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大學 王蔚泉
新制度經濟學中具備資源配置的多項衡量因素,其對區域科技的基本形態、特征可做具體的描述,還包括諸多有關區域科技以及資源配置的內容,不僅對區域經濟提供制度化的標準,而且對區域科技的資源配置提供一定的分析。因此,新制度經濟學與區域科技以及資源配置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約束的關系,同時,新制度經濟學的分配、指示作用不容被忽視。
區域科技[1]是在社會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情況下產生的特殊資源,資源中包含人類活動引發的經驗價值以及技術變動,科技資源產生的過程即是人們對社會認知的過程,進而通過區域科技推動我國社會的進步。
區域科技中一般分為四項表現內容,對其進行資源的配置,具備實際的效益,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堅實社會發展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推進科技的進步,提升科技創造的能力,對此進行以下分析:
(1)知識資源。區域科技中知識資源是科學信息的擴展,例如專利、文獻,主要通過研究的類別進行配置的分類和整理。
(2)財力資源。區域科技中的財力資源主要是指區域范圍內的政府根據相關的項目實行一定款項的調撥,例如撥款、集資,其主要的配置方法是根據財力針對項目的規模。
(3)物力資源。其主要是指支持科研過程的設備或機構,物力資源中產生的區域科技,大多依附于比較具備研究價值的場所,例如學校、實驗基地等等。
(4)人力資源。區域科技中的人力因素,即可成為人力資源,對其進行資源配置的依據是人為因素之間的差別或能力的差別。
因此,區域科技中的資源在進行配置時,不僅具備一定的獨立性,更是在獨立性的基礎上存在必然的聯系,共同促進區域科技的持續發展。
區域科技中資源配置的新制度經濟學[2],根據區域經濟的特性以及資源配置的要求,大致可分為四類,其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不僅主導區域科技的發展,更是對區域科技的價值進行全方位的肯定,對此,本文做以下分析。
在新制度經濟學的指導下,我國區域科技資源配置受國家因素影響較大,因為國家因素本身并不是具體存在的實物,導致資源配置很難以國家為依據,進行實質的劃分,所以必須通過經濟學中的特殊理論對其進行劃分。例如,區域科技可依據具體的情況,利用委托、代理形態,進行逐層資源配置,但是在配置過程中,由于多方在意識因素以及科技因素上的差異,導致新制度經濟學的約束呈現復雜的狀態,只有通過制度與國家理論相互作用,才可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度。為保障區域經濟的配置和分配,國家通過各種制度因素,對其進行監督、控制,例如產權服務、科技激勵等等。如果制度配置能力較低時,國家可通過市場對區域科技資源進行配置,保障區域科技在宏觀狀態下,提高有效性,通過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國家理論,提高區域科技資源配置的能力,保障資源在區域科技進步過程中發揮有利作用。
產權是新制度經濟學中比較核心的配置方式,我國區域科技的產權除了具備復雜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層次深、屬性多,促使區域科技的產權資源配置也呈現復雜的特性。因此,需通過新制度經濟學中的產權理論,提高區域科技的界限,通過產權理論實現新制度經濟學對區域經濟的資源配置,具體表現為:首先,在區域科技中,使用并不等同于支配,利用委托代理的形式,實現對區域經濟資源的管控,同時促進資源配置效益的實現,但是由于使用與支配權力的差別,導致區域科技中的部分權利使用履行的效益,促使部分區域經濟資源配置缺乏依據,或者缺乏代理的約束;其次,區域科技資源雖然有相關部門管理,但是仍然缺乏資源配置的針對性,如果區域科技在經過實際科研過程后,創造部分經濟價值,同時區域科技轉化成實質效益時,因其對應的是部門、廣泛的對象,導致資源配置缺乏固定的代理者;最后,區域科技產權有公眾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其并不是出于被控制的狀態,而是可被多個部門利用,導致產權混淆。
尋租理論[3]是近幾年新制度經濟學中比較流行的因素,尋租理論對區域科技的資源配置具備一定的推進作用,其可以由于某種目的的存在,最大程度地爭取產權,獲取國家的支持。根據尋租理論的差異,可將區域科技資源配置分為兩種:一種是公眾的;另一種是國際的。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即提高了稀有區域科技的使用度,一方面,提高其被社會利用的機率,另一方面,促使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兩者之間確實存在不同的出發點,例如:公眾配置在區域科技變動的過程中,即會產生相應的租金,尋租中體現政府因素;國際配置主要是對尋租過程中的區域經濟進行資源配置的分析,以此獲取相應的尋租。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尋租理論可以挖掘區域科技資源配置的效益,但是部分情況下導致科技資源的浪費,例如:科研人員出于利益的目的,想要獲取區域科技的處理權,利用各種非正常手段,對尋租的區域科技,并沒有實行有效的資源配置,而是將其變為獲取利益的途徑,降低了區域科技的價值,同時趨于管理部分利用科研人員的獲利思想,任意對資源配置進行處理,促使區域科技發生尋租。人們要想阻止尋租中不正常行為的發展,必須有效利用市場,通過制度約束市場,進而創造資源配置的優化環境,提升新制度經濟學對區域科技資源配置的處理能力。
意識形態源于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理論,同時對區域科技會產生一定的制度功能,在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可提高資源配置的服務性和良好的意識形態,可提高區域科技的創造能力,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但是意識形態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也存在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如下:第一,模糊了科技產權的概念??萍嫉陌l展,促使知識創造價值能力的提升,區域科技存在較多缺乏管理的產權,導致科技與產權之間出現矛盾,由此可說明,產權意識形態并未形成一定的約束力,沒有提高社會對產權的重視度。第二,意識形態降低了區域科技的地位,進而降低了對資源的配置??萍紝ι鐣M步的貢獻非常大,但是區域對科技的認識卻并沒有表現出一定的積極性,反而與國家的硬性規定產生差距。例如:部分區域科技被儲存、擱置,并未得到有效利用,或者區域中對科技資源研究投入的支持過少,甚至是制約了科技研究的進程。
新制度經濟學對資源配置存在兩方面[4]的影響,一方面是抑制區域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促進作用。因此,通過有效的手段,發揮新制度經濟學的推進思想,保障區域科技可創造巨大的社會效益。第一,可通過新制度經濟學制定可行的資源分配制度。我國可結合區域科技的實際情況,借鑒外國效果比較明顯的資源配置制度,提高我國資源的分配能力。第二,優化資源配置的結構。通過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因素,調控區域科技的資源配置,提升區域科技在國家中的重要性,促使其通過資源配置為我國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同時產生社會效益,明確科技在我國生產中的主導地位。
我國部分地區對科技資源的利用率比較低,同時科技資源的基礎不足,促使資源配置不能得到有效的表現,導致科技相對落后,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作用,提升了資源配置的基本作用力,增加了對科技的分配。因此,科技資源的重新分配,調動大量經濟的開發與發展,增加了科技運轉的效率,提升了資源配置結構的效率,刺激我國科技的迅速發展。
[1] 羅珊,安寧.“泛珠三角”區域科技資源配置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科研管理,2011(01).
[2] 楊傳喜,楊力行.新制度經濟學中科技資源的問題之辨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3] 李石柱,李冬梅,唐五湘.影響我國區域科技資源配置效率要素的定量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0(02).
[4] 葉儒霏,陳欣然,余新炳,袁凱瑜.影響我國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