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惠
優秀的作者資源是學術期刊生存之本,是決定其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學術期刊必須重視作者資源,不斷努力培植和充實作者資源,以作者資源的豐盈來獲取精優稿件。然而,目前學術期刊面臨著稿源與作者源失衡、作者資源生態失調的現實困境。如何保持穩定而質優的作者群,如何涵養作者資源生態,使期刊與作者實現雙贏,是學術期刊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得不理智思考的問題。
生態學研究的是生命體即生物與環境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借鑒生態學的觀點,期刊的生存和發展,與參與出版的物、人、環境密切聯系、相互作用。期刊生態平衡可具體地理解為出版資源配置結構合理、功能優化、運行健康及與社會環境的良好協同[1]。作者群作為期刊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其人員結構是否合理、成果質量是否優秀、后備人員儲備是否充足等都會影響子系統的生態平衡,其生態失衡的負效應也會擴延至整個期刊,影響期刊整體發展的生態環境。
一是現有優質作者資源開發過度。作者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難免會遭遇研究“瓶頸”,科研成果也有產出的高峰期和低潮期。對此,學術期刊要正確認識作者資源休養生息的現實需要。不能因多次約稿無果就對作者產生意見,甚至認為作者另投高枝;也不能因收到作者質量一般的稿件不主動交流,而是草率地棄之不用,甚至給作者貼上“江郎才盡”的標簽。這種“實用主義”的作者資源開發理念,將會造成期刊與作者之間的信任危機,使作者的信任度、期刊的社會美譽度下降,導致期刊的生態環境惡化。
二是后備作者資源儲備不足。學術期刊考慮到市場和作者群,不得不去追求論文的轉載率、引用率,而作者的名氣越大、身份越高,論文被轉載和引用相對來說就更容易。[2]因此,學術期刊在對年輕作者群的培養上缺乏動力。年輕的學術研究者經常因身份原因在投稿時受到歧視,這已儼然成為期刊選稿的“潛規則”。年輕作者群發展空間狹隘,會影響學術研究的梯次發展,造成科研成果多樣性和創新性的缺失。同時,學術期刊對年輕作者群開發乏力,后備作者資源儲備不足,會直接影響期刊作者資源的新陳代謝,致使其后續發展缺乏能源供給。
三是遭遇“劣幣驅逐良幣”困境。核心期刊的吸引力,使得一些并不完全符合期刊選稿、用稿標準的稿件因金錢、權力等多種因素被采用。而被“驅逐”走的優秀科研成果,多是自由來稿。雖然這些作者當前的科研能力穩定性不足,但是他們思想活躍、觀點新銳、生長性強,具備作為學術期刊后備作者資源的潛質。如果長期被忽視、被替代,作者資源就會慢慢流失。
1.學術期刊評價機制使期刊選稿標準異化
當前,評價學術期刊學術質量的標尺主要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概念是20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布拉德福提出的,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現在核心期刊評價的體系主要是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南大版的CSSCI來源期刊和中科院的CSCD來源期刊。核心期刊在科學研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既為圖書館(室)優選期刊、節省經費、指導讀者閱讀提供參考依據,也為科研管理和科研機構擴大影響、社科及科技論文統計分析、數據庫建設等方面提供支持。然而,隨著核心期刊學術價值的凸顯,其作用也呈現出了“泛化”的趨勢。核心期刊被不恰當地擴大了“作用”的外延,造成論文質量評價的混亂現象,不僅誤導了作者、讀者,并且嚴重危害了學術界特別是期刊出版界[3]。
學術期刊能否進入“核心區”,直接關系期刊的生存和發展。只要期刊被評選為核心期刊,那么稿源就會紛至沓來,源源不斷,作者也趨之若鶩,期刊根本無需發愁作者資源。但如果沒有被評選上核心期刊或者被淘汰出核心期刊的隊列,那隨之而來的就是優質作者資源逐漸枯竭的殘酷現實。進入核心期刊隊列是對期刊學術質量的肯定,既是一種榮譽,也在無形中給期刊帶來了壓力。尤其是保核心的壓力,使期刊在選稿上更加“勢利”,依據轉載率、引用率等來選稿,造成作者身份、作者單位重于學術質量的現象。
2.學術水平量化指標考核制度使作者科研目的嚴重異化
