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長春工程學院 學報編輯部,吉林 長春 130012)
職業倦怠又稱職業枯竭,由Freudenberger 于1974年最早提出,以此解釋在助人行業中最易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癥狀。高校學報編輯因其不可避免的繁瑣、重復的工作性質,職業倦怠的表現十分明顯。職業倦怠使編輯對其工作、生活的自我認知產生了質疑和迷惑,嚴重影響其工作效率和質量。因此,對學報編輯為何會產生職業倦怠進行研究,并給予解決,不僅僅對編輯本身,而且對學術期刊的整體發展都非常重要。
由于工作環境、社會氛圍和個人性格等因素的影響,職業倦怠的癥狀在現代社會人群中十分普遍,甚至按照產生的因素和外在表現可分為多種類型,例如因工作負荷過重所產生的職業倦怠(身心疲憊,精疲力竭),因工作動機變化所產生的職業倦怠(對工作現狀不滿,或有跳槽意向),因工作氛圍疏離所產生的職業倦怠(對工作環境的不適應、不融入)等。根據編輯工作的性質,可以總結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如下:
為編輯工作的流程所囿,學報編輯難以避免地要在組稿、審稿、編輯、校對等范圍內進行重復性的勞動。從組稿工作起始,編輯每天至少要閱讀審核幾十篇甚至上百篇的稿件,從中篩選出少數適合學術期刊的稿件以進行下一步安排審稿的工作;同時,為了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增強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編輯可能還面臨著每天要向社會各界學術帶頭人、精英人士約稿的工作,盡管約稿對象不同,但約稿時所采取的聯系方式和所要陳述的語言思想不盡相同,這也構成了編輯重復勞動的一部分。此外,為稿件安排專家復審,聯系作者修改稿件或退稿,排版后進行編輯校對,編排版面等工作,這些都是不因稿件變化而變化的固定工作流程。這些流程的固定性、類似性和重復性,會給編輯帶來心理上的疲倦感。
除此之外,編輯工作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去個性化”。這不是指在編輯工作中去掉作者的個性,而是指在編輯校對過程中,編輯必須要尊重作者,在語言文字、行文邏輯等內容表述上,如果作者的原文沒有差錯,編輯就不能夠將個人對文字的偏好強加于作者之上。因此,難免有一些編輯認為編輯工作壓抑了人的主觀情感,枯燥單調、令人乏味,因此產生職業倦怠。
每個職業在社會的成果考核中,都有符合其工作性質的考量方式。比如教師的成果考核,可以從教學量(授課數量)、教生量(學生人數)、升學率、科研量(發表論文、論著,參與科研立項)、社會活動量(各級別活動獲獎)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但學術期刊編輯工作有其特殊性,能夠被量化的工作成果只有其按照固定刊期出版的刊物。但在日常的編輯工作中,有大量難以量化的工作,如稿件的審理流程中,除了審稿意見書為可見勞動成果外,編輯如何從審稿專家庫大量名單中選取適合審稿的審稿人,如何與其取得聯系送審,如何針對審理中出現的問題與審稿人進行溝通,以及如何在取得審稿意見后聯系作者修改并再次送審,這些工作量都是無法用具體的數據計算出來的,也不可能全部展現在外界面前,而編輯圍繞部門建設和發展所進行的研究建設工作更是難以具象化。由于工作性質的限制,對于不了解編輯工作的人來講,難免有一種編輯工作很清閑、無所事事的感覺,編輯工作難以獲得其他部門的認可和理解,因此產生職業倦怠也不足為奇。
在科研體系中,包括高校及其他科研部門,學報編輯部目前處于一種相對弱勢的地位,這不僅僅體現在認可度上,更多地體現在獎勵機制上。目前很多編輯在單位職稱評定、成果審核和獎勵上,無法享受與其他部門同等的權利。如一些高校規定本校編輯在本校學報上發表的論文不計入職稱評定和成果審核。這或許是為了杜絕學術腐敗和濫用私權,但罔顧學術質量一味拒絕認定,極大打擊了編輯的工作熱情,出于對發展前景的考量,編輯選擇“跳槽”、“轉崗”行為也在所難免。
由于社會對編輯工作的了解有限,一些外界人士常對此有一些誤解,認為編輯工作沒什么技術含量,更有人認為編輯就是修改錯別字的。因此,一些人將編輯和教師、研究員等職業區別開來,對編輯和編輯工作缺少尊重和認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作者認為編輯沒有資格審稿,被退稿后對編輯十分不滿甚至加以責罵,這種情況并不鮮見。同樣進行學術科研工作,但在身份認同上與其他行業相比差異懸殊,缺少職業認同感,這也是一些編輯對本職工作心生不滿、產生倦怠的一個重要原因。
