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虹
(常熟市實驗小學,江蘇 常熟 215500)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極為短暫而有限,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從課程到生活都有很大的差異,孩子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上學后的生活。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接受啟蒙教育時,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呢?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最大限度地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那么,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我認為對課堂進行包裝,樹立起課堂的嶄新面貌,增強課堂的魅力,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一個普通的歌者,經過包裝,就能成為千萬歌迷追捧的大明星;一個不起眼的產品,經過包裝,就可以成為熱銷產品,身價提升百倍。如果我們把課堂看做一個人,對他進行藝術的包裝,課堂就會煥發出耀人的光彩,魅力四射;如果我們把課堂看做一個產品,對它進行時尚的包裝,課堂就會擁有美好的形象,光彩照人。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怎樣來包裝我們的課堂呢?我在導入包裝、環節包裝、作業包裝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堂教學導入是新課的序曲,當學生想學的時候,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也就有了保證。
通過和孩子多年的接觸,我發現每個孩子都挺喜歡聽故事的。剛上課時,講一個有趣的故事,能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我叫“神舟號”》一課,可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導入,并配上形象的圖片,這樣學生對嫦娥姐姐和“神舟號”飛船之間的故事充滿了好奇心,于是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就很容易了。
用一個小謎語來引入新課是低年級孩子最喜歡的,他們對猜謎語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以謎語導入新課既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思維,還可以使學生愉悅地進入課文的學習中來,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課我這樣導入:“老師給小朋友出個謎語,看看誰猜的有準又快。‘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我接著又說”你們喜歡吃花生果嗎?他也喜歡吃,他是誰呀?”同學們紛紛說是“小松鼠”。我又說:“松鼠可有意思了,他不知道花生果長在哪里。這節課,我們就幫著小松鼠一起去找花生果,好嗎?”
疑是一切發現的開始,是打開知識大門的敲門磚。課文的課題形式多樣,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每次亮出課題,我都在他們讀課題時“故弄玄虛”,激發他們思考課題里所隱藏的一系列的問題。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小河與青草》,在板書課題后,我這樣發問:“小河為什么這么清?青草為什么這么綠?”學生想不到我會提出這兩個問題,都懷著好奇的心情閱讀課文,尋找答案。這種導入同時巧妙地提出了學習任務,創設出探求知識的良好情境。
播放與本課有關的音樂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升國旗》,巧的是一年級的音樂課中也學了國歌。在上這一課時,我播放了國歌,由于許多孩子已經會唱,他們一聽到音樂,馬上站起來跟著唱起來,我的導入可謂水到渠成。這樣既提高了課堂學習的興趣,且教學效果良好。
一個精彩的導入,既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又可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導入方式,喚醒學生“我想學”的欲望,這樣有利于師生交流,有利于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氣氛充滿活力,從而把學生“導”入新知識環境之中,為發展創新思維打下基礎。
低年級兒童集中注意的時間短,一節課有效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十幾分鐘,且不穩定。教學中,我針對教材內容,將知識融于游戲之中,采用寓教于樂的快樂教學法,讓學生喜愛學習。當學生愛學的時候,注意力的保持就能持久,興趣就會濃厚,使得每一個教學環節更加有效。
越是具體形象的東西,越能喚起低年級兒童的無意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內容,用好直觀教具。例如:認識“上、中、下”三個字時,把一個紙盒隔成三格,上格放了一個小倒翁,中間放了小熊貓,下格放一個皮球。當我打開紙盒蓋,學生們高興地拍起手來,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鞏固生字時,我將三個玩具變動位置,并進行說話訓練,他們都能正確地說出“××在上,××在中間,××在下”。由于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感性教材,學生就把抽象的方位詞的詞義與容易理解的具體事物聯系起來,新知的學習也就容易得多了。