核心期刊原本屬于文獻工作的范疇,只是參考工具,但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學術成果申報、鑒定,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科研、人事部門的科研成果統計等工作中。核心期刊儼然成為一種超級評價尺度,與學術研究者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據了解,目前在全國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已成為科研成果考核的“硬指標”。
因此,沒有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在科研評價時就會被想當然地視為是低質量的,作者自然也無緣津貼、獎勵、榮譽。這種“以刊論文”現象,使科研工作的目的嚴重異化:有的作者不是把心思用在創新學術成果、創造學術精品上,而是集中精力研究核心期刊的用稿特點上,然后精心打造、量體裁衣訂制學術文章,以期能夠入期刊編輯的“法眼”,進而早日刊發;有的作者尤其是一些名氣不大、身份不高的作者,寧愿千方百計拉關系、走偏門以求在核心期刊上刊發,也不愿意把自己高水平的心血之作交給非核心期刊發表。
可見,學術期刊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必須開發具備獨有性、優勢性和穩定性的作者資源。
“內容為王”,說明了作者群對于期刊發展的重要性。學術期刊要有學術個性,就一定要開發符合自身期刊定位的作者資源,以作者資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來打造期刊在學界的地位,進而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贏得生存的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開發作者群,筆者認為要從提高開發方法的適應性和增強落實的執行力上下工夫。
1.準確定位,建立作者基地
準確定位、突出特色、優化隊伍建設是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法寶。定位決定著期刊發展的方向。辦好學術期刊最重要的是辦刊人明確自己的定位:期刊要側重的是哪些學科?在聚集作者方面的優勢在哪里?屬于哪個學術圈子?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有的放矢地開發作者。學術期刊可以通過對全國高校學術研究中心和專業科研院所的普查,搜尋與期刊研究方向契合度高的研究基地,并與其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建立這種合作關系,打破原來雙方簡單的編者——作者關系,而成為一個學術研究同盟。期刊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向研究基地提供最新的研究動態,協助研究者出新成果,同時,又營造了一種學者專心致志做學問的環境,研究者不必再為刊發文章而量體裁衣搞學術“定制”,也不必為無處發布學術成果而擔心,尤其是對于青年研究者而言,期刊靠學術質量而不是靠學術榮譽的用稿標準,更助其在學術研究上踏實奮進。
2.借助學術交流載體,搜尋作者
目前,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建有自己的網站,一些專家學者的相關學術信息也會公布。另外,網絡還匯集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學術成果、評論以及新聞報道等。可以說網絡是個聚寶盆,關鍵看期刊編輯有沒有一雙發現的“慧眼”。期刊編輯要有在網絡中掘地三尺的勁頭,使用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通過信息間的關聯性,來了解作者的動態,掌握作者有關信息。相對于網絡這個“聚寶盆”,學術研討會則是一個學術成果的集散地,是經篩選過的“金砂”,只需再提煉了。編輯要結合期刊研究方向,關注在研討會上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和討論的各種問題,從中發現好的選題、找到合適的作者。這種開發作者的方式比較常用,有效率,效果好。
3.研究業內同行,善“挖”作者
