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夢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三十多年來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變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教育理念、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促使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陳舊,缺乏新意。
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仍然比較陳舊。教育者一味地給大學生灌輸一些自認為有用的知識,把大學生看成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卻不管他們是否愿意聽,愿不愿意接受和加以運用。當代大學生對一些新問題和新情況尤為關注,從而會引發他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風氣和黨風的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缺乏這方面的內容,只是一味地停留在口號宣傳或一般理論的分析上,書本上宣傳的東西和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些肯定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其效果可想而知。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調,落后于時代的要求。
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存在輕視理論的問題,又存在理論脫離實際、單純說教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把理論同實際結合起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內容,已不能適應培養新一代人的要求,特別是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和不斷完善的要求。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各種社會問題幾乎同時呈現了出來,對大學生產生了極其復雜而深刻的影響。據我國某高校調查結果表明,63%的大學生認為學校的正面教育與社會現實反差太大。這樣,就使得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產生了懷疑,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1.3 嚴峻的競爭和就業形勢,使大學生心理障礙日漸嚴重。
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畢業面向市場,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不包分配等的就業方式在逐步取代“鐵飯碗”的傳統就業模式,就業矛盾和困難逐步凸顯。一些同學不善于接納變化,只局限于所學專業,沒有開放的心態。一些學生自我認知不準確,缺乏對困難的自我處理能力,對生活和愛情的困惑、環境不適應、人際關系不協調,還有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的現象的影響,使很多在校大學生感到前途渺茫,學習積極性受挫,政治熱情下降,甚至走向極端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由此可見,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人性的演變和實效性不高的現狀,我們必須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改革和創新,使之逐步走向完善。
在高校整個教育教學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國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能更好地擁護和支持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來,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
2.1 市場經濟改革新的環境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內容,已不能適應培養新一代人的要求,特別是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和不斷完善的要求。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視向學生灌輸正面的東西,講一些大道理,唱高調。受社會經濟等的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發生著重大變化。相當一部分貧困生陷于生活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出現自卑、仇視社會的不健康心態,反映出的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有厭煩和抵觸情緒。如何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使社會主義主流思想扎根在廣大學生頭腦中,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2.2 互聯網有利于推進高校整體教育質量提高。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大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方式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互聯網的興起和運用,網絡信息的高速傳播。高校校園網是學生的“網絡家園”,高校應當努力建設信息量大、覆蓋面廣、訪問人次多的校園主網站,極大地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娛樂方式甚至語言習慣,對其思想觀念的形成產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同時,學校應當采取各種措施,優化網絡資源,改進網絡質量,在學習、生活、就業、心理咨詢等方面為大學生提供全面、優質、高效的服務。
大學生是黨與國家事業興旺發達賴以依靠的最可寶貴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在我國,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育活動,為其身心健康發展及各種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條件,不斷滿足其身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需要。這應該成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有力地推動高校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調動起學生學習和提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并不是只體現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更多地表現為高素質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
2.3 大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
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分配方式多樣化,傳統就業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成功與失敗、機遇與挑戰是大學生經常面對的課題。當今,個性意識日益增強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特點之一,這突出表現在大學生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批判精神上,他們渴望擺脫對他人的依附,反對他人的說教,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持批評態度。為了滿足自我表現和引人注目的需要,行動上具有很強的反抗性,具體表現為對權威強制的反抗,對不同意見的反抗,對說教的反抗,對束縛和干涉的反抗,等等。
成功與失敗、機遇與挑戰是大學生經常面對的課題。這相應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但是,由于他們在社會化方面遠沒有成熟,心理調適能力不夠,很容易產生心理波動、失衡,甚至迷茫、困惑和悲觀厭世等不良情緒和行為。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心態環境一定范圍內存在找工作壓力、買房壓力、結婚壓力。這些壓力使得高校學生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因此,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若能提高,其文化、身心等綜合素質也會有相應的提高,從而促進大學生自身的全面和諧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主導者是人,人是社會發展的能動因素。
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生命線,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決定著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和工作方向。
在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要在總結歷史和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務新內容,切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特點,探索和尋求富有時效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徑。
3.1 堅持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從根本意義上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弘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和幫助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以人為本,充分體現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為本,是要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的各項工作中,始終把學生放在核心位置,以學生為本,明確大學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2 將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創新與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相結合。
思想政治工作歷來是我黨的政治優勢,我們要繼承傳統,高度重視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把優秀的大學生吸納到黨的隊伍中來。并通過對大學生黨員加強黨員先進性教育,使他們嚴格要求自己,提高黨性修養,發揮大學生黨員中的先鋒模范作用,使其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自覺抵制落后思潮侵蝕、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的堅強堡壘。
首先,將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創新與大學生的“三觀”教育緊密相連,一個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其次,積極創新黨團活動的形式,充分發揮高校黨團組織的帶動作用,讓廣大同學在參與中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最后,發揮高校校園文化在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提高素質。
發揮黨團組織在教育、團結和聯系大學生方面的優勢,真誠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發揮學生會、研究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開展生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3.3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注重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要充分發揮課堂教育教學的主導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從不完全社會化走向完全社會化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環節。我們必須引導、教育大學生深入開展社會實踐,使其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社會調查、暑期三下鄉、青年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算是真正收到實效。
總而言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深入思考,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人性的演變和實效性不高的現狀,時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這個主題。要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改革和創新,勇于探索,勇于實踐,使之逐步走向完善,才能真正做好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1]胡麗,胡顯芝,張渝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
[2]馬曉霞.淺談新時期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J].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3]章海山.當代道德的轉型和建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4]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2004(10).
[6]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研究回眸與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
[7]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8]賈東水,王羨農.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論[J].思想政治教育,2006(9).
[9]社論.努力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光明日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