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編者按:十八大后的第一次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對2013年全國財政工作進行了謀劃部署。雖然在歷年財政工作會議精神中,“堅持增收節支、統籌兼顧”、“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每年必有,但在國際國內環境和經濟形勢的變換下,每一次會議精神中強調重點、措辭細節也傳遞出財政經濟政策的變化。本刊整理出五年來歷次財政工作會議的差異化要點,以期見微知著、從相關政策的延續性和變化性中感受五年來財政發展改革的重點與進程。年度以會議召開時間為準。
2007年(12月19日-20日)部署2008年八大任務之首“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加強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財政支農政策表述為“強化和完善支農惠農政策”;改善民生成重要任務,包括“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2009年(1月5日-6日)財政政策由“穩健”變為“積極”、強調“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提出要處理好“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的關系”、“擴大政府公共投資,大力促進消費需求”,部署“實施結構性減稅”、“全面實施消費型增值稅”。
2010年(1月10日-11日)“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在此背景下部署 “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把刺激居民消費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把更多的財政資源用于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特別是大力支持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2010年(12月27日-28日)“積極發揮財政政策作用”、“更加重視穩定物價總水平”;“著力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繼續對部分小型微利企業實施所得稅優惠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提出“大幅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全面取消預算外資金”,所有政府性收入都納入預算管理。
2011年(12月25日-26日)穩中求進,“既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增強財政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確保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的目標”;“推動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回顧過去的5年,財政發展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公共財政體系不斷健全。財政宏觀調控作用有效發揮。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將穩健的財政政策轉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并與貨幣等政策協調配合,財政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不斷提高,完善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宏觀調控體系。財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明顯。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城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財稅制度進一步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全面建立,政府預算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預算外資金全面取消。增值稅轉型改革全面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運行平穩,消費稅制度逐步完善,成品油稅費改革順利實施,個人所得稅制度不斷健全,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實現統一,房產稅、資源稅改革穩步推進。財政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深入推進,財政管理更加規范,財政監督更加強化,管理績效進一步提升。踐行“為國理財、為民服務”財政工作宗旨,財政干部隊伍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高,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能力進一步增強,較好保障了財政職能作用的發揮。國際財經話語權和影響力逐步提升。著眼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整體外交戰略,務實開展全方位的對外財經交流與合作,我國在國際財經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增強,較好維護了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節選自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2012年12月20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