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花,安 濤
(1.忻州師范學院政治系,山西 忻州 034000;2.河北農業大學學生處,河北保定 071000)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焦慮、自卑、從眾、依賴等心理問題,會對他們的擇業和就業產生影響,同時也可能對社會安定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些問題的出現受到社會變革、學校教育、家長期望以及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為了使大學生能夠順利就業,必須培養其良好的就業素質,盡可能減少其就業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筆者擬就目前社會的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及改善與提高作以探討。
來自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數據表示:在世界范圍內共有30億人從事經濟活動,其中失業人口有1到5億人,占到了總經濟活動人口的3.3%到16.7%;不充分就業人口有7.5億至9億,占到了總經濟活動人口的25%到30%。在世界就業總體形勢不樂觀的情況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并且“入世”后,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增多以及國外高素質勞動力的進入,造成國內勞動力的素質不達標與就業競爭加大,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產生了來自國內外的短期沖擊。
自2001年開始,國內高校連年擴招,且擴招增幅較大,高校畢業生素質參差不齊。在世界經濟不景氣和市場經濟對人才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出現了高存量、高膨脹的現象,就業難問題加劇。
國家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打破了以往畢業生就業由國家“統包統分”的傳統就業模式[1],鼓勵“雙向選擇”、自主就業。但部分高校畢業生的適應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對新生事物的排斥感較強,無法及時跟上就業政策與形勢的快速變化。
我國總體就業結構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理結構的影響。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分布不均,地區差異十分明顯,造成了國內就業形勢的不均衡與地區性差異,城鄉就業、東西部地區就業差異明顯。地區間不同的發展需求和人才需求使得統一的就業標準和就業方式的推廣難度加大,這直接導致了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多樣化和復雜性。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化人才市場的形成,傳統的人才市場模式被新形勢下的“買方市場”替代,人才供需的“長短線”矛盾無法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形勢的轉變給即將畢業就業的高校大學生增加了挑戰。
面對這種情況,當代大學生應當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適應自主就業的現實,從容應對市場化人才需求的一系列變化,積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正確分析就業的實際情況,在挑戰中把握機遇。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大學生群體是一個人由不成熟期向成熟期發展的特殊性群體,無論是是心智還是社會性質上都處于一個交接或邊緣時期,價值觀還沒有最終確定,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健康狀態都相對較低。目前大學生就業期的心理問題較多,主要包括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從眾心理,不愿意適應艱苦的工作環境,對個人價值的實現期望過高、強調過多等。
高校畢業生就業認知心理主要指的是就業過程中對內在條件及外在環境的認識、了解、推理與判斷,其中,畢業時的就業形勢和現狀對高校畢業生的認知態度起著直接影響。
1.就業恐懼。近年來就業形勢低迷,使得在校大學生普遍對就業持保守態度,不夠樂觀和自信、積極性不高。
2.就業目標淺薄、單一。近年來,“公務員熱”的出現導致高校學生大范圍地沖向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獨木橋,參考人數年年遞增。實際上,很多學生并不適合做公務員,盲目地參加考試,只會給個人發展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也浪費了其它就業的機會和準備時間。
1.嚴重自負心理。目前,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自負心理,對從事職業的期望值過高,遠遠超過了自身能力和社會現實。同時,畢業生對工資福利、工作環境、工作地點考慮過多,對比較艱苦的工作,往往選擇逃避,不愿意到基層和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工作。
2.嚴重自卑心理。高校里有一部分學生對自己評價過低,參與社會競爭和工作競爭的信心嚴重不足。
3.社會認知錯誤。很多財經、政法類專業的大學生對自己專業過于自負,對自己所學專業近年來的就業形勢和發展狀況認知嚴重不足,對工資薪酬和就業區域的重視程度過高,出現“待業”的情況。還有一部分對就業持理想主義觀點的學生,往往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猶豫不決,把許多原本可以得到的就業機會白白錯過。
1.悲觀情緒心理。大學生的悲觀情緒心理主要出現在兩類學生中,一是就業去向是偏遠落后地區或生源所在地的學生。大學生在選擇就業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十分適合自己專業方向的工作崗位,但是由于對偏遠地區的不了解和對故鄉地認識的偏差,導致這部分大學生在發展前景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悲觀情緒。二是在高校就讀期間曾受到過處分的學生。在高校就讀期間,一部分大學生由于曾經違反校規校紀受到處分,在畢業就業時,無法正確認識自己曾經受到過處分的這一事實,產生了“心理包袱”,進而在就業問題上產生悲觀情緒,對用人單位是否對自己有歧視態度考慮過多。
2.不滿情緒心理。部分大學生剛剛踏入社會時,無法正確認識整體的社會環境,產生了一系列不滿情緒。不滿情緒涉及的對象十分廣泛,如對所在學校和地區政策的不滿(就業政策、戶籍政策等)、對家人的不滿(就業方向、家庭條件等)。不滿情緒使得這部分大學生在就業上無法保持積極的態度,對自我剖析的意識較弱,最終導致就業失敗。
