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琳,崔 燕
當代中國社會中,群體性事件的爆發呈現出一個快速上升的趨勢,儼然成為了我國社會管理機制中嚴重的不和諧隱患。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降臨,網絡在公共治理過程中的作用日漸明顯。對于我國社會管理體制來說,一方面網絡可以快速、便捷地傳遞政府管理部門的各項決策和方針;但另一方面,伴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更多地在網絡中體現,網絡也同時成為人民大眾參與政治活動、提出訴求、宣泄不滿的平臺,很多群體性事件都在網絡上傳播開來,可以說群體性事件的網絡治理環節給我國的社會管理機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國家行政學院對群體性事件的界定是“由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所引起的部分公眾參與的對社會秩序和社會基本價值產生嚴重威脅的事件。”網絡輿情是以網絡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以及后續影響力的集合,其具有直接性、突發性、偏差性等特點。
根據網絡互動性強、傳播性廣、開放性大等特點,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受過多限制就可以在網絡平臺上自由地交流信息、發表意見,讓網民隨時隨地地了解社會動態,無論事件的好壞,都會馬上傳遞到每個人的信息渠道中,形成了網絡輿情。與此同時,某些網民利用社會大眾對網絡的關注度來發泄不滿,提出一些政治偏見以刺激網民與之相呼應,極有可能演變成一場性質惡略的群體性事件,并通過網絡傳播性強的特點使參與人數不斷壯大。由于現在政府對網絡的管理還不夠完善,一旦爆發群體性事件,虛假的信息和煽動性的言論更容易誤導網民,致使矛盾激化。另外,網絡輿情的蔓延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更容易加速群體性事件的發展,加大群體性事件的處理難度。
我國的社會管理體系中,網絡治理一直是薄弱環節。在爆發群體性事件之后,如果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網絡輿情的發展和走向,將會大大緩解群體性事件帶給社會的壓力。人民是社會的主體,他們的呼聲才是這個國家的聲音。由于人民群眾的種種論調難以在政府部門的運作中有所體現,所以才會造成在群體性事件爆發后,我國政府部門經常受到網絡輿情沖擊的局面。目前,我國政府部門還缺乏心理、技術以及經驗上的準備,造成網絡上群眾情緒失控、苛責謾罵等情況的發生。因此,加強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控制成了我國政府部門治理群體性事件問題的重中之重。
網絡雖然不直接損害社會秩序,但卻損害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力,老一套的“封、堵、禁”在網絡信息極其發達的今天是行不通的。我國利益代表機制與參與制度的不完善,促使人民大眾將網絡變成了表達訴求、監督政府的首要選擇。盧梭曾說過:公意永遠是公正的,公意只著眼于公共利益且永遠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公意若要真正成為公意,就應該在它的目的上以及在它的本質上都是公意的[1]。也就是說,只有真正切實有效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保證社會運轉的公平與公正,才是老百姓最關心的,而網絡上的種種論調往往源自于此。
1.及時公布事態的發展狀況、處理過程
在處理群體性事件的同時,建立起相關的信息發布體系,讓網民了解最真實的動態,解除他們心中的疑惑,可以大大降低網絡輿情所造成的不和諧因素的可能性。
2.樹立危機意識,建立群體性事件網絡預警機制
我們的政府部門目前還缺乏一種危機意識,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因素并不是政府部門所要關注的全部,真正的危機往往潛伏在事件的表象之下。所以,建立群體性事件網絡預警機制,及時把握網絡輿論動態,對于敏感話題、社會焦點以及其他一些輿論加以關注,將信息加以分析過濾,并按照一定危機等級加以劃分區別,擬出適當的處理辦法,不僅可以將一些事件從伊始就平息下去,更會節約更多的政府資源,加大社會穩定系數。
3.加強對輿論的監督和控制,及時掌握大眾的情緒發展和輿論導向
對于網絡中言論所表現出來的非理性、非均衡性,政府部門要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加強建設網絡民意的研判機制,使網絡管理多元化,無論是信息的采集、整編、引導還是控制都要規范起來;對網絡中的積極信息進行宣揚,對惡意信息進行懲戒。
1.掌握話語權
2012年1月6日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5.13億人,如此龐大的群體是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在群體性事件發生以后,政府在敏感問題上一味失語、妄語、誑語甚至想要完全遏制網民的呼聲和意見是不可能的。唯有第一時間站出來,將真實信息公之于眾,掌握話語權,先入為主,才能主導群體性事件的發展趨勢[2]。
2.控制群體性事件的范圍
近些年來,很多群體性事件的爆發都是由于民眾的個人利益得不到滿足或保障才引起的,所以政府要將群體性事件的爆發控制在一定的區域內、一定的時間段里,盡量在網絡平臺上與網民就事論事,將群體性事件的爆發原因與國家政治分離開來,這樣不僅能降低群體性事件的敏感度,更有利于找到解決的辦法,緩解矛盾。
3.明確責任
在群體性事件爆發之后,面對媒體的質問和網民的指責,政府一定要明確責任,不要模糊界限、混淆視聽。哪個部門出的問題,就要明確指出。在追究責任的同時,要向廣大民眾顯示出政府的決心,給廣大網民一個交代。
4.與網絡媒體加強合作
政府在處理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不要一味地靠國家主流媒體來報道和公布,更要和網絡中人氣度頗高的各大網站合作,共同報道事實的真相,畢竟在網民心中,各大網站的可信度頗高。通過網絡媒體與網民溝通和交流,引導網民理解政府在處理群體性事件的困難和苦衷,可以緩解網民的不滿情緒,同時還能加強針對網絡輿情的真偽研判和應對能力。
群體性事件的治理要從人民群眾入手,社會管理體制要以人為本,所以在加強網絡治理的同時,更要加強人民群眾辨析是非的意識和能力。虛擬世界中,群眾很容易受到許多別有用心的人的誤導、煽動或蠱惑,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大眾的教育,在網絡中與媒體和大眾直接對話,開誠布公地交換意見及心聲。創立網絡互動機制,讓大眾真正有一個有話能說、有苦能訴的平臺。也可以培育、扶持一些百姓創建的非正式組織,在很多狀況下,正是這些社會群體在群體性事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將這些民眾的意見有序、有效地集中起來,政府部門在處理群體性事件時將事半功倍。
[1]盧梭.社會契約論[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
[2]姜勝洪.我國網絡輿情的現狀及其引導[J].廣西社會科學,2009(1).