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志剛(華北科技學院體育部 河北 三河 065201)
當前社會的不斷進步,相應地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大量調查和資料閱讀發現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存在一些如目標定位不準,培養目標與需求脫節,學生的專業深度不夠,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問題。針對出現的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必須要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重新定位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獲得最佳的人才培養效果。
目標定位不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 9 9 8年頒布的《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以下簡稱專業目錄),現如今很多的院校都沿用至今,對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導致培養目標定位寬泛,人才就業崗位不明確。
培養目標與需求脫節。當前很多的高校培養出來的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很難在社會中找到落腳之地,出現了難以就業的局面,究其原因還是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沒有隨社會的不斷發展而及時調整,導致與社會需求脫節。
專業深度培養不夠。當前很多的高校培養出來的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畢業后還需要用人單位進行長時間的的培訓才能上崗,究其原因還是很多的學生在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深度上卻明顯不足,所以在人才培養的多元目標取舍中,不但要讓學生打好厚實的基礎,還要扎實人才專業深度的培養。
專業目錄中對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具有社會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在社會體育領域中從事大眾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咨詢指導以及體育產業經營開發等工作的專門人才。”當前,我國社會體育的概念比較寬泛,高校設置的專業、學生的發展方面也比較多。專業目錄中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只是總的概述和描述,不能根據這種寬泛的培養目標來設置各校具體的培養目標,應該按照專業目錄大的框架下細化培養目標,根據各地不同的實際情況和各校的特色,來選擇專業設置,制定具體的培養目標,定位人才的發展方向。
在制定了具體的培養目標之后,還有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式,以方便學生畢業后求職謀生的內在需求,以及社會對人才的現實需求為方向,來不斷調整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不能讓學生花費了大量的財物和青春,畢業之后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這樣不但會讓社會體育專業的畢業生流失,還會阻礙我國社會體育水平的發展。所以,各校要根據根據社會的職業崗位領域對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動態地調整,讓學生畢業之后有事可干。如商業性健身俱樂部和體育產業經營管理方向。
動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還要緊跟社會發展的需求。這就需要高校了解國家和社會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職業要求,以及社會體育專業崗位設置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狀況,以及未來幾年內社會發展對體育專業人才最有可能的需求等。這樣才能研究和探索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發展規律,以及高校的實際情況,來開設所需的社會體育專業,同時還要結合目前或者未來幾年內社會對體育專業人才的要求和建議,來調整課程的設置,使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具有社會化和具體化的特性,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體育專業目標體系,來不斷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社會體育人才。
教育部頒發的專業目錄中規定的課程一般分為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四大類來設置。大部分的高校都是沿用了這種課程的設置,使各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幾乎沒有差別,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的技能也是不盡相同,導致學生畢業后無法就業,很多大一部分學生缺乏市場競爭力和社會適應性。所以,應該以教育部頒發的專業目錄中規定的課程為基礎,結合各院校所處地理位置、風俗習慣以及自身條件等來設置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一些不同的專業課程,將各院校的特色課程體現出來,增強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社會實用性。如休閑娛樂課程、社區體育指導課程、體育旅游等課程,形成一些研究型、管理型、產業經營型等的人才培養方向。
當前很多的院校實驗、實踐條件不足,沒有重視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是簡單地以體育教學為主,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這種培養與需求之間的偏差,就會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現象。社會需要素質高、能力強的體育人才,所以高校一定要在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體系上下功夫,多進行學生實踐技能、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較快地適應崗位的需求,解決社會中的實際問題。
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和新型人才培養思想,就要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從具體的培養目標人手,準確定位培養目標所對應的職業,通過課程的設置來保證將學生培養規格落到實處,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體系,使社會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現實的職業崗位支撐,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