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 賈旭
關于天津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建議
天津財經大學 賈旭
我國十分重視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杜金富在2011年指出“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防范金融風險、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客觀需要。”同時,我國在2012年12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征信業管理條例(草案)》,標志著醞釀十年的征信行業法規條文即將正式出臺,使我國征信業逐漸步入有法可依的軌道。天津是中國北方最大、最早的沿海開放城市,隨著天津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和市場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完善的信用制度,就顯得十分重要與迫切。
天津市 信用體系 要求
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這是由市場經濟內在的屬性所決定的。市場經濟以交換為特征,在市場交換過程中,交易雙方為達成交易,實現各自的利益,必須相互協作,承擔責任與義務,以確保交易契約的如期全部履行,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建立信用秩序,完善市場經濟。
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民營經濟主體已發展到40萬戶,民營企業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為53.6%和46.4%。可見,民營經濟對天津市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民營經濟尤其是其中的中小企業,由于其規模較小、品牌效應較弱,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很多的失信狀況,因而要求我們必須發展出普遍性的信用關系,建立起一整套先進的信用管理制度,塑造良好的信用形象,在市場中贏得自身的競爭優勢。
天津經濟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同時應該看到,圍繞天津周圍的許多其他城市,比如大連、青島、廊坊等均具備強勁的增長勢頭,使得天津的優勢并不十分明顯,而建立社會信用體系,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懲罰失信,鼓勵守信,可以增強天津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對外國企業的吸引力,形成更加有利于開放的統一市場和社會環境,為天津的發展再創優勢。
天津市早在2003年就提出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工作方案,在2003年市人民政府同意轉發的《天津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就從總體思路、涵蓋內容、要求和步驟提出了總體的方案。2009年公布的《天津市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辦法》明確指出了企業信用信息的收集范圍及其提供部門,信用信息的核實及使用要求、監督管理的相關要求。2011年市人民政府同意轉發的《天津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對天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目標任務、包含內容、運作機制以及兩個基礎數據庫(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的主要結構和信息傳輸方式,信用信息的歸集與管理進行了相關的說明。還有《天津市行政機關歸集和使用企業信用信息管理辦法》(2005年政府令第87號)、《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2009.12.25印發)、《天津市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辦法》(2009.12.25印發)、《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意見和兩個管理辦法的通知》(津政發〔2010〕15號)、《天津市行政機關歸集和使用企業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天津市個體工商戶、居民、農戶和中小企業信用管理暫行辦法》、《天津市借款企業外部信用評級和融資擔保機構信用評級試點工作方案》,這些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在一定程度上為天津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1994年8月,天津市成立了第一家資產評估機構,即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有資產經營公司,1997年10月成立了第一家投資擔保機構,即天津民華投資擔保有限公司,1998年9月成立了第一家信用管理機構,即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市信用中介服務機構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并壯大。截至目前,已經形成資信評估、信用管理、信用擔保和資產評估等四種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并存的局面。
(1)在2010年天津市南開區為加快建立以企業信用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成首家區級企業三級信用信息檔案,由該區自行研發的“南開區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正式啟用,這也是天津市首個企業信用網絡平臺。之后,天津市河西區也開通河西區企業信用網。
(2)2011年1月13日,由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天津市科委、天津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局與高新區管委會聯合開展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在濱海高新區啟動。2010年參加信用評級企業137家,累計達到了550家,所評企業融資總額達到35.4億元,多年來培養了一批信用等級高并受到各金融部門好評的優秀中小企業,也初步形成了一套適應中小企業發展的信用評級系統,為做好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實驗區建設奠定了基礎。
雖然天津的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天津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浙江省、上海市、湖南省等省市相比,仍存在“法律制度欠缺、兩個基礎數據庫尚未完整建立、信用產品較少、信用中介服務機構不規范”等問題。因而天津應向這些省市汲取先進經驗以更好地發展自己。
