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騰,徐國浩,朱亮亮,王桂華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中心醫院骨科,江蘇 南京 211800)
踝關節骨折是最常見的關節內骨折,約占人體骨折總數的3.92%[1]。因為涉及到踝關節軟骨面的破損,導致骨折修復比較困難,而伴有下脛腓聯合分離和三角韌帶損傷的骨折,涉及生物力學的明顯改變,所以治療更為困難。其骨折復位的標準一般為:踝穴的正常解剖必須給予恢復;負重面必須調整到與小腿縱軸線垂直;關節面盡可能光滑[2]。否則將會導致踝關節嚴重的功能障礙。本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伴有下脛腓聯合分離和三角韌帶損傷的踝關節骨折112例,進行術后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112例,男74例,女38例,年齡18~72歲,從受傷到手術的時間為6 h~16 d,平均6 d。根據Lauge-Hanse分類[3],旋前~外旋型51例,旋后~外旋型31例,旋前~外展型22例,旋后~內收型8例。
1.2 術前處理:患肢傷后8 h內未見明顯腫脹的給予急診手術治療。超過8 h有明顯水腫的,將患肢置于Braun架,并予U型石膏托固定,積極消腫治療,注意趾端血液循環及感覺,大約5~14 d后,患肢無張力性水泡,腫脹明顯消退,再給予手術治療。臨床對關節的損傷程度有高度懷疑的患者,術前必須行三維CT檢查,以進一步觀察關節面破壞情況。
1.3 手術方法:內踝骨折常規予加壓螺釘內固定,部分患者亦可給予克氏針張力帶固定。只要在術前高度懷疑有三角韌帶損傷,術中必須給予探查。對存在脛腓前韌帶損傷,先固定外踝后,再修補韌帶。根據病情,短時間螺釘內固定下脛腓聯合。如有后踝骨折,對于涉及關節面1/4以上,可從踝關節前方予加壓螺釘內固定。
1.4 術后治療:手術結束患肢即予U型石膏托外固定,并放置于Braun架上。麻醉消失后即可進行肌肉等張舒縮,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3 d內,可使用下肢氣壓泵治療,預防傷肢腫脹和淤血。3 d以后,在不捆綁患肢并保證踝關節基本無痛的情況下,使用下肢CPM機進行踝關節的被動活動,逐步使其達到正常的生理活動度。對于伴有三角韌帶損傷的患者,踝關節應在輕度內翻的體位上鍛煉。術后第7天,開始進行紅外線照射,保持燈距28 cm,時間20 min,3次/d,10 d/療程。術后第10天,在病床上開始主動進行踝關節康復訓練。術后14 d以上,開始非負重站立訓練。21 d以后,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藥進行踝關節熏蒸,并保持溫度在37℃左右,時間20 min以上,3次/d,同時由治療師進行踝關節的手法松解及活動度的康復訓練。術后6~8周,給予X線攝片復查,如顯示骨折線模糊,即可開始練習負重行走。為防止固定下脛腓聯合的螺釘因發生金屬疲勞而折斷,在負重行走活動前必須取出螺釘。
本觀察結果顯示,對患者隨訪時間為1~5年,骨折愈合時間為13~18周,根據Baird-Jackson系統[4]進行療效評定。內容含:疼痛、關節的穩定性、行走及跑步能力、關節活動的范圍、X線的測量等。評分為優60例,良36例,可12例,差4例。優良率85.7%。
踝關節為人體負重最大的屈戊關節,局部軟組織少,運動時支撐著相當于體重的6~8倍的重量,維持踝關節穩定的有三個系統:內側系統(內踝、三角韌帶、距骨內側關節面)、外側系統(外踝、腓側副韌帶、距骨外側關節面)、脛腓聯合系統(前后下脛腓韌帶、骨間膜、骨間韌帶)。至少兩個以上系統損傷,才導致關節不穩,治療時一定要兼顧關節面的完整性與關節運動的穩定性。如果三角韌帶損傷修復不佳或未予修復,當下脛腓聯合背伸位時,將引起距骨外移,而每外移1 mm,將減少20%~40%的脛距關節的有效負重面積,如果外移達到5 mm,則可減少80%的有效負重面積,同時因為單位面積上應力的增加,必將導致踝關節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3.1 外踝以及下脛腓聯合損傷的治療:在維持踝關節的穩定性中,外踝的解剖復位有重要作用。由于腓骨縱軸與外踝縱軸之間存在15°的外翻角,因此外踝內固定后,仍應保持10°~15°的外翻角,同時要嚴格保持外踝的長度[5]。我院多使用外踝鎖定鋼板或解剖型鋼板內固定,下脛腓聯合分離予螺釘短期固定[6],以防發生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而且必須在允許負重前,取出固定下脛腓聯合的螺釘。一般而言下脛腓聯合分離,必定會增加踝穴的寬度,導致距骨在踝穴內的活動度增加,造成踝關節不穩定[7]。在臨床工作中證實,下脛腓聯合經過三皮質固定,腓骨對于脛骨的位移和旋轉不會受到限制,踝穴對距骨運動的順應性調節也不會受到影響。在術中一般使用3.5~4.5 mm皮質骨螺釘一枚,為使踝穴始終處于最寬狀態,踝關節至少須保持背伸90°位,距離脛骨下關節面2.0~3.0 cm處并與下關節面保持平行,由后外向前內25°~30°,穿腓骨內外皮質及脛骨外側皮質固定。螺釘的松緊適宜十分重要,不僅不能造成踝穴過窄,而且必須既能阻止腓骨外移,也能防止距骨外移,還要保證下脛腓關節的微移活動。
