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婷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合肥 230000)
在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報告,體現了我黨高度重視生態問題和執政思維的升華。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恩格斯在諸多經典著作中對生態問題有所關注和解釋,這些著作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闡述閃爍著時代的光輝并孕育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長期以來,人類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換取經濟的短暫發展,都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掠奪自然、征服自然、超越自然成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人與自然的關系嚴重惡化,生態危機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2]。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自然觀在不斷探索人與自然關系和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中逐漸發展完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自然觀不僅強調自然的優先地位,而且更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辯證關系。”[3]所以,認真學習和探究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內容有利于深刻把握其中深意,指導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善待自然,保護生態,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人類和自然界的關系是統一的。首先表現在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曾說過:“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4]也就是說,人自存在就是屬于自然界的,隨著自然界一同成長變化。“破壞自然就等于破壞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5],如果人不善待自然,而去惡意破壞自然中的發展規律就會給生態帶來消極反應,相應地,生活在當中并屬于其中一部分的人類也將自食其果。人類和自然界的相互統一還表現在自然界是人類生活的來源,它既給人類的自然生存提供了生活資料,讓人類得以維持生存和基本的生活,同時它還給勞動者提供了生產資料,保證著人類繁衍和哺育下一代。馬克思就曾把自然界比作人類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6]離開了自然這個身體,人類也就無法生存,所以正是因為自然界的供給,人類才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好地生存下去。所以,沒有了自然界,人類就缺少勞動的對象和工具,就無法得到生存的手段,甚至無法從動物界脫離出來成為“人”。
人類生存在世界上之所以優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他不僅可以認識世界還可以能動的改造世界,人類同自然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依賴和被依賴的關系,而是除了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之外,還有一個認識與被認識、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人類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的辯證關系”[7]。這種改造世界的行為就是實踐。實踐造就了人化自然和人造世界。人通過勞動實踐把提供自己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的自然“人化”。因而,缺乏了自然界,也就缺少了勞動。人類從自然界脫離出來并成為自然和社會的主人,他們通過勞動不斷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僅被自然影響著,同時也間接或直接地對自然界產生影響。然而,人類從事這樣的活動并不是盲目的、隨心所欲的,而是要正確認識自然規律,并在規律的約束下合理地改造世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自然才會向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8]否則,人就會受到自然的報復。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9]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每一次對生態的破壞和顛覆,都是以犧牲人類自己良好的生存環境為代價的,所以如果不采取措施彌補和挽救,隨著氣候變暖、兩級冰川融化、空氣污染嚴重、土地沙漠化加劇、資源短缺等問題,人類最終會失去自己的生存環境。
現代科學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造成的。在私有制社會,個人為了獲得更多的眼前利益、社會財富和權力地位而開始爭奪自然資源,放棄了自然環境本身的生長軌跡途徑,而科學技術的應用,更使他們獲得競爭的優先權,更加猖狂隨性地展開掠奪和大肆污染,從而給人類自身帶來不可言喻的后果。正如馬克思曾說:“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哀頹為另一方的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爭辯的事實。”[10]在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更多的是被用于研究如何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入侵和統治,如何更好地與發達國家競爭并取勝,尤其是一些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一方面打著“人權”、“人道主義”的旗號,一方面卻在積極開發高新武器,發動大量的入侵戰爭,給他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傷害。
資本主義發展現代工業,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這種工業發展道路是對自然極大的、毀滅性的傷害,這嚴重違背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使人和自然處于一個對立的狀態。隨著生態危機的步步逼迫,資本主義國家也漸漸嘗到違背自然規律的嚴重后果。而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又無法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所以無法使人和自然關系協調發展。然而,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人類不再為了獲取自己的私利而沒有節制地采掘利用自然,破壞正常的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而是進行合理地調節和控制,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11]因而,生態問題從本質上就歸結到制度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最終必須變革社會制度。
“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人類文明史上的又一大歷史性的進步。”[12]在生態文明時期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原始文明時期的神化自然、農業文明時期的依賴自然、工業文明時期的掠奪自然、征服自然發展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共生共長。生態文明是在反思工業文明由于過度開發自然、換取短暫經濟利益從而導致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沉痛教訓的基礎上,“人們認識和探索到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理論、路徑及其實踐成果。可以說,生態文明是對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深刻變革,是人類文明質的提升和飛躍,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新的里程碑。生態文明不只是生態、環境領域一項重大研究課題,而是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經濟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協調、發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環的理論與實踐,是人類社會跨入一個新的時代的標志”[13]。生態文明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所以若想尋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必須不斷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07年,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14]這是黨中央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政治報告。在2012年的十八大中,黨中央再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把生態文明放在新的高度,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由此可見,只有不斷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才能真正為人民群眾謀福祉、順應社會發展需要,才能真正實現“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有著突飛猛進的增長,到2010年我國GDP甚至超越日本,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我國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過度開發和浪費自然資源,加上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自然的承載能力越來越低,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激化,生態和自然的破壞嚴重阻礙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不處理妥當,最終會導致社會的后退。
