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法
(泉州師范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大學生學業預警,是指學院根據本科修業的有關規定和各專業全程培養方案的有關要求,對學院本科學生各階段的學習情況適時通報,對可能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的學生發出警告并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制度。
1.大學生學業預警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已經邁進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一方面使得更多學生有機會進入大學,另一方面也給各類高校帶來挑戰。近年來,許多高校應對挑戰,開始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管理,并嘗試構建大學生學業預警制度。
2.大學生學業預警是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理念是“以學生為本”,因此高校的教學和管理首先要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而這正是建立長效學業預警機制的初衷。
3.大學生學業預警是保障高等教育消費者權益的需要
教育是一種服務,大學生不再僅僅是一個受教育者,而是這種服務消費關系中的一個消費者,一個特殊的教育服務消費者。因此,高等學校在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必須把消費者——大學生的需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適應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作為自己辦學的重要目的。
大學生學業預警的實施目的是使學生完成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取得相應的學分,順利完成學業。因此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學業預警即是以“可能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的學生”為關注焦點進行的。在預警的實施過程中,全面關注“可能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的學生”對相關課程的學習情況,然后從他們的特點出發,進行預警的安排和實施。
領導者在組織質量管理中起決定性的作用。領導者要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積極性,通過大討論,促進新型教育質量觀的形成。英國學者格林將教育質量的標準歸納為三類:第一類,優秀的。其產品或服務具有特色,因而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聲望;第二類,質量與預期的目的、目標相一致。因而不同類別的院校有不同的標準;第三類,滿足消費者規定的或潛在需要的程度,即達到顧客滿意的程度。精英教育的質量觀,側重于第一類質量觀,即用比較單一的、統一的標準來度量的質量觀。這個質量標準反映的是一個絕對值;大眾化教育的質量觀,側重于第三類質量觀。這個質量標準反映的是一個相對值。
學業預警成功實施的關鍵在于合力機制的形成。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管理人員的管、學生家庭的配合等方面要共同發揮作用,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習困難學生”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進步。
即把組織的所有活動和資源當成過程來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強調從事后檢驗把關型為主轉變為事前預防控制為主,從一開始就注重提高質量,有計劃地加以預防和主動地進行全過程控制。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的學業預警也必須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包括入學教育—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包括實踐教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就業指導—畢業生質量反饋。通過事先預防、過程控制,使教育教學活動的每一環節都處于受控狀態,一有問題,及時預警。
大學生學業預警涉及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等,這就要求教學管理人員運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確保預警的實施。此外,戴明的PDCA循環同樣適用于分析大學生學業預警過程,通過PDCA或PDSA[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或學習(study)-處理(act)],不斷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糾正教學過程中的失誤與偏差。
高校學生學業預警機制的建立與實施是一個連續性、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持續改進。高校學生學業預警機制還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各級各類預警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學習,研討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的特點和規律,掌握新知識,吸納新理念,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具體擔任課程教學的一線教師要積極致力于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注重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關注學生的學習。嘗試建立綜合性考核評價方式,探索實施開閉卷結合、口試答辯、實驗操作、論文綜述、課程設計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綜合考核方式方法,把考試變成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減少學生死記硬背的負擔。
對于大學生學業預警而言,針對性強、實用性高的學業監測、防范措施以及幫扶策略,是建立在對大學生學業精確摸底和認真準備的基礎之上的。每學期開學一個月內,在補考結束后,負責學籍的教務人員即進行學籍清查工作,排查出由于成績原因或紀律原因需要進行預警提示的數據或現象。由學院的輔導員與需要預警的學生進行談話,了解他們的具體狀況和造成成績落后的具體原因,并給予相應的提示和建議,并就重點關注學生學業預警的情況與學生家長溝通,讓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協助學生完成學業。對于每學期掛科達到3門以上課程或累計一學年達到降級/退學的學生,由主管學生工作的院領導進行重點約談,電話聯系學生家長或請家長來校,共同查找原因,對需要退學的學生進行勸退。最后,制定幫扶計劃,切實幫助每個學生。
高校學生學業預警的成效一方面取決于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重視程度和工作質量,另一方面取決于“可能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的學生”的反饋。這就要求高校在實施大學生學業預警時實施共同管理和自我管理,發展新型的師生關系。共同管理是指由教師、家長、教育行政人員、學生等共同參與對教育的決策和管理;自我管理主要是指使學習者從學習對象變為學習主體、逐步走上自我教育的途徑,使教育充滿自由探索、自我發展、發現和創造、激情和愿望等狀態。發展新型的師生關系,從確保大學生教育權益的立場出發,教師的職責應更多地表現出激勵、啟發、發現、顧問、意見交換者等,集中更多的精力與時間,促進學生的自我發現與創造活動。
[1]周彩云.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的教學管理改革研究[J].教育管理研究,2011(6).
[2]王學江.高校學生學業過程管理及其預警工作機制的探索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1(5).
[3]柳海燕,王小鳳,等.關于本科學籍預警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1(26).
[4]文然.基于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的學生預警機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