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貞慧(廣豐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廣豐 334600)
5 2例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急救及護理觀察
楊貞慧(廣豐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廣豐 334600)
目的:對52例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急救及護理觀察。方法:選擇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患者52例,從術前急救措施和術后的護理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52例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恢復較快,都治愈出院。結論:對宮外孕并失血性患者給予積極的急救和精心的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
宮外孕;失血性休克;急救;護理
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指的是孕卵在子宮體腔外著床發育并破裂出血造成的一種早期綜合征,輸卵管是宮外孕最常見的發病部位,占所有病例的95%[1]。對于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急救及護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筆者長期致力于研究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及護理方法,并取得顯著成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4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治的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患者52例,年齡21~40歲,平均(30±5.23)歲。其中初產婦28例,經產婦24例。52例患者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低血壓、腹痛、頭暈和休克癥狀。
1.2 急救措施及護理方法
1.2.1 術前應該采取的急救措施:①應該給患者測血型、血常規以及凝血功能,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和體溫是否正常。讓患者采取平臥位,上下肢抬高20°~30°,移去枕頭。注意保暖并且給予吸氧,改造因為低灌注而造成的組織性缺氧。②在10~15 min內快速建立2條靜脈通道,防止休克。靜脈穿刺時多數情況下選擇較粗血管,一般選肘正中靜脈,因為上肢靜脈靠近心臟穿刺率比較高,能給患者爭取時間。穿刺成功之后必須要進行補血和抗休克治療。擴容治療的同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呼吸、脈搏及尿量的變化,避免肺水腫和心力衰竭,為制定搶救和治療方案提供依據。③當患者被確診為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要及時的準備術前工作,做交叉合血實驗和普魯卡因皮試,并且做好記錄,給予備血、備皮和留置導尿管儲備,通知手術室做好各項準備,接診手術。另外,患者可能會感到不安,出現恐懼心理,這時醫護人員要積極疏導,讓患者對治療有信心。
1.2.2 術后護理方法:體位:手術之后6 h讓患者保持平臥姿勢,不能夠枕枕頭,頭要偏向一側,以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心理監護:術后2 h檢測一次患者的血壓、脈搏、體溫的變化,直到它們的征像平穩;保持導尿管通暢:患者的尿色和尿量非常重要,一旦發現尿少或是血尿,要及時的通知相關上級醫生來采取相應措施:切口觀察:對手術切口仔細觀察以防切口感染,定期給傷口更換敷料;活動:術后每2小時幫患者翻身,防止手術過后腸粘連;飲食:手術過后6 h之內不可以進食,6 h以后也只能以流食為主,患者排氣過后可以進半流質,主要以高維生素和高蛋白為主。
1.3 臨床表現:宮外孕的臨床表現有:停經、腹痛、陰道出血、暈厥與休克,輸卵管妊娠完全或不完全流產10例,輸卵管妊娠破裂23例,陳舊性宮外孕繼發性失血10例,其他9例。
2.1 患者的臨床表現:輸卵管妊娠完全或不完全流產10例,輸卵管妊娠破裂23例,陳舊性宮外孕繼發性失血10例,其他9例。2.2 患者的臨床療效:52例宮外孕并失血性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療效顯著,痊愈率為100%。
正常的情況下,卵子應該是在輸卵管里進行受精,然后通過輸卵管遷移到子宮腔內安家落戶,最后發育成胎兒。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如輸卵管粘連、慢性輸卵管炎、生殖道感染、避孕方式不當等原因,使受精卵遷移過程無法到達子宮,在別的地方安家,從而形成宮外孕。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病情比較急,變化快,如果不及時的搶救很可能危及生命。
對于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護理人員必須要具備熟練的操作及強烈的意識來進行搶救。快速使靜脈通道暢通,及時的補充血容量是搶救休克最關鍵的措施。輸血輸液要及時、迅速及準確,保證輸液順利,快速給患者補充血容量。在搶救的過程,護士應該有預見性,醫師到來前積極采取有效護理措施,給患者爭取搶救時機。
手術之后要密切的檢測患者病情的變化,認真做好護理工作,它是患者康復最重要的保障。同時,認真疏導家屬和患者的緊張、不安心理,幫他們減輕思想負擔,有效促進患者的身心康復。
本次研究表明,及時的搶救和有效的護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加快傷口愈合,減少手術并發癥發生,52例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經搶救治療后全都轉危為安、痊愈出院。因此及時的搶救和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給患者爭取到最佳治療時機,有利于患者盡早康復,對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意義深遠。
綜上所述,失血性休克是宮外孕最重要的并發癥,如果搶救的不及時、護理不恰當,很有可能會危及生命。通過對52例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與護理可看出,選擇合適體位、對患者及時搶救,加強患者手術前后的護理,密切患者病情變化是患者治愈的關鍵。
[1]李偉珍.宮外孕并失血性休克30例的急救與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0,10(5):92.
2013-07-16 編校:蘇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