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彥明
(吉林建筑大學 思政部,吉林 長春 130118)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各層次大學的必修課。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可以陶冶學生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對于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大多數高校采用幾個小班一起上課的大合班教學模式,教學中課堂互動性差,交流渠道缺乏,出現了“教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學”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水平。為此,應解決好大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實效性。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一門說理性強、教學內容比較專業、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的課程。首先,很多大學生學習中的功利主義傾向明顯,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對自身專業學習的幫助不大,學不學對最終的就業不是很重要;也有些學生認為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學習內容類似的政治理論,對老師所講授的“大道理”大多都很熟悉,因此不注重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學習。其次,高校的管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也不夠重視,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對學校創收效益影響不大,因此,對本門課投入經費和精力也相應很少,制約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實效性和質量提高。再者,從教師角度來看,由于存在以上兩種現狀,有些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教學積極性也不高,對教學改革和探索不深入、走形式,講授內容和教學方法比較陳舊,缺乏生動有趣的事例。因此,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講授好,授課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深厚理論功底和工作的熱情。
我們分析的焦點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班課出現的教學困頓。由于大學校園里學生數量的增多,為教學效益計,教學設施供應必然出現一定的緊張,那么大合班教學在一定時間段還會繼續下去,所以大合班教學改革探索將會持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大班上課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就會極大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實效性,使教學質量滑坡,同時也難以起到引導大學生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分析和解答現實問題的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無論學習什么專業,“沒有相應的能力為基礎所形成的價值觀是無根基的、不鞏固的、帶有盲目性的價值觀,因而這種價值是經不起社會生活的考驗的,是不能在實踐中充分起到正確的導向、驅動和制約作用的。”[1]一言以蔽之,要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內容真正在大學生那里入眼、入腦、入心,就必須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努力進行全方位改革創新,以此來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1.合班課堂組織工作難度大
由于合班上課的學生人數很多,坐在教室后排的學生由于看不清楚課件或黑板、聽不清教師的講解,在上課時很容易溜號乃至違反課堂紀律,影響課堂秩序。據調查,“教師在教學中視野的覆蓋范圍一般不超過25名學生。教師站在講臺上的視覺控制寬度一般小于10人,視覺縱深小于10排,當注意對象的數量超過這個數量后,則無法清楚地把握。如果教師處在專心講課狀態,其控制范圍還要小。”[2]而在人數眾多的大課堂上,為了維持課堂紀律、保證課堂效果,教師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在教學的組織管理上面,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高。
2.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高校的部分學生對政治理論課興趣不高,很多學生認為這門課與自身以后的職業發展聯系不大,只要能通過這門課的考試、拿到學分就可以了。學生的這種應付心態導致課堂氣氛、紀律較差,出現遲到、早退、逃課、不認真聽講等現象。
3.師生互動性差,課堂參與度低
在大班授課過程中,由于人數眾多,課堂氣氛容易變得沉悶、沒有活力;也由于師生很難熟悉,學生和教師互動性差。作為教育主體,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體。這種現象也會影響教師的情緒,降低教師講課的激情和水平。更何況在大班課堂上,為了吸引學生,教師難免進入自身感興趣的高談闊論、最終“一言堂”的講授式教學,很難達到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入眼、入腦、入心”的效果。
4.教學實效性評估困難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班課教學,由于授課內容任務繁重,按教學計劃詳細講解書本內容時間并不充分,而宏觀概括講解往往使學生理解不夠深,不能完成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宗旨。此外,現在許多高校的教學改革都在嘗試改變“一卷定成績”的考核方式,強調注重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給予學生以充分展現空間,能夠對學生的“聯系實際”思考予以評價,但這要求教師有較多接觸和了解學生的機會,這是課上難以完成的。由于大合班上課,人數眾多,學時數量又有限,授課老師很難在一個學期的授課過程中,獲得跟每個學生個別交流的機會,一般學生對課程的理解也沒有充分展現機會。因此,即使是先進的教學理念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大班教學制約下也難以成為現實。
1.建立嚴格的課堂紀律,營造良好教學環境
高校教學科學管理能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班課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課堂是教學得以運行的重要陣地,在人數眾多、不易管理的大班教學中,必須建立相對穩定的課堂規范,形成一定的課堂學習紀律是必要的。教師要在每學期第一節課詳細地告誡學生必須遵守課堂規范和行為準則,在教學中也要隨時關注學生的聽課狀態,一旦發現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情況,要及時嚴格糾正,以免其他學生效仿。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出勤狀況,并及時給予警告。當然,身教勝于言教,要求學生遵守的,教師應該首先遵守,應該嚴于律己、率先垂范。這樣,對學生有很大的積極效應和約束作用。在學生自律和他律的合力作用下,就很容易形成安定的課堂紀律、良好的教學秩序,保證課堂教學活動有條不紊運行,同時也保證其它教學改革和正常教學目的貫徹的效率。