教學中,我抓住低年級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征,恰當發揮趣味語言這一潤滑劑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生字時,我編了些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生字。比如:“金”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裝著兩塊糖。“美”兩朵鮮花插頭上,王家大姐最漂亮。又如教學以“青”為聲旁的字時,根據形旁的不同編出順口溜:有水方說清,有言去邀請,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濃,有蟲是蜻蜓,有米人精神,日出天氣晴。通過編順口溜來識字,既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又激起他們學習知識、記漢字的濃厚興趣,強化對生字的記憶與理解。
這種游戲適用于每課的復習、階段性復習和期中、期末復習。適用的內容以認讀為主,可以是拼音字母、音節、漢字的筆畫、偏旁、生字、詞語,等等。游戲的形式多樣,可根據內容來選擇,比如把所認讀的內容寫在果子的正面。教師任讀一個內容,點名請學生來摘。摘對了,帶著大家讀一遍,并把摘下的果子作為獎品送給他;摘錯了,從自己制作的果子中拿回一個貼到大樹上“摘果子”的游戲操作簡便,適用范圍很廣,學生興趣濃。過程如下:師:秋天到,果子熟,誰來摘個大果子(暖,暖和的暖)。生齊:我來摘個大果子。師:××(教師點名,該生上臺摘果子。)生:摘下果子讀“暖,暖和的暖”,全班學生跟讀一遍“暖,暖和的暖”。
游戲是兒童學習及成長過程中必經之路,通過趣味化的游戲活動教學,不斷調節兒童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使兒童處于興奮與抑制的不斷變換之中,既有節奏,又有樂趣,有效地調動兒童的思維積極性。不僅能讓低年級學生熱愛語文學習,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實現愛學、好學的目標。
作業是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而設計的供學生課外進行的練習。它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才能,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寫得輕松,學得快樂,不斷獲取更多的新知識。
講學校的新鮮事情、學校組織的活動、與同學的交往、老師對自己的評價等。這項作業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讓家長對孩子多了一些了解,可謂一舉兩得。轉述老師的話。學校經常有一些事情需要家長了解并配合,老師又不能挨個通知家長。為此,我讓學生把老師的話轉述給家長聽,并讓家長把孩子轉述的內容寫下來,第二天上交。為了轉述正確,學生便不由自主地認真傾聽。這樣,便培養了他們認真傾聽的習慣,捕捉信息的能力。
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畫畫,我經常看見孩子們在本子上認真地涂、畫。孩子們多想展示他們的繪畫才能啊!于是,在學習古詩《詠鵝》后,我讓學生根據詩文畫一只“美麗的大白鵝”,把鵝在水中游的動作、神態用畫展示出來;在學完《這兒真好》后,我讓他們畫畫荒島變成綠島,島上綠葉成蔭的情景;在認識了練習中的文字畫后,我讓他們發揮想象,把文字畫改畫成風景畫。作業交上來之后,我為學生的想象力和繪畫技能所驚嘆。我把我的感想以幾句話的形式寫給學生,學生的成績得到肯定,既驕傲又高興,期待著在下一次作業中有更好的表現。
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主,可以讓學生回去后,自制一些生字卡片,把詞語寫在卡片上,回家后貼在相應的地方,便于自己早日認識這些生字朋友。另外現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語文作業不能受學科的限制,教師應打破學科的界限,加強學科間的聯系,讓語文與自然、社會等學科結合起來。因此,我經常讓學生動手做一些小實驗、小制作,進行一些小探索。雙休日,利用橡皮泥、布頭、塑料瓶、蛋殼等做一個小制作,拿到班上展示,并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
對于一些適合編排課本劇的課文,我讓學生課前或課后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演。《小松樹和大松樹》、《小河與青草》、《北風和小雨》……每一篇課文學生都演得那么入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體會得更加深刻。學生把這項作業當成了最快樂的事情,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這種方式的作業可以讓學生迸發靈感的火花,同時也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這類作業真正讓書本知識融入生活,讓學生把知識放在生活中進行檢驗、進行思考,達到了活學活用的目的。
傳統的作業設計形式單一,以書面作業為主。教師要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靈活、豐富的作業。多樣的作業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總之,學生語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語文學習興趣的程度。所以,低年級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采用形式多樣的趣味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擁有“我想學”“我愛學”“我要學”的學習狀態,這將使學生受益無窮。促進學生全面地、健康地發展,使學生更加熱愛語言文字,在享受祖國語言文字給我們帶來無窮魅力時,無形中也對我們的學生進行美好的熏陶,真正享受到語言文字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