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丁榮濤
云計算、物聯網、軟件外包、信息增值服務、電子商務……,各種軟件和信息服務的新業務、新業態正走進人們的生活,逐步編織一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智慧地球”。信息服務業與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的融合度高,對生產與消費的拉動作用大,是經濟發展的倍增器、發展方式的轉換器、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也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粘合劑。發展壯大信息服務業,需要大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從業人員,根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據,我國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量每年至少在40萬人。企業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具體分為技術類和服務類兩類,“技術型”服務人才能夠幫助客戶實施IT服務管理解決方案、實施系統等工作,“服務類”服務人才仍然需要很強的技術能力,但更強調的是客戶服務能力,能夠提供系統支持、應用維護等工作。
通過問卷調查得知,目前信息技術專業54%的學生沒有利用過網絡課堂獲取知識,大學生進行網絡學習的熱情不高。網絡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1)網絡課堂資源匱乏和教學模式單一;(2)學生缺乏職業意識與職業目標,主動學習的內驅力不足。在此背景下,如何真正合縱連橫全國信息技術專業現有相關優秀教學課程網絡平臺,立足于本行業和本區域,及時整合和更新教學內容,成為信息技術專業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的信息技術服務與管理都具有規模龐大、技術復雜、分布廣泛的特點。結構合理的信息資源管理人才隊伍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保證,這包括學歷層次、專業層次、管理層次等多方面的結構,不同能力層級的人才可以形成優勢互補的專業人才群體,并通過專業分工下的團隊來共同達成企業的信息化目標。企業對信息技術高技能人才能力培養需求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技術能力培養,包括基本工具的了解與運用、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與評價、信息技術學習與系統建設;二是管理能力培養,是信息時代如何建立對己有利的、高效穩定與有序的良性信息互動。因此,軟件開發、網絡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化人才正向口徑寬泛的多學科方向的應用人才發展,信息服務人員個人能力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崗位與應用范疇,具有綜合知識基礎、掌握先進技術的信息資源管理服務應用型人才是信息化人才培養需求的大趨勢。
互聯網平臺是開展和發展信息技術服務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信息技術服務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商務活動的能力”。對于不同需求類型的信息技術人才,因為素質能力的差異,高校應積極應對,采用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策略。針對不同的人才培養方向進行準確定位,分別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通過網絡化教學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術服務的原理和運作模式。為體現信息技術專業特色,滿足在校師生、企業與社會其他人員自主學習與創新創業需求、使教育回歸工程和實踐,解決了工程實踐資源欠缺、教學內容與需求脫節的現象,建設能有效服務企業信息技術、服務高技能人才人力資源培養的共享型、實用型高校信息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許多高等院校希望依托學校原有教育實訓基地,積極探索“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之路,由相關課程骨干教師和省內信息技術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圍繞信息技術專業資源庫建設,整合行業企業的社會資源和各高校的專業教學資源,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優化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同時,加強職業意識教育,讓學生盡早地發現自己的興趣、特長和理想,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科學有效的職業能力培養網絡教育環境,實現信息技術專業知識學習與職業規劃很好地結合,為學生就業或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研制并推廣共享型信息技術類教學資源庫是促進專業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各高等院校已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有些院校已將資源庫建設項目作為擴大院校教學改革建設成果輻射效應和教育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教學資源庫建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才能保證建設項目順利實施。
信息技術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嚴格遵循“學以致用”實踐教學課程模式,該模式推廣延伸至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平臺的設計將以職業活動為背景,以能力情境訓練為主線,以活動為中心,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體參與、職業活動的全面實踐,能力、態度的全方位展示和持續提高。
