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錦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鳴凰衛生院,江蘇 常州 213164)
鎖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5.98%,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1]。常見治療方法有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克氏針固定治療,夾板固定治療、記憶合金接骨板治療等,但是部分治療方法治療后骨折復位效果差、活動功能受限,需要再次復位治療,因此選擇科學合理的治療手段十分重要。2010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38例鎖骨骨折患者均采取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方法,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1月38例鎖骨骨折患者,男30例,女8例,年齡22~48歲,平均(35.5±2.8)歲。鎖骨閉合骨折9例,粉碎性骨折10例,斜形骨折10例,螺旋形骨折9例,均屬于新鮮骨折。車禍致傷31例,墜落致傷4例,打砸致傷2例,其他致傷1例。所有患者均在骨折后5 d內到院進行醫治。
1.2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相關各項檢查,確定病情,明確診斷結果。患者行頸叢麻醉或插管麻醉,麻醉效果明顯后開始進行手術。患側肩背部加墊,以骨折為中心,沿鎖骨縱軸下緣部位操作取橫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斷端,復位骨折并維持復合位置,斷端兩側分別取4孔或6孔重建鋼板,形成后置于鎖骨前下緣位置,盡量讓骨面貼緊鋼板,擰入螺釘固定鋼板[2]。對于粉碎性骨折患者則用螺釘固定較大骨塊,或在骨塊上進行鉆孔后用鋼絲將骨塊于骨膜整體復合后縫合固定。術后患者患側吊帶懸吊3周,術后1周開始鍛煉肘關節及前臂功能恢復,3周后行肩關節功能恢復鍛煉,患者術后8~12周復查X線片,根據線片顯示查看骨折復位情況及愈合情況。
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時間6月,隨訪過程中發現患者骨折愈合主要時間段在術后6~10周,平均愈合時間為8周左右,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切口感染,功能恢復障礙等并發癥情況,預后良好。
鎖骨骨折在臨床骨折中較為常見,根據Allman分型可以分為近段、中段與遠段骨折三種類型,其骨折好發于中段1/3段,占所有鎖骨骨折發生率的75%~80%[3]。對于鎖骨骨折的治療有傳統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傳統保守治療為復位手法治療,不需要在骨折部位開口即能處理好,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各門診部門均能操作等優點,但是復位吻合度是一個極大問題,部分骨折復位不到位,骨折愈合后會出現骨折錯位愈合,嚴重影響功能恢復及外觀形象。因此,傳統保守復位手法治療只能局限于骨折情況良好,不復雜、不嚴重類型的骨折。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高能量、高速損傷骨折類型逐漸出現,如粉碎性骨折、移位骨折等越來越多,傳統復位治療手法遠遠不能滿足治療的需要。因此手術治療鎖骨骨折被人們逐漸進行深入研究并應用。
重建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方法最先是開始應用于髖臼與骨盆骨折之間的一種治療手法,其主要是通過鋼板與螺釘的共同作用下固定骨折斷端,防止骨折位移產生,為骨折的再次生長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學環境。相同于重建鋼板內固定手術,克氏針手術治療骨折也有較好效果,但是骨折固定效果與愈合效果稍微差于鋼板內固定,因此,目前對鎖骨骨折患者采取重建鋼板內固定治療方法。重建鋼板內固定手術方法有以下幾個應用優點:①鋼板與骨質彈性模量基本相同,組織之間不會產生較大抵抗性,能較好相融。②鋼板可以根據骨折斷端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并進行上下、左右移動塑性,能夠最大限度使鋼板與骨面貼緊接觸,固定效果十分穩定。③鋼板固定效果可以根據螺釘數量進行相應增加,具有較大選擇性,能充分為骨折愈合營造生物力學環境。④鋼板固定后能夠防止運動過程中骨折端的旋轉,支撐軸向應力等,并能夠通過軸向動力加壓,促進愈合效果,特別是對于粉碎性骨折有很好的組織組織性與框架性。⑤鋼板固定能在術后1周左右開始功能恢復鍛煉,能有效防止肌肉無力、肌肉萎縮、肩關節功能障礙等不良并發癥出現。但是鋼板內固定治療也有一些缺點:①鋼板材料基本都是鈦合金材料,造價較為昂貴。②鋼板需要一定時間后二次取出。③手術過程中需要操作開口較大,骨膜剝離較多,在置入鋼板后會影響到周圍組織血運情況。④患者在后期鍛煉過程中容易出現應力遮擋,導致鋼板下端出現骨質疏松、骨折端骨質萎縮,對骨折愈合后預后造成一定的影響。⑤鎖骨骨折后有可能會離鎖骨下血管神經及肺尖較近,在造孔的過程中需要十分注意,不能損傷神經及肺尖。
綜上所述,鋼板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具有固定牢靠、有效防止鍛煉過程中出現的骨轉移及應力問題,有助于患者盡早建立功能活動,對預后有積極的影響。雖然有一定的缺陷,但只要在手術的操作過程中仔細注意這些問題,盡量避免,就一定能夠揚長避短。
[1] 龐志敏,侯浩瀚.鎖骨骨折鉤鋼板內固定穩定性觀察及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9):38.
[2] 黃協贊,陳基才.重建鋼板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2):323.
[3] 譚 力,接 健,陳福揚,等.鎖骨骨折術后鋼板內固定失敗原因分析與對策[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