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幸珍,劉少堅
(汕頭市衛生學校,廣東 汕頭 515073)
當前中職生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普遍較差是不爭的事實。由于自理能力不強,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自律性差,怕苦、怕累等,在進入中職學校后,中職生往往知道不可違反學校規章制度,卻明知故犯。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養成教育便成了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
筆者在從事中醫課程教學時發現,中醫養生理論蘊涵著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德育因素。因此,在講授養生理論時,有選擇性地將中醫養生理論與養成教育中的作息習慣、鍛煉習慣、衛生習慣等進行聯系,在教學中滲透德育,讓學生理解管理制度中的人文精神與養生理念,力求通過引起學生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改變他們被動地服從于學校管理的現狀。
養生,即保養生命,保持健康。生、長、壯、老、已雖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但是,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可以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的增強可以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并使機體的生命活動處于陰陽協調、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從而延緩衰老。中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養生和疾病防治理論。《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1]
人體由陰陽二氣構成,人體陰陽之氣與自然界四時的陰陽之氣相通。天氣在一年之中具有陰陽消長節律——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不僅四時如此,在一日之中,人體的陰陽之氣也有類似四時的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講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2]指出人體衛陽之氣白晝趨向于體表的生隆虛過程,是與自然界氣候的變化相一致的。清晨氣候溫和,衛氣逐漸生發外達;中午氣溫較高,衛氣隨之旺盛;日西下之時,氣溫轉涼,衛陽亦內斂而趨向于里,腠理汗孔閉密,以加強衛外抗邪能力。
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已經形成了與四時氣候相應的生理節律,如果違逆了四時的變化,就會打亂或破壞這些生理節律,進而削弱或損失人體的正氣,給病邪的侵入創造條件。
順時攝養,就是要根據氣候特點,調適人體起居。不僅要注意四時的攝養,還應重視晨昏的調護。起居有常,就是指人的起居必須有一定的時間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益于健康、長壽。相反,若起居無常,違反自然規律,就可能導致人體陰陽氣血失調,變生諸疾,折損壽命。
學校作息制度中規定:6∶30 起床,12∶40 午休,22∶30 夜寢,就是順應自然規律,符合中醫養生方法的作息時間。《抱樸子·極言》指出:“寢息失時,傷也。”[3]因此,學生應從自身的健康出發,按時起床、就寢,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術數者,調養精氣、修身養性之法也。《呂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1]運動是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措施。通過運動,能夠流通氣血,強壯臟腑,調養精神,舒筋壯骨,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靈樞》提到:“朝則人氣始生。”[1]為了資助陽氣的發生,清晨宜多去戶外活動,吐故納新,舒展筋骨,流通氣血,旺盛生機。
學校規定學生每天晨起進行早操鍛煉,正是考慮到清晨運動對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我校依山傍海,綠樹環繞,學生應堅持在每天清晨空氣清新的時候,到戶外活動,做早操、跑步,通過運動來增強體質,防病抗邪。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其生命活動的維持既要靠勞動、運動來促進,又依賴休息、睡眠來調節,二者缺一不可。適度的勞逸是人體生理機能的需要,對生命活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過度的勞逸則有害人體健康,甚至引發疾病。所以,《黃帝內經》提出“不妄作勞”,既反對“久臥”、“久坐”之但逸不勞,又反對“久視”、“久行”、“久立”、“久思”之但勞不逸。《養性延命錄》指出“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懻。”[1]適度的休息、睡眠,可以保養精、氣、神,恢復體力和腦力;適度的勞動、運動,能促進氣血流通,增強生命活力。所謂適度的勞動、運動,具體標準是“小勞”、“不倦”,也就是說,在運動鍛煉中人體既有輕微勞累感,但又不感到十分疲倦。這樣才能保持鍛煉需要的運動量,既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又避免被運動不當所傷。
居處是指人們較長時期內所住的地方,包括居室及其周圍環境,涉及住宅、水土、空氣、地勢、氣候、音響等內容。我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居處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系,《黃帝內經》強調,安定居處,適應環境,是養生防病的基本要求和達到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自古以來,居處選擇、住宅布局以及環境衛生等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重視[2,3]。
中職生每天約2/3 的時間在教室、宿舍度過,而教室、宿舍環境的清潔、衛生、舒適,不但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還能給人協調和愉悅的感覺,進而影響著學生的精神面貌,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身體健康。學校制定相關制度,每天對宿舍內務、教室衛生進行檢查評比,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每天都能擁有一個清潔舒適的居處。為了讓居處有益于健康,應經常對物品進行整理,教室或宿舍的陳設要擺放整齊,可適當點綴字畫、花卉怡心養性。學校里教室和學生宿舍通風、采光良好,如果能每日打掃,及時清理、傾倒垃圾,不隨手丟棄垃圾,定期大掃除,保持清潔,必可避免不利因素對身體造成的損傷。另外,宿舍是休息的場所,在午休、夜寢時間,要避免高聲談笑,盡量保持安靜,使共處一室的同學免受噪音之擾。
養成教育對于現階段思想敏感、可塑性強的中職生而言,在塑造完美的人格、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中醫教學離不開引經據典,而學生通常又覺得文言文拗口難懂,因此,我們要貼近中職生生活進行解讀,把養成教育滲透到“養生預防”的教學內容中,使枯燥的理論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
在中醫課程教學中,只要教師善于發掘中醫藥文化資源,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選準教學內容與德育要求的最佳結合點,就能做到教學與德育相長。
[1]周衡.中醫防治學總論[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2]廖福義.中醫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3]何曉暉.中醫基礎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