職業倦怠有三種主要表現:情感衰竭、去個性化、個人成就感降低。“情感衰竭”是個體感到身心疲勞過度、缺乏工作激情等,是職業倦怠最明顯的表現;“去個性化”是指個體以一種負面或極端逃避的態度去面對工作,冷漠、消極、易怒,缺乏情感投入。“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個體感到工作沒有成效,缺乏成就感。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報編輯應具有主動性,積極、主動與外界接觸交流,以此推動學術期刊的質量建設,促進個人業務能力的提升。但與作者、審稿專家、業界同行的交流溝通這些工作比較瑣碎且難以量化,導致編輯對工作效果產生質疑,進而喪失工作熱情,從最初的外向型主動服務轉向內向型被動服務。服務態度的轉變體現在:不再主動聯系行業專家投稿薦稿,消極等待作者投稿,由于稿源的不確定性,致使期刊在組稿階段便面臨稿件低質少量的窘境。在審稿過程中,由于周期較長,又涉及修改、重審等事宜,為了避免麻煩,一些編輯往往敷衍了事,對審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見視而不見,或直接發表作者不完善的原稿,或直接給作者退稿。另外,編輯工作需要編輯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專業技能以外的社會交往活動,一些編輯由于性格、能力等問題,無法很好完成這些活動,在對本職工作產生倦怠的情況下,更容易滋生躲避厭倦等負面情緒,導致編輯在實際工作中與作者、專家、同行沖突不斷,嚴重影響工作效率。
職業倦怠使編輯在工作中所投入的時間精力大大減少,在心態上也更多呈現出厭倦、反感等情緒。在稿件的編輯工作中,一旦關注度有所降低,很有可能帶來整本刊物編校質量的降低。編輯的編校工作不單單是文字、標點符號和格式的糾錯,也包括對行文邏輯、語言成分的修正,職業倦怠引起的煩躁、焦慮、敷衍等情緒直接影響著編輯的工作質量,一個錯別字、一句病句的疏漏都會引起語意的極大差誤,如“無須”、“務須”兩詞,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就要求編輯在編校過程中思維縝密、耐心仔細,方有可能避免這樣的差錯。
與其他任何職業一樣,學報編輯也帶有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和對未來發展的設想,但隨著職業倦怠情緒的來臨,這些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都有可能隨之幻滅。職業倦怠使編輯在本職工作中找不到自身價值所在,對未來的發展產生迷茫的情緒,甚至會產生得過且過的心理,不求上進,最終迷失在平庸的生活中。
學術期刊是展現我國學術事業發展的平臺,如果這個平臺的構建者在建設管理中出現懈怠的情緒,在行為上止步不前,這個平臺勢必會坍塌,學術期刊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因此,如何解決職業倦怠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自身心理的偏差是學術期刊編輯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想要克服職業倦怠,就要學會自我調適,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強職業認同感。編輯職業認同體現了編輯對自身從事職業的認可、接受程度,也是編輯從內心深處熱愛本職工作的動力所在。只有堅定地認同自己從事的職業,才肯投入熱情與精力去經營、努力,才會在工作過程中不斷成長并明確自身的角色所在,才能由衷地熱愛、職守于編輯工作。因此,應堅定職業認同感,培養職業信仰。(2)明確自身定位。編輯又被稱為“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職業,可見其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默默奉獻、服務他人,這是編輯工作在某種程度上被人忽視的原因,也是編輯工作的偉大之處。期刊編輯應該充分認識并認可自己的服務者身份,尋求準確的自身定位,成為一名合格的學術把關人、鑒定者、輔導者和服務者。(3)調適心理情緒。由于長期強度大、重復性強的工作經驗,編輯容易因為工作、學習上的壓力和困難產生焦慮、煩躁、沮喪、失落、消極等情緒,并因這些負面情緒影響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學報編輯應該正視其面對的壓力,提高情緒控制能力,從積極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調整,勇于面對,保持豁達、樂觀的心態,始終保持愛業、敬業、樂業的精神,保持工作興趣的穩定和持久,延緩職業倦怠的侵入。
