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娟子
自主學習 品讀經典
——《唐宋散文選讀》教學體會
譚娟子
譚娟子/中山市橫欄中學教師(廣東中山528478)。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的主要內容之一。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很多,但筆者認為,讓學生自主學習,從探究的角度來賞析、感悟課文,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很多老師根據今年高考文言文試題的特點,緊緊抓住考試常規來確定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教學上基本是“疏通文意”加“字詞句梳理”教學法。疏通文意就是帶領學生翻譯課文,字詞句梳理就是講解常用的實詞、虛詞及考綱要求的此類活用,特殊句式等語法知識。
疏通文意、字詞整理是深入理解文本和聯系現實的基礎,當然是很重要的,但在兩個月的集中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篇篇如此,老師和學生都會產生倦怠心理,而且會導致學生對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喪失,同時也把學生欣賞、品味文學作品的權利剝奪了。如《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這么講,就完全破壞了文章的詩意與美感。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顯然是主體,而學生則無可爭辯地成了客體,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致使教學過程失去生機和活力。錢夢龍說過:“他們的認識活動只能通過自己的實踐感知,在他們自己頭腦進行,別人誰也替代不了。”
也有一部分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注重強調“人文性”,撇開文言字、詞、句及基本文言語法的學習,把文言文當成現代文來分析,表面上師生很多交流、互動,但實際上學生收效甚微,沒有打下扎實的文言基礎,沒有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提倡文言文的教學應該一多一少:一多,即文言文的學習要重視多讀,擴大閱讀量,多積累文言詞匯;一少,即少做脫離了課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的練習。于是,我以學生“自主學習,品讀經典”為指導思想進行《唐宋散文選讀》的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學始終是從外部向學生灌輸明確的知識,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只是被動地接受,缺乏對知識的發現與創新的動力,結果是,教師與學生都陷入了被知識奴役的處境。化被動為主動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例如:每班設立九個小組,一個語文組長,每組都有自定的組名,一切的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上課的發言從不點學生的名字,只點組名,小組中會推薦一名他們認為答案最精彩的同學來發言。既然是小組推薦的,發言的同學自然就充滿信心,不會因為怕出錯而畏畏縮縮。平時很多學生其實都可以發言的,但因為怕出錯受到同學的恥笑,所以,傳統的課堂極少學生愿意舉手發言。如今以小組的形式而發言,說明他發言的內容是得到小組認可的,即使出錯了也能得到全組成員的理解,而答對了就能為小組加分,為小組爭光。其次,缺交作業或分配給小組的工作未能完成,扣的也是小組的分數。最后,小組統計出來的總分,就是該小組每一位同學平時表現的分數,這一個分數占了這學期學分的20%。我的學分是按考試成績占50%,測驗成績的30%,加上平時表現的20%計算出來的。所以,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如課件的制作、小組作業的整合、學習內容的展示等,組員之間都有明確的責任分工。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地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組員之間能相互支持、配合。如此,就可以把學生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利于進行“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
《唐宋散文選讀》的教學很適合運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因為學生既有必修1-5文言文的學習基礎,又有課文下的注釋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幫助,完全可以粗略地讀懂《唐宋散文選讀》中的文言課文。所以,在教《唐宋散文選讀》時,教師可以放手,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的,節省逐字逐句串講的時間,讓學生用交流、討論的方式,讀懂課文,并養成自覺積累文言詞匯的習慣。
著名古漢語專家王力先生說:“我們在研究古代漢語的時候,對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應該首先抓哪一方面呢?我想應該先抓詞匯方面。”所以,積累文言詞匯,我認為是學生學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唐宋散文選讀》在編排體例上以文體為經,以主題為緯。如第一單元的《小石城山記》、《黃州快哉亭記》等都是“山水游記”,而第二單元的《<張中丞>后續》和《六一居士傳》等都是“人物傳記”,第三單元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和《與尹師魯第一書》等都是“書信”,第四單元的《秋日登洪府騰王閣別序》和《后赤壁賦》等都是“賦和駢文”。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文體的特點,通過學過的課文,溫故知新,以“讀”帶“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時,可以讓學生重溫學過的《小石潭記》,有助于學生體會柳宗元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又如在學習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時,可先聯系王維的詩歌《積雨輞川莊作》、《山居秋暝》體會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特點,會更容易領會王維對人生理想的追求。
很多文章都會用到相同的表現手法或表現同一主題,這也是進行勾連的一個角度。例如在學習《<張中丞>后續》的細節描寫時,就可以聯系必修時學過的《項脊軒志》,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細節描寫的體會。在學習《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的寫景部分時,就可以在所學的現代散文中找一段文字與其參照、比較,通過比較體會不同的美,掌握寫景的方法等。
文言文學習除了在內容要讀懂之外,還要挖掘文本的現實意義,從中汲取民族智慧,感受唐宋散文家們展現出來的氣度,思索等。否則,繼承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話。
在弘揚民族的文化和經典方面,《唐宋散文選讀》中的很多篇目都具有代表性。例如結合《<張中丞>后續》就可以探討歷史人物在國家存亡關頭的生死抉擇,《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主要抒發了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可以以“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為主題進行演講,對生活進行反思。《黃州快哉亭記》的最后一道思考題:課文中作者的這種觀點或心態你贊同嗎?請結合課文及現實生活的事例談談自己的看法。此題可讓學生結合當今社會當中的人和事來談看法,從而達到拓展的目的。讓學生明白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最大收獲應是學習了古人的高潔情操,并能對人生具有了哲理性的思考,讓古人成為了我們心中的明燈,照亮我們的人生之路。
學習文言文的另一個收獲是豐富了我們的寫作素材。我讓學生在品讀經典的時候,把文本內容或作者本人作為一個例證,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之后,再歸納整理。因為文言文段中的人物都是真實可信、有史可查的,人物形象豐滿真實。而這些人物大都具有高尚的情操,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范。例如:2009年安徽卷高考文言試題中樂觀豁達、淡泊名利的隱溪先生,福建卷高考文言試題中堅持不懈、勤奮好學的張自新、廣東卷中膽量非凡的李迪、海南寧夏卷中忠君愛國、英勇抗敵的朱昭……
這些事例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學生寫作時,既可以從人物所體現的精神入手,也可以從選文中摘引警醒世人、發人深思的文句入手,學會“活用素材,多層面挖掘。”
事實證明了,只要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能有自己的思考與探究,做好文言文的歸納整理,在議論文的寫作時,將會游刃有余,何愁沒有材料可寫呢?
從現在古文教學的一般情況看,大多數老師仍然采用串講法,逐字逐句地講解,不敢丟下任何一個古文的語法知識,經常在一個“而”字是表修飾還是表承接的問題上討論半天。我們講了一課又一課,有的一篇文言文就花去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然而就“詞類活用”而言,到了高三,大部分的學生除了死記硬背下來的某些字詞,基本上不會判斷課外文言文段中的詞類活用。所以,我認為《唐宋散文選讀》的教學,教師可以嘗試一下,不要把古漢語語法看得那么重,相信我們的學生,放開我們的雙手,讓學生在探索中前行,讓他們會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
郭一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