出晚明心學感物論與前期感物論的不同。如果一個人沒有浩蕩灑落之胸懷,不可能欣賞山水之美,也就是說人的靈心是美產生的根源。(34)如果說這段話還沒有明確將靈心的作用說透的話,那么下面一段話就直截了當了:

一靈真性,亙古亙今,……真神真性,天地之所不能載也,凈穢之所不能遺也,萬念之所不能緣也,智識之所不能入也,豈區區形骸所能對待者哉?(35)

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魄。(36)

凡慧則流,流極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瓏而多態,水之漣漪而多姿,花之生動而多致,此皆天地間一種慧黠之氣所成,故倍為人所珍玩。至于人,別有一種俊爽機穎之類。(37)

心學家對文學的輕視,源于理學思維對文學思維的輕視。理學家認為文學“比物聯類”的思維方式不能抓住問題的根本。但心學感物論也遭到反擊,因為心學向內心的回歸限制了文學對現實的反映,限制了詩人表達源于現實的情感和體認,從而使文學陷于空無。

有學者認為,“感物”是一個關于文學藝術創造與審美體驗發生的概念,它指的是文學藝術創造過程中人與對象的自然、自由的感應現象。但感物論的內涵仍有必要加以限定:感物論主要是文學藝術發生論,是關于文學藝術發生的理論。然而,感物論并不是單就文學的藝術發生提出的;哲學上關于心物關系的理論,隱含著唯物與唯心兩種哲學認識論,并且對文學有著深刻的影響。審美體驗不是文學藝術的專屬品,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審美化現象理應引起我們的注意,中國哲學在悟道層面上就其精神自由而言與審美境界是相當接近的,甚至可以說是相通的。在文學藝術創造過程中,人與對象的感應關系也不是完全自由的,會受到思想理念、審美觀念、文化風尚的影響和限制。當我們將感物論作為文學發生學概念進行研究時,就需要關照其內涵的復雜性和交融性,也要注意到外延的伸縮變化。

通觀感物論演化的歷史,感物論并非簡單地由物至情或由心到物,其間經歷了復雜的交融、轉換過程,各有關注重點。明代文學感物論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各個時期都借助不同的思想資源構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我們分別以心、物、理,心、物、情,心、物、境來概括。當然,就感物論而言,前兩個時期沒有太多的理論貢獻,惟晚明在心學影響下的感物理論才有新意。

注釋

①《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②《朱子語類》卷五十九,中華書局,1994年,第1387頁。③《正蒙·太和篇》,《張子全書》卷二,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④《正蒙·誠明篇》,同上。⑤⑥《二程遺書》卷二十五、卷十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⑦《朱子語類》卷六二,中華書局,1994年,第1487—1488頁。⑧⑨《朱子語類》卷十二,中華書局,1994年,第211、215—216頁。⑩《康齋集》卷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芳洲集》卷十四,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彭安惠集》卷二《春暉堂詩序》,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密庵集》卷五,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容春堂前集》卷十,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黃文簡公介庵集》卷四,民國二十七年永嘉黃氏排印敬鄉樓叢書本。 (16)《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 524—525 頁。 (17) (18) (19) (20)《空同集》卷五十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空同集》,卷六十五《物理篇》第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洹詞》卷四《述程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 (24)《何大復集》卷三十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576、5 頁。 (25)《王氏家藏集》卷首,嘉靖刻本順治修補本。 (26)《遵巖集》卷九,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第43—59 頁。 (28) (29)《傳習錄》上,《王陽明全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頁。 (30)《袁宏道集箋校》附錄江盈科《敝篋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685頁。 (31)同上,《瓶花齋集》卷五,第 687 頁。 (32)同上,《錦帆集》卷四,第 189 頁。 (33)《題陳山人山水卷》,《袁宏道集箋校》卷五十四,第1582頁。 (34)上述觀點參考了左東嶺《從良知到性靈——明代性靈文學思想的演變》,《明代心學與文學》,學苑出版社,2002 年,第322—337 頁。 (35)《與仙人論性書》,《袁宏道集箋校》卷十一,第489—490頁。 (36)同上,《敘小修詩》,第187頁。 (37)袁中道:《珂雪齋集》卷十《劉玄度集句詩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56頁。

猜你喜歡
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不卡视频国产|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国产在线专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久综合日韩|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久久www视频|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99视频在线|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日韩AV无码一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在线免费| 538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人与鲁专区|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久久国产香蕉|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性色一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国产迷奸在线看| 欧美a在线视频|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第二十一页| 2022国产无码在线|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日韩第九页| 青草视频久久|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爽爽视频| 在线国产你懂的|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成人夜夜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