3.焦慮情緒心理。剛剛離開大學校園步入社會的應屆大學畢業生,首先面對的是復雜的現實社會以及日益嚴峻的就業前景和就業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缺乏提前就業思考和沒有充分做好就業準備的學生,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的心理,不知如何正確把握自己的就業和發展方向。據統計,每到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學期,畢業生的缺課率就會明顯上升[2],這是大學畢業生對畢業前途迷茫、情緒低落、焦躁的表現。
1.從眾心理。隨著網絡的發展,信息量的迅速擴大和當今傳媒行業對某些“精英”的過分宣傳與拔高,造成還沒有完全形成正確價值觀的當代大學生對以經濟價值衡量個人價值認同度過高,在就業時對工作崗位的期望值過高,忽視了自身個性和創造性的體現和發展。
2.攀比心理。由于社會變革的加劇、國外腐朽思想的影響深化,導致了還沒能完全形成正確價值觀的當代大學生的攀比心理日益嚴重,無法對自身進行正確、客觀的分析,在就業方向和就業崗位上有相互攀比的現象,嚴重者甚至出現棄其所長、反著其短的不良現象。不切實際、盲目地與人攀比的心態,必定會對順利擇業帶來不利的影響[3]。
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產生問題的原因,需要結合國內外形勢、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學生本身的能力、愛好、價值觀、性格、理想等元素為導線,進行交叉式的綜合分析。首先,國內外的宏觀就業形勢是決定著高校畢業生心理變化最重要的因素,就業形勢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畢業生情緒的變化。其次,大學生就業與其家庭的關系密不可分,家人的社會地位與社交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對畢業生的就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另外,高校的影響范圍和社會認可度以及畢業生的專業方向,在面試和就業時也有著很大的影響。但真正決定畢業生就業的,還是其自身素質和能力。
在自主就業的大趨勢下,應屆畢業生如果想得到一個較好的就業崗位,根本還是在于自身就業觀念的改變和個人素質的提高。一是要積極端正自身態度,克服就業上存在的狹隘思想和對社會的片面認知。同時,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要客觀,在就業過程中要保持冷靜、客觀的心態。二是要注重個人修養,完善自身的情感體系。對于就業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心理,要學會使用正確的方法、利用恰當的方式及時調節,避免負面情緒對自身判斷力和抉擇方向的影響。三是要樹立自主創業、自主擇業的觀念,打破舊有的就業偏見,跳出社會心理和個人擇業偏見的心理陷阱。四是要正視個人素質對于職業選擇這一決定性因素,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努力學習好專業課程,積極拓展課外的文化素質,充分做好就業準備。
1.高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第一,各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定期開展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心理咨詢服務活動。第二,要健全現有的大學生就業教育、就業指導的工作體系。把創業教育活動、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工作、就業意識培養工作,納入到常態化教育管理工作中去。要定期開展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教育活動,重點開發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性意識。第三,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選擇建立合理化的實踐平臺,幫助在校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及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積極主動的競爭意識,培養艱苦創業的思想觀念。
2.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學生就業支持系統。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民生問題的重要方面,對社會發展意義重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政府作為就業工作的宏觀調控者,要著力加快推進與就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就業市場的建設,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平臺,積極利用政策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理性就業[4]。首先,可以在適度的范圍內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寬松的創業政策,加大《就業促進法》的貫徹和落實。其次,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逐步消除大學生就業方面的性別和戶籍的歧視以及政策壁壘,為畢業生就業創立綠色通道,減少大學生的心理排斥和距離感。最后,要以畢業生的各種素養和能力作為就業依據,努力消除就業時潛在的人際關系,促使就業的透明、公平和公正。
[1]王季桃.對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的探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4):478 -480.
[2]劉偉.畢業生擇業心態分析及教育指導[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53 -56.
[3]陸珉.論大學生良好就業心理素質培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2):101-103.
[4]張小軍.論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稅收政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責任編輯 魏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