3.2 后踝骨折的治療:骨折塊的大小及脫位的程度決定了后踝是否需要切開復位。如骨塊累及大于25%的關節面,必然會產生脛骨下關節負重面的不平整,由于會產生距骨對脛骨后唇的直接撞擊,因此必須解剖復位及內固定。如關節面的累及小于25%,由于脛骨前部關節面較大,可以提供穩定的關節負重面,不會因為關節面的不平整而導致創傷性關節炎。Haraguchi等根據骨折線的方向將后踝骨折分為三型,一型和二型須切開復位內固定,但兩者入路不同[8]。本組112例患者,根據Lauge-Hanse分類的旋前~外旋型、旋前~外展型,及HaraguchiⅠ型的旋后~外旋型,共73例患者,手術均按外踝-后踝-內踝的順序完成??紤]到固定外踝的鋼板螺釘影響后踝的顯露,共有39例HaraguchiⅡ型旋后-外旋型、旋后-內收型患者,手術是按照后踝-內踝-外踝的順序完成。趙虬等認為,根據Lauge-Hanse分類,旋前-外旋型、旋后-外旋型的三踝骨折,復位固定順序是后踝-內踝-外踝-下脛腓聯合[9]。張武等認為,良好的復位,取決于對骨折的良好暴露及術者對踝部解剖及運動方式的理解,與復位順序沒有必然聯系[10]。筆者認為后踝切開復位內固定時,須將患足保持于背屈位向前方牽引,背屈角度應該與健側相同,以利于糾正距骨的半脫位及骨折復位。
3.3 內踝骨折和三角韌帶損傷的治療:內踝骨折的治療沒有爭議,而維持踝關節穩定的主要結構之一是內側結構,尤其是三角韌帶的作用,可防止距骨外移[11]。由于三角韌帶解剖位置和結構決定其很難顯露和修補,故臨床一般不主張給予常規處理。但有大量臨床資料證實,三角韌帶末端的撕脫部可能會嵌在內踝和距骨間,有時脛神經、脛后血管、肌腱亦可能嵌入三角韌帶撕裂部位,影響其愈合。本組只要術前懷疑三角韌帶損傷,術中均予常規探查,結果發現約30%的患者合并三角韌帶深層損傷,均予修復,從而防止距骨外旋導致的內側結構再損傷,也避免三角韌帶未經修復導致的愈合不良、韌帶松弛及功能不佳。
3.4 踝關節骨折術后易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早期為關節腫脹和疼痛,后期為關節活動受限。如能保證堅強內固定,則可以在避免負重的前提下,早期活動患踝[12]。本組112例患者,均在早期給予綜合治療,首先主動收縮患肢肌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患肢腫脹,使微循環向利于關節軟骨修復的方向發展。充分利用紅外線烤燈的物理治療作用,緩解肌肉痙攣,促進傷處滲出吸收。對炎性反應、疼痛、水腫以及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的改善均有著較好的療效。中藥熏蒸可軟化疤痕,預防粘連,避免關節僵硬。下肢CPM的使用以及由治療師進行踝關節的手法松解、牽引及活動度的康復訓練,不僅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而且可以防止因踝、膝持續制動,導致關節粘連、僵硬,還可使患肢關節面得以塑形愈合,恢復光滑,提高治愈率。
綜上所述,對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和三角韌帶損傷,除采用內、外踝鋼板螺釘內固定外,還須修復下脛腓聯合和三角韌帶,才能盡可能的恢復踝關節的生物力學環境及其穩定性,同時還須注重早期的踝關節康復治療。如果下脛腓聯合或三角韌帶損傷不修復,大面積的疤痕愈合后,必將導致韌帶愈合不良、松弛及功能不佳,同時康復訓練未能在早期及時介入,最終將會形成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1]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717.
[2]盧世壁.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第10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617-2618.
[3]Lauge- Hansen N.Fractures of the ankle.Combined experimental surgical and experimental roentgenologic investigations[J].Arch Surg,1950,60(5):957.
[4]Baird RA,Jackson ST.Fracture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fibula with associated disruption of the deltoid ligament treatment without repair of the deltoid ligament[J].J Bone Joint Surg(Am),1987,69(9):1346.
[5]孫友良,任躍勝,楊景東,等.58例三踝骨折手術治療體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4):299.
[6]鄧志斌,李文銳,劉 強.下脛腓關節分離的治療體會[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3,8(10):708.
[7]占鯉生,林海濱,吳獻偉.踝部骨折的手術療效[J].臨床骨科雜志,2005,8(2):133.
[8]Haraguchi N,Haruyama H,Toga H,et al.Pathoanatomy of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 of the ankel[J].J Bone Joint Surg(Am),2006,88(5):1085.
[9]趙 虬,王 沛,馬信龍.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4,24(1):3.
[10]張 武,趙 烽,張仲子,等.三踝骨折的手術治療[J].吉林醫學,2009,30(7):595.
[11]何永清,顧宣歆,凌 巍,等.踝關節旋前-外旋型骨折的手術治療[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8,23(7):606.
[12]榮國威編譯.骨科內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