近幾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不斷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土地荒漠化加劇,越來越多的建筑用地由于供大于求遭到閑置;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污染以及浪費造成地下水的嚴重匱乏;石油、燃氣等資源逐漸枯竭,粗放的生產方式帶來了大量工業原材料和能源的浪費;人口不斷增長使得資源供不應求,同時人類的改造自然的活動加劇了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這些觸目驚心的現狀嚴重阻礙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巨大困境。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走出困境,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加大科技創新,控制人口規模,加強對人們的生態文明觀的教育,提倡節約環保的生活方式[15],“實現發展—人口—自然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16]。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建設,并指出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只有堅持這個總布局,才能最終建成小康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納入,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更加具體和完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高速度地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同時,也為環境破壞和資源短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自然和人為災害頻頻發生,生態危機嚴重束縛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如果沒有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和沖突,建設生態文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就缺少了良好的環境和基礎,發展也就不會可持續,更別提小康社會的建成。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不斷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按照五位一體的格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核心內容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追求自己的私欲和眼前利益以及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強,人類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不斷地破壞自然,沒有節制地采掘利用自然,破壞著正常的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導致生態岌岌可危。馬克思、恩格斯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沖突,并指出人類不合理的改造自然的結果是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提及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9]507溫室效應、物種滅絕、土地沙漠化、石油短缺等事實無一不驗證了恩格斯的預言,啟發著我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但人類只有將生產與消費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范圍內,才能實現過渡。”[17]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由于過分夸大經濟效益,忽略生態效益,用自然資源的浪費和消耗來換取經濟的增長,造成了環境惡化,經濟發展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困境,這些困境嚴重阻礙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建設。面對著殘酷的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我們需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指導,反思近代人類不合理地改造自然的活動,自覺保護環境,養成節約資源、節能減排的意識,“把人的現實的自然界,當成自己應主動去建立對立面的統一關系的自然界,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達到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18],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出生態危機,實現生態文明。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時曾提出“合理調節論”:“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11]207他認為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對人或自然進行合理調節,依據自然發展規律來利用自然,使得社會朝著最有效的方向發展。當前,我們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也要合理調節人類活動和自然資源的關系,這就需要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良性循環的發展方式。
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正式列入黨的指導思想;黨章修正案將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19]。發展循環經濟,改變以前傳統的發展方式,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途徑,也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自然觀的踐行。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把綠色制造、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運行模式,是一個‘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循環過程,這與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思想是直接相通的。”[20]發展循環經濟,可以節約資源,避免向自然界過度索取和開發,使得效率更高,消耗更少;控制人口規模,提高人口質量,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對可再生資源利用率變高,對不可再生資源加強循環利用,減少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增強。所以,循環經濟從真正解決了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的矛盾,有助于我國最終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有著許多理論和時代價值[21]。我們在構建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必須要深入研讀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包含的生態價值觀并以之為指導,不斷完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生態文明之路,最終建成小康社會和“美麗中國”。
[1]網易財經.胡錦濤: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EB/OL].[2012 -11 -08].http://money.163.com/12/1108/11/8FPK9AIV00253B0H.html.
[2]洪玉梅.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道德培育路徑選擇[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2).
[3]王江.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觀念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5: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5]王維平,莊三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代價值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65.
[6]陶靜靜.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其當代觀照[D].合肥:安徽大學,2010:22.
[7]鄧強.論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0(10):6.
[8]張風帆,李東松.循環經濟的生態哲學意蘊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2(8):1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7.
[10]李慧勤.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思想與當代價值[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3):27.
[11]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
[12]劉芳,李娟.法律生態化:生態文明下中國法制建設的路徑選擇[C].2009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2009:116.
[13]騰訊網.跨入生態文明新時代——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EB/OL].[2008-07-17].http://news.qq.com/a/20080717/000646.htm.
[14]曹云.十七大報告首提“生態文明”理念寓意深遠[J].中國林業,2007(10).
[15]王資博.生態民生發展的重慶實踐路徑及啟示[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4).
[16]李崇富,李建平.科學發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17]謝艷.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其當代價值[D].延邊:延邊大學,2011:36.
[18]倪志安,王培培.馬克思時間自然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啟示和時間啟迪[J].西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2):59.
[19]新華網.科學發展觀[EB/OL].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09921804/1.html.
[20]葉耀丹.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41.
[21]常宗耀,關玲永.合目的性: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的一個認識[J].探索,2012(6).
(責任編輯 張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