編輯工作的性質使編輯的個性和主觀能動性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揮,這也是導致職業倦怠的一個誘因。因此,應促使編輯在工作中轉變思路,勇于創新,主動學習,多多參與社會實踐,全面發揮個人能力。創新即要求編輯提高個人綜合能力素養,在工作中集思廣益,在選稿、組稿、欄目設計等方面開動腦筋,激發創造力,以此不僅激發自身的工作熱情,還要借此將學報建設成獨樹一幟的刊物,為自身和期刊的發展謀求長遠利益。學習即要求編輯在職業生涯中不斷進取學習,對行業的動態、理論、前沿熱點有充分了解,并且融會多家之所長,以此在編輯活動中充分發揮個人能力,實現勞動價值。參與則要求編輯不僅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期刊的編校上,還要在工作中樹立主人翁意識,對期刊的長期發展、建設等活動積極參與,獻計獻策,將團體的發展與本職工作、自身發展結合起來,這樣對工作的主動關注和熱情必然會打敗一切可能產生的倦怠情緒。
社會各界對編輯工作的不重視和不認可態度也是導致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一個因素。想要應對職業倦怠,不單單要從編輯角度入手,也要從社會大方向進行調適。我們呼喚社會對編輯工作的認可和重視,呼喚對編輯身份的尊重和理解,希望從心理上給予編輯一個寬闊、舒適的出版空間。同時,在政策上也要對編輯出版行業給予足夠的扶持,為學術期刊編輯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等。在學報的管理中,要給予編輯充分的自主權和自由度,對學校管理者來說,可側重于宏觀方面的管理,而對學報編輯的具體工作,如組稿、選題策劃、編校等工作,應由編輯來決定,讓編輯擁有充分的專業權利,通過對學報編輯專業權利的尊重,提升學報編輯的內在價值,從而激勵學報編輯的職業動機。
想要應對編輯的職業倦怠,還應從體制內部入手,打破以往編輯部門邊緣化的現象,建立科學的獎勵機制,滿足學術期刊編輯物質和精神雙層次的追求。例如在國家或省級出版部門組織的評選中加大學術期刊的評選比例,并同步設置主管單位的獎勵政策,以鼓勵和調動編輯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在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方面給予一定得政策傾斜,讓編輯人員在事業上有追求,工作上有目標,生活上有盼頭,借此激發編輯的工作熱情,避免職業倦怠,使編輯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將學術期刊建設得越來越好。
[1]徐晶.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期刊編輯的職業倦怠[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6):98-99.
[2]韓芳.近年來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研究述評[J].陰山學刊,2013(2):58-60.
[3]鄭持軍,任志林.出版社編輯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干預措施探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0(1):25-28.
[4]莊秋.淺析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倦怠與調適[J].價值工程,2013(14):111-112.
[5]殷茵,王紅帆.青年審讀編輯職業倦怠與心理建設[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