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2011年1月,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意見》中指出:“對所有新任教師進行崗前適應性培訓,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對于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新教師,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角色轉換、適應新的環境和崗位工作,是很大的挑戰。因此,這一階段的培訓工作尤為重要。新教師培訓,主要是崗位適應性培訓,進行教學實踐指導。要讓新教師在上崗之前做好思想和技能上的準備,上崗之初能進行常規教學及班級管理,逐步提高實踐能力。這期間新教師要具備分析、處理教材的能力、組織教學的能力、處理意外生成的能力、開展班隊活動的能力、培養班集體和班干部的能力,以及課堂調控能力、與家長溝通能力等。因此,新教師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僅僅依靠入職前的幾次集中培訓是無法實現這些培養目標的,必須探索適合新教師成長的培訓途徑。
在新教師培訓工作中,教師進修學校研訓部門和新教師任職學校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共同為新教師的成長鋪路。
教師進修學校培訓部根據新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要求確定培訓目標、設置培訓課程、制定培訓方案、組織實施培訓,做好過程管理。對新教師培訓工作進行全程考核,包括崗前集中培訓情況、在校工作表現、崗位研修情況、網絡學習情況、參與區域教研活動情況、外出學習情況、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競賽情況等方面,確保新教師培訓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同時,優先選派新教師參加各級培訓,盡可能多地為新教師提供學習觀摩的機會。
進修學校教研部負責對新教師進行教學業務的指導,并制定培養規劃。一是教研員深入課堂指導新教師教學實踐,引導新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向研究型教師方向發展。通過檢查新教師備課、授課、批改、輔導情況發現問題,并給予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二是組織開展區域教學研討和教學競賽等活動,充分發揮先進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新教師通過參賽及觀摩優秀教師的教學受到熏陶和啟迪,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教師任職學校是新教師培訓的主陣地。一是負責落實新教師的校本研修。根據新教師的發展需求制定校本研修計劃,調動新教師參與研修的積極性,關注研修進展,適時給予指導。二是為新教師配備優秀的指導教師,結成師徒對子。規定指導教師及新教師各自的責任與義務,主要內容是通過備課、聽課、評課、上匯報課、自學、教學研討、教學競賽、教學反思、組織班級活動等形式,給新教師傳理念、導業務、帶作風。并把師徒結對的執行情況及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作為考核新教師、指導教師的依據。三是創造條件送新教師外出參加各類教育教學培訓及觀摩。有外出學習機會優先考慮新教師,安排好教師學習期間的工作,解決培訓經費。四是指導新教師制定個人專業發展規劃,督促新教師完成自修內容。為新教師提供自學書籍,對新教師每學期要完成的自學內容提出明確要求,并檢查個人專業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時督促完成。
1.“引”——培訓者專業引領。培訓部組織崗前集中培訓,請優秀培訓者進行專業引領。集中培訓內容包括職業道德規范、班級管理方法、學科課程標準解讀和教材分析、課堂教學管理藝術、教學實踐指導等。主要以專題講座、課堂教學指導、觀看錄像課、微格教學、網上論壇等形式開展。培訓者在培訓過程中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專業引領:
一是要引領思想導向,培訓者以自己的率先垂范來引領新教師的精神和思想,使他們具有自主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愿望,從而自具動力、自我激勵,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二是引領教育理念,形成正確的教師觀。培訓者要高度關注新教師教學實踐,幫助教師提高理論素養,引領新教師完成現代教育觀念的形成。幫助教師實現新理念與適宜行為的對接,將不適宜的行為進行剖析,找出共同適宜的策略。
三是要引領教研方法,增強新教師研究意識。培訓者在新教師發現問題時及時引領,幫助教師將問題轉化為課題,并進行科研方法方面的指導,從而增強新教師研究的意識和信心,體驗到研究的喜悅,開發研究潛能。
2.“研”——教研員組織教研。新教師的成長僅靠專家的引領是不夠的,他們在教學實踐中會遇到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困惑,這就要發揮教研部門的職能,組織教學合作研究,依托教研平臺實現合作分享。教研員要組建區域教研、大學區教研和校本教研的三級教研網絡,充分發揮學科教師的同伴互助作用。從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開始,組織專題教研活動。教研員參與組織教學,進行即席指導,同時引導新教師討論,每一次活動至少解決一個問題,讓新教師在研討與交流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3.“導”——指導教師示范輔導。新教師任職學校所配備的指導教師要發揮示范作用,在新教師還沒有獨立教學之前先聽指導教師示范課,課后由教研組全體教師對指導教師所上的課進行分步評析,讓新教師真正明白教學設計各個環節都是如何落實的。新教師通過聽課、評課將理論知識與教學實際對接,之后再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由指導教師具體解釋。當新教師基本掌握了課堂教學要領之后,就由指導教師選一節課,與新教師一起備課,面對面進行指導。然后在教研組內面向全體教師說課,再由老教師對新教師說課情況進行評價,并針對教學設計不足的環節進行具體指導,然后幫助新教師進行二次備課,直到順利過關。接下來新教師上課,指導教師聽課后評課,經過這樣的觀課、備課、說課、上課、評課一系列演練,新教師能夠較快地掌握基本的教學要領。
4.“修”——新教師崗位自修。學習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新教師只要能夠學習,就掌握了自主發展的金鑰匙。新教師任職學校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提高教師學習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實效性。教師個人要制定好自學計劃,按部就班進行崗位研修。一要養成讀書思考的習慣。堅持每天讀書不少于1小時,每學期閱讀量不少于10萬字。認真研讀教育理論專著、課程標準、名師教育思想、學科教學技能等書籍,并努力使其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二要養成交流反思的習慣。以學校和課堂為主陣地,經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在此基礎上與校領導和老師進行交流,在集體評議過程中借鑒同事的成功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還要充分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上網查閱一些相關信息和資料,以便更多地獲取教育信息,并把自己的問題和一些想法及時在線與教研員交流,從而獲得專業水平的提高。
在“引、研、導、修”一體化新教師培訓模式的實踐探索中,進修學校培訓部、教研部和教師任職學校相互配合,充分發揮了教研員、優秀教師以及校長的引領作用,調動了新教師自身的學習能動性,為新教師創造了較好的成長環境,取得了良好的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