2.豐富授課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教學中,要改變學生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現狀,就要幫助學生深化對中國國情的認識,以及對改革開放發展趨勢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總體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說,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指明了發展規律和方向,如果馬克思主義理論脫離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就會喪失其理論的生命力和說服力。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學說的顯著標志之一就是其實踐特性,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實踐發展了而馬克思主義理論需要隨之豐富和發展。”[3]面對蓬勃的社會變革及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大學生普遍關注國家發展的前途與未來,探求改革中的社會主義究竟要向何處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做到幾點:首先,在教學內容上,任課教師要進行有效備課,在吃透教材和熟悉大綱的基礎上,梳理出課程的重點與難點,就社會熱點、焦點和思想疑點等問題,尤其是對學生所關注的人類生存與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給予理論上的科學解答,讓學生意識到學有所成,這樣才能充分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需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與需求,深化、細化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做到因時施教、因地施教、因材施教。準確把握學生思想狀況和變化趨勢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其次,在教學形式上,要積極采取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平臺,強有力地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任課教師應精心準備教學課件,并能夠熟練運用,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在網絡上收集一些材料新鮮、時代感強、針對性強、說服力強的優秀影視片、錄音資料等作為輔助手段,組織學生收聽、觀看,使枯燥單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變為視聽并舉、形式活潑多樣教學。
3.采用參與、討論式教學,增強師生互動性
要想增強師生互動性,就必須采取參與、討論式教學,而參與、討論式教學就須優化教學組織形式,努力改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大班教學模式,限制每班學生人數不得超過100人,并積極推進大班教學與小班化教學相協調。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積極性,要充分相信學生,全方位實現學生由被動聽講到主動參與的轉變。教師在每講完一個章節基本理論之后,要聯系當前國內外形勢和學生關注的問題,精心挑選出課堂討論的主題,每堂課拿出20分鐘左右時間,可以邀請2~3名學生上前面登臺講說,其他同學可以在下面積極評議,然后由老師及時進行點評。或者第一節課留思考題,讓同學有充分準備,在課后查閱資料,下一節課再參與,逐步鍛煉學生明確目標后自己尋找資料看,自己思考及提出問題,進而掌握學習政治理論的科學規律。總之,在參與、討論式教學中要各抒己見,允許不同意見和觀點的交鋒,教師對整個討論過程只需進行隱形的操作與引導,這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創新性,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口頭表達能力,在互動中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基本理論,提升學習興趣。
4.教學實效性考核辦法
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與考核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整個學期的全程跟蹤,變革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體分數的狀況,提升平時成績所占的比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考評。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改變那種“平時不努力,考前強突擊”的惰性思想,使成績考核真正地起到激勵作用。比如,把出勤、課堂表現和課外實踐等都納入教學實際考核中;開卷與閉卷考試相結合;平時與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以多樣化的教學評估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理論興趣。據此,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也給參與式、互動式、討論式教學充分空間與回旋余地,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同實際能力培養充分地結合起來。因此,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考核重點從考查學生單純的、本本的知識儲備狀況,轉變為全面、客觀考核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根據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現狀,有針對性探索出改進教學質量及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措施及對策,目的在于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世界觀、價值觀培育緊密結合,堅持“以學生為本”與“以實踐為本”緊密結合,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成為青年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學習過程。
[1]吳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與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建立[C]∥第四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論壇和中國教育熱點問題研討會論文集,2005(45).
[2]彭瑾.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新西部,2010(6).
[3]胡振良.變革中的社會主義向何處去[J].科學社會主義,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