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旻,李容杭 (吉林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吉林 長春 130021)
膀胱腫瘤是我國泌尿外科常見腫瘤之一,90%以上為移行細胞癌[1],具有易于復發的特點。據美國癌癥學會報道,膀胱癌居男性癌癥發病率中第四位,女性癌癥發病率的第七位,且大部分為移行細胞癌。因此,對膀胱腫瘤患者來說為其選擇效果好、損傷小、可反復使用且并發癥少的方法尤為重要。選擇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28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28者中男20例,女8例;年齡38~76歲,平均61歲。患者均因無痛性肉眼血尿來院就診,經B超、CT、膀胱鏡檢查確診為淺表性膀胱腫瘤。其中單發性腫瘤18例,多發性腫瘤10例;瘤體大小為0.4~4.1 cm不等。術前經活檢組織病理學確診為移行細胞癌,其中移行細胞癌Ⅰ級11例,Ⅱ級16例,Ⅲ級1例。行盆腔平掃CT確定臨床分期,Ta期13例,T1期15例。腫瘤見于膀胱各部位,以三角區及兩側壁為多見。28例均行TURBT,術后均定期行膀胱灌注如絲裂霉素等藥物。膀胱灌注化療,隨訪3~38個月,平均24.6個月。
1.2 手術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用直徑為0.25~0.3 mm的環狀電切圈,汽化功率120~180 W,電凝功率60~80 W,沖洗液選擇5%葡萄糖溶液或甘露醇。在進行膀胱腫瘤電切術之前,應先通過尿道膀胱鏡了解腫瘤的分期、分級以及腫瘤周圍膀胱黏膜的情況;電切時由腫瘤基底部外側約1.0 cm的正常膀胱黏膜組織開始切除,逐步切至深肌層;然后對瘤蒂周圍1~2 cm范圍的黏膜作淺層氣化或電灼,如有血管出血應在其斷端處進行點狀電凝止血處理;用沖洗液將組織碎片沖吸干凈并送病理檢查;術后常規留置三腔氣囊導尿管3~7 d,給予持續膀胱沖洗。術后1周使用絲裂霉素40 mg加生理鹽水40 ml經尿管膀胱內灌注,并囑患者每15分鐘仰、俯、左右側臥更換體位,藥液保留2 h后排空膀胱,每周1次共8次,每2周1次共8次,以后每個月1次,至術后2年。每3個月復查膀胱鏡1次,1年后每6個月復查膀胱鏡1次。
本組28例患者均一次性順利完成手術治療,手術時間為5~30 min,平均時間17 min。手術過程中未出現膀胱穿孔、術后繼發出血等并發癥。所有患者術后均獲隨訪3~38個月,平均24.6個月,有4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14.3%,4例患者均再次行電切治療。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最常見的腫瘤,按照腫瘤浸潤深度的不同將其分為淺表性膀胱腫瘤和浸潤性膀胱腫瘤;傳統的手術方法多采用開放性手術治療,因其創傷大且并發癥多,而腫瘤易復發是其顯著特點;反復行開放手術即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還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同時還增加腫瘤在腹壁種植的機會;而膀胱腫瘤的復發不僅取決于腫瘤的分級,還是其預后的重要指標[1]。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淺表膀胱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法[2],電切術具有操作簡單、損傷小、出血少且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同時可避免患者經多次手術帶來的創傷。
TURBT最關鍵的問題是對腫瘤切除范圍及深度的界定,多數學者認為將切除深度達到膀胱肌層,此法可收到良好的臨床療效,但是如果將切除的深度增加到深肌層,這樣可徹底的清除腫瘤,同時將腫瘤基底周圍1~2 cm內的正常膀胱黏膜一并切除,此法若切除過深可導致膀胱穿孔,所以,在切除時應注意避免過深,以防止膀胱穿孔的發生[3]。另外,為降低膀胱腫瘤的復發率,在手術結束時留置導尿管,選擇5%葡萄糖溶液或甘露醇對膀胱進行反復沖洗,以把切除的組織及脫落的細胞清除干凈,可減少其復發的機會;術后給予膀胱內藥物灌注治療,可預防術后腫瘤的復發[4]。患者自術后1周后開使用絲裂霉素40 mg加生理鹽水40 ml經尿管向膀胱內灌注,并囑患者每15分鐘仰、俯、左右側臥更換體位,以使膀胱各壁均勻接觸絲裂霉素,保留2 h后排空膀胱,1次/周,共8次,每2周1次共8次,以后每個月1次至術后2年;術后所有患者均獲隨訪3~38個月,有4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14.3%;由此說明,通過灌注可使化療藥物直接與腫瘤生長的部位相接處,可得到更為直接的療效,還可減少因化療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TURBT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因其具有操作簡單、損傷小、出血少且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因其效果確切,可取代傳統的開放術,是目前臨床用于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的較為廣泛的治療方法[5]。術后并輔以膀胱灌注藥物治療,對降低腫瘤的復發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高 新.微創泌尿外科手術與圖譜[M].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200.
[2] 那彥群.泌尿外科內腔鏡[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98.
[3] 瞿連喜,丁 強.經尿道鏟狀電極汽化切除淺表性膀胱腫[M].中華外科雜志,2000,38(6):445.
[4] 孫穎浩,高 旭.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膀胱癌15例分析[M].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3,18(6):334.
[5] 葉 敏.現代泌尿外科理論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