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續100多年而經久不衰,主要歸功于它切合實際的理念,即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為宗旨;歸功于合作雙方共贏的機制。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由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桑得蘭德技術學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開始實施的“三明治”式的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1906年,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開始實施與英國基本相同的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并稱之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 1983 年世界合作教育協會(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在美國成立,總部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東北大學,協會成員來自40多個國家,我國也是該協會的成員之一,秘書處設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2000年協會理事會經討論決定,將合作教育改為 “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Work—integrated Learning),以進一步從名稱上凸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本特征。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作用: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緊密結合,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能夠在現場接受職業指導和經受職業訓練,了解到與自己今后職業相關的各種信息,擴大了眼界,開闊了知識面;學生通過實際工作考察自己已經擁有的能力和尚未具備的能力,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學生在與工人接觸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社會和人類的認識,體會到與同事建立合作關系的重要性,提高了責任心和自我判斷能力,變得更加成熟;能為許多由于經濟原因不能進入院校學習的貧窮學生提供經濟來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能有助于學生就業的選擇,使他們有優先被企業錄取的機會。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存在的主要問題:眾所周知,企業的價值取向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無論什么樣的企業在這一點上是完全相同的;而院校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培養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企業和院校各自的價值取向不同。客觀而論,兩者的價值取向有相同的部分,這部分正是他們合作的基礎,如企業非常愿意接受學生參加頂崗實習活動;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兩者的價值取向存在著不同的部分,如企業非常不愿意接受學生在頂崗實習活動中的崗位輪訓,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最為重要的,而這也恰恰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如要更上一層樓,取得更大發展所必須解決的最為核心的合作機制問題。價值取向不同的外顯就是企業的積極性不高,所謂不高是相對于院校而言,這不僅僅表現為中國的企業,也是一個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在客觀上也是有一定困難的,安排學生在企業工作有一定困難;安排學生在企業專業對口的工作更難,安排學生在企業專業對口、并取得相應報酬的工作則是難上加難。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機制研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里克·馬斯金教授就機制設計理論曾經講述過一個怎么分蛋糕的著名案例。母親想將一塊蛋糕平均分給兩個孩子,孩子也都希望能夠得到不少于一半的蛋糕,母親應該怎么分才能讓所有的人滿意。母親的機制設計是這樣的:讓孩子中的任何一個負責分蛋糕,而另外一個人則可以先挑選,最后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就是機制問題。從案例中可以得到重要的啟示:每一個參與者都有自己的目標,母親的目標是滿意,孩子們的目標是想要大一點的蛋糕,機制設計的整體目標要求與所有參與者個體的目標相一致。就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而言,我們假設國家就是母親,企業和職業院校就是兩個孩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成功取決于三個關鍵要素,政府頒布相關的扶持校企合作較好企業的政策,企業增強承擔社會的責任,職業院校提升主動服務企業的能力。
對“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的重新審視。2000年世界合作教育協會理事會討論決定,將合作教育協會改名為“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我們今天重新學習這個決定,深切感受其內涵的豐富,對當前正在進行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具有特別的指導意義。它既強調了教育要與工作相結合的既定原則,又給教育與工作相結合開辟了非常廣闊的發展情景。對于職業教育來說,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本質特點就是從工作任務到教學任務,專業教學任務源于企業工作的任務,專業教學任務又要高于企業的工作任務;我們的專業教學改革首先是要找到與專業相對應員工正在做的工作任務,然后就是將其轉化為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