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念 韓 梅
(昭通學院 藝術系,云南 昭通 657000)
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德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又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lián)系,彼此滲透,密切協(xié)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保證作用。因此,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更應當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德育教育方式:
一、關愛學生,把愛作為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支點。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的影響,把一定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我們從中可看出,德育跟思想和道德的關系密切,對學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根據幾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對教師充滿了敬重和信賴,但有些學生性格較為內向,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愛但又不敢主動接近教師。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樹立責任意識,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展現(xiàn)大愛精神,從思想上、生活上、學習上及其他各個方面給予初中生無微不至的關愛,讓他們在教師的關愛中成長。初中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可塑性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深知,只有當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愛,并接受了這種愛,他們才會更自覺地接受老師的教育,才會更好地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不但教師要熱愛學生,還要引導學生們互愛。在充滿愛的氛圍中,初中生們會更喜歡相互交往,喜歡過集體生活,初步建立人際關系,知道要講禮貌,遵守規(guī)則,初步形成分享意識和合作競爭意識。也只有在充滿愛的氛圍中,初中生們才會更勇于展示自己的才能,克服膽怯心理,并且了解他人的長處,從而相互學習。同時,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充分信任學生。這樣,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一種親近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總之,愛是德育的前提,是推動學生前進的動力,也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支點,它能為學生的情緒陶冶、個性塑造和品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愛應當像雨露一樣滋潤學生們的心靈,從而讓學生們形成一種自覺的道德動力。
二、確定班集體的奮斗目標,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初中生的特點之一是愛動,一般很喜歡集體活動。初中階段是學生發(fā)育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初步形成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德育工作中要積極組織集體活動,要在他們心目中確立“集體”這一概念,讓他們懂得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不要因為個人原因損害集體利益,讓他們從小就有集體榮譽感。在培養(yǎng)初中生的集體榮譽感方面,某些學校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徑,如學校每周開展一次“文明班級”評比。在教師的帶動與鼓勵下,初中生對于參加這些活動都十分積極。通過這些活動,他們逐步培養(yǎng)了集體榮譽感,知道個人要為班級爭光,而班級獲得的榮譽也是個人榮譽的體現(xiàn)。實踐證明,將德育的要求化為一條條班級的具體的奮斗目標,可以激勵全班學生向著目標奮進,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體同呼吸、共甘苦的,通過集體的力量培養(yǎng)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學生受到道德教育,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平等對待學生,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學生無論學業(yè)好壞、家境貧富、表現(xiàn)優(yōu)差,教師都要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特別是對那些生理上有缺陷、表現(xiàn)差、學業(yè)差的學生,教師更要有耐心地進行引導,讓他們和全班同學一起進步。當然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個性心理都是獨特的。因此,教師應注重對每個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首先摸清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然后采取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辦法進行引導。自尊心強的學生,平時表現(xiàn)好的學生,偶爾有過失,教師應采取旁敲側擊的辦法引導;表現(xiàn)差、學業(yè)差的學生,容易喪失信心,教師應盡量在他們的身上找出優(yōu)點,并及時給予表揚,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課堂是我們教師對學生教育的主戰(zhàn)場之一,教師十分重視課堂教學的德育功能。比如在語文課上,教師不但注意讓學生掌握字詞,理解課文的優(yōu)美意境,還注重對課文中的德育內涵進行引申,力求以先進事跡感染學生,并且鼓勵學生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通過積極而熱烈的討論,學生們既知道為什么去做,又知道怎樣去做,從而更牢固地掌握了應有的德育道理。在體育課上,教師既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素質,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毅力,拼搏的信心與勇氣,從小養(yǎng)成自覺學習、刻苦努力、不怕失敗、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和道德品質。在思想品德課上,教師緊扣教材內容,并且聯(lián)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環(huán)境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境道德意識和保護環(huán)境的技能。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但教書,而且育人,德育功能才能得到較為充分的發(fā)揮。
五、啟發(fā)誘導,堅持正面教育。
考慮到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及接受能力,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要堅持正面誘導的方針。從內容上講,就是以美好的、進步的人和事為主要教育內容,從正面告訴初中生們做人的道理。從方法上講,就要循循善誘地啟發(fā)初中生們,讓他們自己慢慢理解做人的道理。在德育過程中,教師還堅持聯(lián)系實際,以身邊的好人好事為榜樣,對初中生進行道德教育。比如在學校每天12:10分的廣播站播送內容中,就對每天做好事(例:拾金不昧)的同學進行表揚。針對初中學生不愛勞動,缺乏社會公德意識的情況,學校在年度表彰大會上,不僅表彰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還表彰各班的“文明標兵”、“衛(wèi)生標兵”等,在學生之中樹立榜樣。學校領導應要求: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各位教師要從關心和愛護出發(fā),不歧視、不放棄學習困難學生,撫慰他們稚嫩的心靈,不給他們增添痛苦,不去觸動他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據此,學校還要開展“一對一”幫輔活動,鼓勵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輔導成績較差的學生。學生相互幫助的過程中,學生們受到了潛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助人為樂的品質也得以養(yǎng)成。
六、加強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學校相結合。
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學校,家庭也是對初中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如果初中生在學校接受的是一套道德教育,而在家里接受的是另一套不同甚至相反的道德教育,德育教育的效果就必定會大打折扣。考慮到這一點,某學校非常重視家長在德育中的作用,并采取了如下措施:建立教師家訪制,規(guī)定每位班主任教師每學期必須到班上每位學生家庭走訪一次,傾聽家長的意見,與家長交流如何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組織家長觀看學校的文藝演出,并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師節(jié)座談會,校領導向家長做關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專題報告,報告的內容也包括德育這一方面;校領導走訪各居委會、學校召開家長會、家長代表座談會等家校“雙邊”活動,大家開誠布公地探討對孩子們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徑。通過以上措施,以家長學校為依托,提高家長綜合素質,拉近了家校距離,密切了家校關系,形成了德育合力,對學校的德育工作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結語
總之,初中生德育教育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探討,學校德育成就的取得是與校領導、教師、家長,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分不開的,我們要向他們的努力與付出表示深深的感謝與崇高的敬意。我們要繼續(xù)加強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探求一條科學的德育工作路子,讓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健康成長并最終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