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燕(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3)
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g,FTS)的理念,是指在手術前、術中及術后應用各種已證實有效的方法,以減少手術的應激及并發癥,加速患者術后的康復。2012年1月~2013年3月對478例甲狀腺手術患者運用快速康復理念,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478例,男118例,女360例,年齡15~75歲,平均(30.2±8.0)歲。實施傳統甲狀腺手術286例,腔鏡甲狀腺手術192例。病理診斷結節性甲狀腺腫305例,甲狀腺腺瘤53例,原發性甲狀腺機能亢進癥25例,甲狀腺癌85例,甲狀腺炎10例。
1.2 方法:實施快速康復甲狀腺外科的基本內容:①術前檢查與評估時間≤2 d;②抗生素的規范應用;③微創技術的應用;④縮短引流時間,避免留置導尿;⑤嚴格控制手術并發癥,及時處理;⑥平均住院時間≤5 d。
478例手術均獲成功,術前1~2 d,腔鏡手術未有中轉。術后發生出血頸部腫脹1例,聲音嘶啞2例,飲水嗆咳1例,手足麻木或抽搐9例,經對癥處理后均痊愈。478例患者平均住院時間4.6 d。
3.1 術前檢查與評估時間≤2 d
3.1.1 預約住院:提前告知患者戒煙酒,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咳嗽。了解患者基礎疾病,對于合并甲狀腺機能亢進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各種感染情況的患者,先至門診或者內科病房控制。女性患者排除月經期。患者口服抗凝藥物要暫停1周,方能安排入院手術。
3.1.2 術前體位訓練:入院第1天下午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體位訓練,頸部放松運動(前后左右旋轉)和頸部過伸體位。術前體位訓練可增加頭頸部過度后仰的耐受力,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有效地降低患者術后不適癥狀[1]。
3.1.3 術前呼吸道的準備: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對老年或有肺部基礎疾病者,給予術前常規霧化吸入,減少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2]。
3.2 抗生素的規范應用:術前30分鐘預防性使用抗生素1次或不使用抗生素。病區護士準備藥物,與手術室人員交接,術前30分鐘由巡回護士靜脈輸注。
3.3 手術方式的選擇和配合:對于腔鏡甲狀腺手術和常規甲狀腺手術,彭雪梅等認為腔鏡甲狀腺手術對機體的刺激較開放甲狀腺手術小,有利于術后康復[3]。但是腔鏡甲狀腺手術質量一方面與施術者經驗和技巧有關,另一方面,手術指證及入路的選擇均對手術時間有影響。本組病例選擇實施傳統甲狀腺手術286例,腔鏡甲狀腺手術192例,由患者自主選擇和根據施術者熟練掌握手術技巧決定手術方式。
3.4 并發癥的護理
3.4.1 呼吸困難與窒息:常發生于術后48 h內。術后給予心電監護、低流量吸氧。觀察頸部有無腫脹。常規給予霧化吸入,2次/d,鼓勵患者深呼吸,指導有效咳嗽。本組患者發生1例出血所致頸部腫脹,為腔鏡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患者。立即于調整硅膠引流管、局部穿刺抽吸后給予局部壓迫,使用止血藥等,患者止血成功。
3.4.2 甲狀腺機能亢進癥危象:可能因手術創傷時甲狀腺激素過量釋放誘發。術前監測基礎代謝率,服用碘劑者要按時按量,術后密切觀察體溫與脈搏。控制體溫38℃以下,對于脈搏快者要提高警惕,及時應用氫化可的松拮抗應激反應。本組患者未有發生甲狀腺機能亢進癥危象。
3.4.3 喉返、喉上神經損傷:本組有2例聲音嘶啞,1例飲水嗆咳患者。早期聲音嘶啞,可能與插管或局部水腫有關。持續聲音嘶啞,2周后可使用毛巾熱濕敷局部或理療。
3.4.4 甲狀旁腺損傷:術后要觀察詢問患者面部、口唇、四肢感覺,及時檢測血鈣。本組有9例患者出現手足麻木癥狀,給予鈣片口服,必要時10%葡萄糖酸鈣靜推,癥狀好轉。同時指導患者適當限制含磷較高的食物,如肉類、乳類和蛋類。鼓勵患者進食高鈣低磷食物。如綠葉蔬菜、豆制品和海產類食品。
3.5 控制住院時間:制定康復流程,完善出院指導,術后48~72 h評估患者情況準予出院。本科室制定了甲狀腺術后康復流程及出院指導,圖文并茂成冊,患者人手1份,鼓勵主動參與快速康復,護理人員詳細指導患者術后飲食、活動、傷口護理及并發癥的表現及處理。
臨床快速康復的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患者以更小的創傷和更少的并發癥達到更快的恢復,對醫院而言,其結果是加速了病床的周轉,縮短了平均住院時間,滿足了不斷增長的就醫需要,而對患者而言,是獲得了更快的生理與心理恢復,節省了不必要的醫療費用。快速康復甲狀腺外科需要護理人員緊跟發展思路,掌握甲狀腺外科的前沿知識,從而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
[1] 丁 飚,馬 俊,杜彩萍.術前體位訓練對降低腔鏡甲狀腺術后不適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9,23(11):2955.
[2] 柯傳烽,雷 建,黃炯強,等.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老年甲狀腺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54.
[3] 彭雪梅,李雅蘭,王存川,等.不同甲狀腺手術方式下圍手術期細胞因子及應激指標的改變[J].實用醫學雜志,2006,22(18):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