在這里,“挖”的意思主要是挖潛,挖掘作者的潛能或者作者學術成果中的潛在價值,進行二次或者多次開發。期刊是學術成果傳播的載體,因而編輯是個開放性工作,不能關起門來辦刊,尤其是編輯更不能坐等來稿,而要多學習同類期刊,帶著研究的態度,從中發掘有用信息。例如,一篇文章中的某個論點、觀點,作者在文章只是點到了,還沒有深入論述,那么就可以與作者聯系,交流想法,約請作者就這個論點重新開題進行研究。編輯在瀏覽其他期刊時,不僅要研究作者、研究風格、研究學術價值,還要研究其他期刊的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掌握同行的刊文信息,編輯可以很快鎖定目標作者,在有限的資源中進行深度開發。另外,因為熟知作者的學術研究狀況,編輯在與作者的交流中能占據主動,約請作者寫某些方面的文章也會方向明確。尤其是那些深陷學術研究思維中的作者,當遭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時,如果能遇到一個“內行”編輯的提點或者思想交流碰撞,必會產生遇到知音的感覺,與編輯成為朋友、成為編輯忠實作者也就自然而然了。
4.鞏固辦刊特色,吸引作者
以“真方法、真問題、真學問、真文章”為辦刊理念的甘肅行政學院學報,其刊發15000字以上長文章的學術風格,在業內獨樹一幟,吸引了不少有研究實力、潛心做學問的學者。雖然目前甘肅行政學院學報還不是核心期刊,但是它每期所蘊含的學術價值卻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認可和好評。在當前浮躁的學術研究氛圍下,數量替代質量大行其道,學者學術水平和成果是以數量多少來評價的,至于質量則是無法真實評價的。然而,被眾多成果充斥著的學術海洋中,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還是那些真學問、真文章。甘肅行政學院學報的成功,就說明期刊必須有自己的特色,用特色吸引、凝聚有特點的作者。有的期刊以觀點新銳為特點,有的期刊欄目別具匠心,有的期刊專門為年輕作者開辟平臺,總之,特色就相當于期刊的標志,使其在作者資源競爭中,獲得作者多看一眼的機會,因此期刊必須下工夫打造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來吸引作者。
生態系統是開放的動態平衡系統,不斷有能量和物質的輸出輸入。作者資源的生態系統也是一個開放的動態平衡系統,既要開發也要涵養,兩者之間動態平衡失調,必將導致作者資源枯竭。對作者資源的開發和生態涵養的水平、程度直接影響著學術期刊的未來發展。
1.用真誠“黏合”作者,提高作者群穩定度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被尊重的需要是人較高級別的精神需求。真誠地對待他人,是體現對他人尊重的前提。中國社會是一個注重感情的人情社會,感情是黏合劑,使人與人之間關系得以相融并保持穩定。提高作者群的穩定度,得到作者全力支持,編輯首先要真誠對待作者。編輯在與作者交往中要主動與其做朋友,把感情投入在平時的交往交流中。當看到自己認識的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刊發后,要主動與他們聯系,表示祝賀。對科研成果突出的學者多鼓掌喝彩,對遭遇研究瓶頸、一時無成果的學者多鼓勵提點,而不能急功近利,以“有用論”來指揮自己的行為。作為編輯還要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努力提升自己與專家學者交流的能力,不說外行話,能與專家學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產生共鳴。
2.增強為作者服務的意識,延伸服務鏈條
編輯作為讀者、作者之間的橋梁,要熱情幫助作者,與作者建立工作關系甚至私人朋友關系,但更重要的是要為作者服務。《編輯人的世界》一書中形容編輯是一群熱情地獻身于工作,富于愛心的專業人士,他們關懷作者,愿意全力以赴,協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內容。[4]這也是編輯為作者服務的題中應有之義。編輯為作者服務,表現在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自由投稿的作者經常會發E-mail或打電話咨詢關于投稿要求、發表周期、學術格式和投稿方式等問題,對此編輯要認真對待,耐心地給予答復。這不僅有利于增強作者對期刊的信任感,強化投稿意愿,而且也能在與作者交流中收獲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對于約稿作者,編輯應該保持與作者的經常溝通,讓其了解稿件進展情況。尤其是對稿件在審稿階段各級審稿人的審稿意見,可以反饋給作者,使其及時完善和修正。在稿件編輯過程中,編輯服務作者體現為充分尊重作者,保持作者的語言風格和學術觀點,只需要盡量把稿件中的文字、語法、邏輯、知識等常規差錯率降到最低點,而不能大刀闊斧地刪改,使文章失去了鮮明的個性。文章刊出后,不是向作者寄送雜志和稿費后就完事大吉了。編輯還要延伸服務鏈條,既要經常與作者溝通,了解作者的研究動態,表達希望作者再次投稿的意愿;也要向權威的轉載機構推薦優秀文章,提高文章的學術影響力;還要向相關學科的知名網站推薦,提高文章的閱讀頻次。
