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健平,王興才,陳裕華 (福建省福安市中醫院眼科,福建 福安 355000)
2010年1 月~2010年12月,筆者對268例(296眼)白內障患者實行小切口無縫線手動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術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白內障患者268例(296眼)。其中男157例(182眼),女111例(104眼),年齡32~96歲,平均62歲,其中年齡相關性白內障248眼,并發性白內障46眼,先天性白內障4眼。術前視力光感-0.2。
1.2 手術方法:術前1小時愛爾凱因滴眼行表面麻醉,每15分鐘1次,共3~4次。復方托吡卡胺滴眼充分散瞳。做以上穹窿為基底的結膜瓣,在12點角鞏膜上方1.5 mm處做一橫型角鞏膜隧道切口厚約二分之一鞏膜厚度,外口長5.5 mm,隧道刀剖切進入透明角膜內1.5 mm,隧道長3 mm,進入前房后,擴大內切口至7 mm。2點及10點周邊角膜做輔助切口,前房注入黏彈劑,用撕囊鑷行連續環行撕囊,直徑達6 mm,囊下充分水分離,松動晶狀體核,以自制晶狀體鉤從側切口進入到前囊下晶狀體核赤道部鉤起晶狀體核,另一手持定位鉤輔助將晶狀體核旋入前房,注入適量黏彈劑于晶狀體前后表面,邊注射邊旋轉晶狀體核,使其充分進入前房,用晶狀體圈匙伸入核下方,將晶體核托起,以適當的力量向外牽拉,在牽拉的過程中借隧道口的張力將晶體核咬切約三分之一并娩出。余下的晶狀體核上部嵌在隧道口上,這時以黏彈劑注射針頭輕緩地將晶狀體推入前房,邊推邊注入黏彈劑,并旋轉使其縱軸與切口垂直。再以晶狀體圈匙把余下晶體核全部娩出。采用灌注抽吸分離技術抽吸干凈殘留皮質,植入人工晶體于囊袋中。檢查切口水密狀況,無需縫合,術畢涂典必殊眼膏,眼墊包眼術畢。
2.1 術后視力:術后第1天視力≥0.5者238眼(80.4%),0.4~0.1者56眼(18.8%),0.1者2眼(0.67%)。術后1周視力≥±0.52者246(82.5%),0.4~0.1者50眼(16.7%),0.1者2眼(0.67%)。影響視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包括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神經萎縮,角膜散光。
2.2 并發癥:①術中后囊膜破裂4例(1.34%),經過處理后順利植入后房型人工晶體;②前房滲出3例(1.0%)經適當抗炎處理3~4 d后消失;③角膜水腫5例(1.67%)1周內消失;④短暫性高眼壓25~36 mm Hg(1 mm Hg=0.1333 kPa),經對癥處理后均恢復正常,所有病例未見其他嚴重并發癥。
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雖然療效顯著,但要求有最先進的機器和設備,需要醫生具備較高的操作技能,而且費用比較昂貴,普及開展存有一定難度。而小切口無縫線手動白內障摘除手術,不需要昂貴的機器,是一種改良型的手術方式[1]。它操作步驟簡單,直觀;從而使手術安全,快速,價廉而且相對易于學習及掌握。術后視力恢復快,效果良好,術后并發癥少,可與超聲乳化術媲美,特別適用于廣大基層醫院和暫時無超乳條件的單位。而設備條件優良醫院的醫生通過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熟練應用無疑能夠明顯縮短超聲乳化學習曲線[2]。通過臨床實踐筆者有如下體會:①采用表面麻醉可放寬手術適應證一定程度減少術后并發癥。②角鞏膜梯形隧道切口,外口長5.5 mm,外口中央距角膜緣1.5 mm,內口達透明角膜1.5 mm,內口長約7 mm。這樣手術操作方便,密閉性好,散光程度輕,視力恢復快。③術中在撕囊,娩核,人工晶體植入過程中應足量使用黏彈劑,以更好保持前房深度,保護角膜內皮及后囊膜。④娩核;利用隧道口的張力,分二至三次完全娩核,省略了在前房內碎核的動作,使手術過程更簡約,術中術后并發癥更少。
[1] 洪 艷,蔣 晶.中切口無縫線手動白內障摘除術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8):2212.
[2] 潘培友,丁昌學,張士紅.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0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