健全的法律法規是社會信用體系健康發展的前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秩序不是簡單的個人覺悟問題,而是法律制度問題。只有在健全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征信主體才能夠在一個透明的、可預見的環境下生存與發展。而天津在法律法規建設上仍存在兩種問題。
其一,雖然天津已經對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出臺了相關辦法,但是辦法和工作方案更傾向為一種指導思想,沒有具體操作的方法、步驟等。比如在2009年發布的《天津市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辦法》中關于基礎數據庫企業信用信息采集方面指出由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市環保局等部門分別提供數據庫所需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如何提交、提交時限、誰負責匯總信息、后期管理信用信息等方面均未做具體解釋與說明。
其二,是針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某一具體組成部分還沒有出臺任何方案、辦法與法規等。例如天津雖然已經有一些信用中介服務機構,但是對于信用中介機構的運行規則、管理與監管等方面仍然是空白。針對以上問題,本文認為天津仍然需要繼續實施的法律建設方面的內容有:(1)用以規范個人和企業信用資料等征信數據的采集、披露和使用程序(避免由于征信數據的部門壟斷,而導致不公開、不透明現象的發生,避免因缺乏管理而造成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同時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2)個人信用數據庫和企業信用數據庫的統一編碼和相關標準(尤其避免在不同省市地方之間由于度量口徑的不同導致信息使用范圍的局限);(3)關于咨詢機構、評估機構、擔保機構、風險投資基金等信用中介行業的管理法規;(4)嚴格規范征信機構和組織的行為,對不講信用行為的監督和懲治法規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2012年12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征信業管理條例(草案)》,這部由2003年起中國人民銀行牽頭推動、十幾個部委參與調研,借鑒國外征信立法經驗并在2009年與2011年兩次向社會公眾公開征求意見的法規終于完成。該草案對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個人或企業信用信息、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征信業務活動作了規范,尤其在個人征信信息方面,草案借鑒了國外嚴格保護個人信用信息的立法經驗。對個人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圍和使用范圍都作了限制;賦予個人參與征信業務活動的各項權利,對信息主體權利進行救濟。并且該草案在市場準入、信息采集及查詢范圍、不良信息提供、異議和投訴、保障信息的準確和安全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具體的規定。作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首部法律,其意義不言而喻。因此,天津市在針對自身特點制定信用法律法規的同時需要遵守《征信管理條例(草案)》的相關規定。
(1)天津市政府在2011年《天津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和2003年《天津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指出,兩個基礎數據庫的建設、管理和維護工作由新設立的天津市社會信用信息數據中心負責,聯席會議為天津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協調單位,其中市金融辦和人民銀行天津分行為聯席會議的牽頭單位。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由市工商局牽頭組織并由它負責建立企業信用信息系統操作平臺。這些內容都為天津市建設“兩個基礎數據庫”提供了一定的依據。然而兩個數據庫在具體推進時間上并不明確。因此,為了盡快促進天津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應制定嚴格的時間歷程表。筆者參照《天津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的內容提出以下建議:天津市自2013年開始,一年內完成全市企業信用數據庫的建設,再過一年完成個人信用數據庫的建設,并且兩個數據庫均可以分階段進行。在企業信用數據庫的建設方面,首先開始征集以工商局為主體掌握的信息,之后逐步擴展到財政局、國稅地稅局、海關、司法等部門,而后再把商檢、質檢、衛生等部門信息也加入到數據庫中。在個人信用數據庫建設上,則類似于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開始階段先征集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個人身份情況、銀行信用記錄,之后可以逐漸把個人保險保障情況、公共信息記錄(包括法院、檢察院等機構掌握的個人案件記錄、公共處罰記錄、納稅情況、水、電、煤氣、有線電視等費用交納情況)等內容。
(2)在《天津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中指出,我們應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進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因而在相關部門負責引導完成上面兩個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后,就要實現數據庫的市場化。因此筆者建議,由政府的相關部門(比如市金融辦)按照嚴格的市場準入原則,要求信用度較高、資質條件較好的集團公司參與競標,公開競購社會信用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系統進行運營,之后隨著天津征信數據庫的日漸完善與成熟,還可以繼續鼓勵更多有資質的企業加入到信用數據庫的經營。這種做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徹底消除信用信息部門壟斷,實行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同時使政府和市人民銀行分行由原來的推動者和建設者,轉變為社會信用體系的監督管理者,代表天津市具體負責對信用行業監督管理,維護信用市場良好的信用秩序。
市政府一方面應該繼續加大、加快建設完善信用中介機構,另一方面應為信用中介機構確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督管理。同時多開展信用宣傳活動,加強信用文化建設,即通過倡導信用觀念,形成社會風尚,使人們養成視誠實守信為美德的道德價值觀。
[1] 張亦春.中國社會信用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 葉陳毅.企業信用制度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 孫健,等.從國際經驗看我國個人信用市場的構建[J].經濟學動態,2003(6).
[4] 姚輝,周悅麗.企業征信體系的構建與法律規制[J].北京社會科學,2007(4).
[5] 林鈞躍.社會信用體系:中國高效建立征信系統的模式[J].征信,2011(2).
F830
A
1005-5800(2013)09(c)-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