3.以培養作者為本,提高作者忠誠度和信任度
培養作者對期刊來說,就相當于通過植樹育林來涵養水源。這雖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難見實效,但是期刊自己培養成熟的作者對期刊的忠誠度是最高的。有些作者有思想火花,但不善于總結和提煉。假如編輯不認真審讀稿件,就很難發現那些隱藏之深的思想“金子”,優秀的學術成果也就無法面世。編輯遇到這類“用之困難、棄之可惜”的稿件,要主動與作者溝通,幫助和指導作者重新調整文章結構,完善內容,突出新思想、新見解。這些在期刊編輯幫助下成長成熟起來的作者,無疑會成為期刊忠實的作者。編輯對一些確實不能采用的稿件,向作者退稿時也要注重方法藝術,而不能一退了之。現在不少期刊社都在投稿說明中規定:來稿三個月未刊發,請自行處理。在稿源供大于求的期刊界,期刊社因為人員緊張,做出這樣的要求雖然可以理解,但是卻在無意中破壞了作者資源的生態。這些作者是處于生長期的小樹,有著涵養水源的作用,如果被砍伐掉,森林生態系統的新陳代謝不能維持,必然導致生態失衡。因此,期刊在稿件處理上,對質量達不到發表要求的稿件退換作者時,要做到“退稿不退人”[5]。編輯要將審稿意見轉達給作者,既要明確指出稿件存在的問題,又要注意語言策略,并鼓勵作者再次投稿。編輯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會使作者產生被尊重的心理感覺,對期刊的忠誠度和信任度會隨之增強,自然也會起到留人、穩人的作用。
4.構建科學管理制度,避免邊保護邊破壞
期刊社科學的管理制度,是保護作者資源生態的“法規”。用制度約束遠比靠個人自覺更能保持工作的延續性,提高工作成效。在期刊社工作管理制度安排下,編輯的審稿、編校、退稿、聯系作者等工作與會計的核對郵匯稿費及發行部門的郵寄樣刊等工作連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為作者服務。保護作者資源生態是期刊社的整體工作任務。期刊社要構建科學管理的制度,涉及編輯、管理等各環節,比如,規定送稿時間、校對時間,規范審稿程序、校對程序、編后工作程序,制定稿件送審標準、各校次差錯標準等。編輯無意中的一些行為,如回復作者敷衍、語氣生硬,作者多次催要樣刊無果等都可能會影響作者的投稿熱情,降低作者對期刊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期刊社也會因此面臨優質稿源流失、新稿源開拓不暢的困境。只有大家都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才能給作者留下期刊社團結、積極向上的印象,有效避免邊保護邊破壞的現象發生。
在競爭激烈的期刊發展態勢下,期刊必須注重涵養作者資源生態:對已有優質作者資源要實施保護性開發,既要不斷尋找新的生長點,又要給其休養生息、補充能量的時間;對年輕的、有潛質的作者資源,要實施生長性開發,既要悉心培育、適度開發,又要給其慢慢學習、積累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整個作者資源輸入與輸出的動態平衡,才能為期刊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
[1]何曉林.時代呼喚生態出版[J].中國出版,2006,(2):42—43.
[2]夏守智.本科生發論文屢遭歧視,國內學術刊物應反思[EB/OL].紅網,http://hlj.rednet.cn/c/2012/05/12/2611524.htm
[3]張和仕.試論核心期刊作用的泛化——兼論學術論文質量評價[J].南方冶金學院學報,2003,(3):69—72.
[4][美]格羅斯.編輯人的世界[M].齊若蘭,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
[5]孟建安.略論編輯退稿的語言策略[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2,(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