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榮 (吉林省榆樹市醫院,吉林 榆樹 130400)
急性心肌梗死(簡稱AMI)是指由于冠狀動脈出現急劇閉塞的情況,引起心肌供血突然下降,而相應心肌由于持久缺血和缺氧引發心肌壞死,是一種心血管內科危急重癥,在我國的高發病中居首位[1]。該病以前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來,由于受到工作壓力、上網時間長等因素的影響,心肌梗死發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所以,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提高該病的治愈率,必須及時給予相應的臨床治療及護理。本文主要總結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的86例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臨床觀察與護理取得的成就,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住我院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5例,女25例,年齡44~78歲,平均(57±3.2)歲。≥50歲者 42例,約占70%,<50歲者18例,約占30%。25例前間壁心肌梗死,12例下壁梗死,9例前壁梗死,4例廣泛前壁梗死,3例下壁+正后壁+右室梗死,2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血壓。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2]。
1.2 治療方法:患者入院之后,均給予一般治療、心電監護、吸氧、止痛及調脂治療,并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ACEI、溶栓治療等方法治療。在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的同時,及時給予相應的搶救及適當的護理。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與護理,60例患者的病情有了顯著改善,治愈54例,好轉4例,無效死亡2例,總有效率高達90.0%。
3.1 一般護理:患者如果已被確診為冠心病心肌梗死,應立即轉送至ICU病房,并對其行心電圖、生命體征監測,以利于及時發現室顫、室性早搏、房性心率失常等不良癥狀,一旦發現上述現象,應及時告知醫生,以進行相應的處理。
3.2 止痛:當患者出現疼痛癥狀時,可采取以下措施幫助止痛:①可讓患者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 mg,并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靜脈輸注,再增加硝酸甘油10~20 mg,按10 μg/min的速度行靜脈滴注,漸漸增加劑量;②給予患者肌內注射50~100 mg鹽酸哌替啶,以幫助其減輕疼痛,而且還能控制梗死范圍的進一步擴大;③多提供一些關于心肌梗死的醫學知識、心理治療知識等,并有針對性地指導患者讀報、聽音樂或與之聊天等,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3 心理護理:患者會出現較明顯的胸悶、胸痛及瀕死感,進而造成精神緊張、恐懼等不良現象,護理人員應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以利于患者樹立成功治療的信心。同時,還可根據患者各自的特點對其進行相應的健康指導,如向患者講明疾病的危害、治療過程及注意事項等,目的是為了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以利于病情的恢復。
3.4 吸氧: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期,應給予患者氧氣吸入,并結合患者的血氣分析結果對流量進行調節,以及時改善其心肌缺氧狀態。
3.5 保持排便通暢:患者一旦出現便秘,護理人員要及時給予緩瀉劑,并向其講明不可用力排便,以免給心臟增加負擔,導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保持排便通暢與心肌梗死的預后有著很大關系。此外,如果患者有出現排尿困難及尿潴留等現象,要做好詳細記錄。
3.6 飲食護理:由于高脂飲食和飽餐會容易引發血栓形成,進而擴大心肌梗死的面積,因此,應該給予其一些低脂、低膽固醇及高維生素的半流質飲食,禁止喝咖啡或濃茶,不應快速進食或過飽,因為過飽會增加心臟的負擔,使病情惡化。患者如果病情過重,應在發病后的24 h內禁食。
3.7 保證正常的休息: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正常作息,保證充足的休息。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臟負荷及心肌耗氧量,并能有效避免心肌梗死猝死事件的發生。同時,還要充分理解患者,支持患者,并與其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讓其家屬多陪伴在患者旁邊,患者即能感受到溫暖。
通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觀察,主要得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結論:在急性期的12~24 h內,患者應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且不可翻身;如果患者沒有出現并發癥,在24 h內應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輕微的活動;至第3天時,則可指導患者在床邊或室內進行適量的活動;入院2~4周后,是患者病情進入恢復期的關鍵時刻,此時要注意不讓患者精神過度緊張或開展劇烈運動,以免再次出現梗死。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認真做好護理工作,以幫助患者身體的早日康復。
[1]王桂梅,劉桂枝,郭金穎.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1):191.
[2]麻作華,郝文慧,孫春榮.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觀察和護理[J].中外醫療,2010,29(2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