以崗位技能需求培養和員工潛力需求培養為落腳點,在原有專業方向的基礎上,參考專業發展方向和企業需求,向學生提供菜單式擇業課程資源。具體執行時,針對業界最新崗位需求和企業實際人力資源需求,結合學生自身學習情況和就業興趣個性化分配。
由于年齡、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思維方式等方面與成年人有較大的差異。要讓學生表現出求知的主動性、積極性,就必須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遇到學習問題及時與學生溝通解決。同時,為學生想象、思考、發現、創造提供最大的空間,讓學生敢想、敢做、敢說,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
用樹的方式表達學習資源管理模型中的學習資源各種元素關系,學習資源主體結構元素間是包含關系,根元素被定義為課程,按照教學內容構成知識樹。知識之間的關系具體有先修、并行關系,某些知識學習前必須有先修前提,某些知識之間是并行關系。若是先修關系,則只有掌握了先修知識點才可能開展其他順序知識點;若知識之間是并列關系,知識則可作為學習新起點,而不需要任何先修前提。圍繞知識點建設的專業課程資源,為了實現個性化的指導,以知識點作為最小的信息單元構建學習資源管理模型,按信息技術類學習者分類特征確定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者學習策略,細分專業學習資源。
調研學生網絡學習行為習慣,通過采集和量化影響學習者學習的元知識能力、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建立準確的學生網絡學習特征模型,實現分類評價。分類評價主要是分析和評估學習行為個性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學習者特征形成的目的是掌握每個學習者的學習基礎、認知水平和學習風格等。通過教學規則構建學習資源庫,依據領域本體所定義的嚴格語義內涵和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信息資源的映射關系。
以培養目標為依據,網絡教學情境設計和知識技能涵蓋范圍選擇力求實用、夠用,將課程領域共性化與就業崗位個性化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在特定專業方向上的優勢。在教學資源設計制作過程中,有必要通過模擬訓練讓學生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讓大學生了解就業過程中需要的相關技術和能力,體驗工作的艱辛與快樂。按職業生涯發展過程規劃設計教學資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入職準備階段。通過深入剖析行業背景,了解行業相關崗位工作內容;通過崗位分析,了解就業準備需要的相關技術和能力,激發學習興趣,能積極配合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2)初入職場階段。了解初入職場可能被分配的工作任務,在集中訓練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同時,兼顧和結合訓練學生與人合作、與人交流、信息處理、解決問題等多種職業核心能力。
(3)職場發展階段。針對各種現實問題模擬真實的職業活動,制定活動中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對職場發展規則進行深入剖析,設計多種方案供選擇。通過成功案例,調動學員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提升學生在職業生涯發展應該具備的學習能力、執行能力、分析能力、 管理能力和決策能力。
信息技術專業課程實踐性較強,仿真讓學習出現革命性變化,加速知識移轉與應用。為適應信息技術專業學生學習行為模式,仿真教學的形式主要是將情境體驗融入數字化職場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教學資源庫中的情境體驗是資源的特殊表現形式,體驗過程與學習過程同步,目的是使學生成為主體,處于主動實踐的地位,自主活動、自主學習、自主實踐和探究,真正實現寓教于樂、寓知于樂、寓學于樂。
企業對信息技術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如下共同特點:復合性、發散性、創新性和廣泛性。復合性是指信息技術專業人才不僅要懂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還要懂信息技術類創新理念和具體業務運作知識。發散性是指企業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是發散的,信息技術專業人才不僅掌握信息技術類運作技能,有時還須掌握傳統商務運作技能。創新性是指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必須具有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富有創新精神,在經營管理和業務過程中創造性地利用信息技術類理念、方法和技術。廣泛性是指信息技術類是一個很廣的知識領域,任何一個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對具體專業方向都應該有所選擇。
通過面向信息服務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庫構建,可以將多項人才培養(初級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和IT服務社會教育等)成本從社會轉換成學校內,有助于更合理地分配和使用社會資源,優化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成本,使信息技術人才培養能夠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使用,降低信息技術人才培養質量風險,實現信息技術服務人才規模化培養成為可能。
[1]周建.高校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02).
[2]杜紅文.面向中小企業高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數控高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